■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霞美小學 林曉清
閱讀教學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小學階段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最恰當、有效的方法就是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讀寫結合幫助學生鞏固閱讀效果,加深學生對小學語文內容的深刻理解,并設計練筆寫作任務,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之有效性,淺談三方面的實踐體會。
優秀的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于作者展現出的真情實感,而讀者只有與作者在情感上實現共鳴,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移情入境,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必然會激發學生的表達訴求。這時,教師恰當地開展讀寫指導,能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情感引流,提升學生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的能力。
例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展現出一個文盲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和期許,圍繞為孩子買書這一行為,塑造出一個辛勤、堅韌、通情達理的母親形象。因此,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從“我”與母親之間的交流切入,設置讀寫結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主動表達。具體如下:1.默讀第6~9自然段,說一說作者在走進母親工作的廠房都看到、聽到、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樣的?聯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經歷遇到過擁擠、嘈雜、臟亂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請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表達自己的閱讀感觸。2.通過閱讀作者向母親要錢的相關段落可以發現,作者主要用兩個動作,即“塞”和“數落”來描寫母親。請問母親是怎樣將錢“塞”給我?這一“塞”塞給“我”的僅僅是“一元五角錢”嗎?還有什么?什么是“數落”?母親數落“我”什么?母親為什么要數落“我”?請你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生活經歷,將母親塞錢給“我”和數落“我”時的心情描寫出來。3.作者在“初到廠房——尋找母親——向母親要錢——母親塞錢”這四個場面中,“我”由心疼到“鼻子一酸”,你認為“我”鼻子一酸的原因是?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一個場景讓你鼻子一酸,試著把那樣的場景寫下來,在描寫的過程中注意人物語言、動作等細節,以便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結合文本的特點為學生構建情境,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作者描繪的情境,體會其中的情感,進而抓住共鳴情感的契機組織學生練筆,讓學生娓娓道出自己的情感體會。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感悟,更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表達。
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移情入境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轉換角色,理解文本,并形成自主表達的意愿。例如,《四季之美》這篇散文的作者分別描寫了四季中的一個最美的時段,其中春天最美的時間是黎明,夏天最美的時間是夜晚,秋天最美的時間是黃昏,冬天最美的時間是早晨。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四組,并要求四組學生分別將自己置身于四季的四時,并進行自述性質的寫話練習,來展示自己的美麗。為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教師一方面利用多媒體展現四季之美的場景,讓學生在視覺上獲得美的體驗,激發表現自然之美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在作者細致的文字中了解描述自然美景的方法,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
經過各小組的互動討論,學生紛紛呈現出了自己的練筆作品。其中有的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夏天的夜晚,并描寫道:“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閃爍著幾顆星星。一道流星劃過天空,留下一道淺淺的痕跡。躺在小山坡柔軟的草上,聽著蟲鳴、鳥叫,看著無數螢火蟲子在眼前飛舞。微風輕輕拂過臉頰,望著天上的點點繁星,這美景著實迷人。”有的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秋天的黃昏,并寫道:“秋天最美是黃昏,秋天的光一點一點地動著。我坐在書桌前,秋光照過了樹的縫隙,樹葉落了;秋光又照過一棵又一棵大樹,一片片銀杏葉落在窗戶上,銀杏葉在睡覺,光照到我的書上,好像也在享受,書桌似乎比沙灘還要更柔軟。”有的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冬日的清晨,并寫道:“冬日最美的是清晨。罕見的陽光如輕紗般蓋在白茫茫的大雪上。一片雪花在陽光的映射下飄然而下,在空中化作一滴雨。雪落到了樹枝上,變成了一朵雨花。當一點又一點兒的光融入雪中時,雪慢慢地化了,地上便有了細細的小河。”在課堂討論中教師給予各組學生互動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促使學生不斷完善練筆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立足文本閱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與文本的共鳴,教師利用情境教學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機會。
教師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要求,引導語言建構與運用,應該成為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建構語言、豐富語言,奠定語言表達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資源,設計讀寫結合任務,指導學生體驗、模仿、感悟其中的語言,提高語感,形成語言積累,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
第一,引導學生自主品味語言,豐富語言積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在課內實現語言積累,同時指導學生拓展閱讀,自主積累好詞佳句,充實自己的“語言庫”,為寫作奠定基礎。例如,在《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中,作者用孩子一般的腔調,用春天的泥土一般清新自然的語言,勾勒出自己的童年樂園,以及在樂園中與祖父度過的快樂時光。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將語言品讀的機會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由體會、聯想,感受作者對祖父的園子的真切感情。如文中寫道:“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教師在講解這段話的時候,配合插圖展現這座大花園中的種種生物,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語言,感受作者蘊藏的情感。有的學生說:“作者對自己家大花園中的蝴蝶、蜜蜂、蜻蜓等小動物十分熟悉,一樣一樣地講,看起來十分得意。”有的學生說:“作者對這些小動物的顏色觀察十分仔細,白、黃、紅、金、綠什么都有,感覺這個大花園色彩鮮艷,十分美麗。”有的學生說:“作者寫蜜蜂是‘胖乎乎、圓滾滾’的,感覺特別可愛……”教師總結學生對語言的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這種孩童一般的語言中傳遞出的對這座大花園的熱愛。在完成語言品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語言抄錄下來,并在筆記中進行仿寫,以更好地掌握語言,并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第二,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生動地改編內容。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語言精練、內容充實,是學生語言訓練的優秀范本,教師可以結合文本語言的特點,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想象進行表達,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稚子弄冰》《村晚》這兩首古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口語化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體會語言中展現的童趣。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導語引出古詩,引發童趣。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誦讀,并借助注釋整體感知古詩,并選擇其中一首說一說對詩詞語言的體會,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想象童趣:這兩首詩中的孩子,生活充滿了樂趣,哪些場景讓你們覺得特別富有情趣呢?發揮你們的想象,把有趣的場景用語言描述出來。在《稚子弄冰》中作者重點通過“脫”“穿”“敲”等動詞展示兒童“弄冰”過程中的奇妙想法以及迫不及待的心情,而冰鑼忽然像美玉樣碎落一地,來表達兒童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在《村晚》這首古詩中,牧童在晚風中擺弄他的笛子,時而將笛子放在嘴前,輕輕一吹,悅耳動聽的笛聲讓老牛也不禁側耳傾聽。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拓展閱讀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舟過安仁》《幼女詞》《桑茶坑道中》等古詩延伸童趣,品味平淡的語言中展現出的豐富意趣。
第二,教師指導學生練筆寫作,利用自己的語言描寫充滿童趣的場景。教師為學生設計讀寫結合任務:詩人運用靈動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古代兒童生活的一個個小場景,如果我們將詩中的鏡頭放大些,也許能看到一個更完整的故事。請你從本節課中選擇一首詩,嘗試將其中的場景改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古詩為載體,引導學生感受詩詞語言構建的意境,并結合課堂交流與表達,以及課后練習激發學生的想象,錘煉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對小學生寫作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學生在寫作中缺乏整體構思的意識和能力,常常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結構松散、邏輯混亂,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感想感受。對此,在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要通過讀寫結合,促使學生關注文本段落框架、段落具體內容等,并通過模仿、創造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提高讀寫融合效果。
第一,在閱讀中設計仿寫,培養學生設計段落的能力。在文本閱讀中,教師應結合每一個段落內容以及段落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品讀、思考,并設計模仿段落結構的寫作任務,培養學生設計段落的意識,提高構段的能力。例如,《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的段落結構非常清晰,即第一自然段主要講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二、三自然段主要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第四自然段主要講述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第五、六自然段回歸主題,說明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整體閱讀,劃分段落,明確各個段落主要內容,以及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重點針對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分析、體會,感知作者描寫威尼斯小艇的手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文中采用怎樣的修辭手法描寫威尼斯的小艇?請列舉出來。學生根據文中“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這個句子進行交流,并思考作者設計段落的意圖,即作者沒有對小艇的顏色、材料等細節進行描寫,重點描寫了小艇的形狀,是因為這正是其他船只沒有的特點,是具有代表性的特點。這也啟發學生要圍繞段落描寫意圖集中描寫,突出事物的典型特征,完成段落設計。再次,教師設計仿寫任務,要求學生模仿作者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描寫手法,描寫一個事物的突出特點,充實段落內容,體現段落意圖。最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仿寫作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重新回顧文本內容,深思作者構段的手法,對著自己的仿寫任務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發展學生設計段落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自主創作,提升布局謀篇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的過程中,應提醒學生利用優秀文章的框架來創寫新的內容,即“舊瓶裝新酒”,以此搭建篇章框架,理順文章邏輯,并在創作中內化文章結構,提升布局謀篇能力。例如,在《珍珠鳥》這篇散文的教學指導中,教師基于讀寫結合的要求設計了兩項仿寫任務:
1.引導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創作。在教學指導中,教師設計問題:這篇文章的文眼是作者所說的“真好”,請問作者贊美什么“真好”?它“好”在哪兒?學生通過閱讀得出作者抓住了“外形漂亮”“活潑可愛”這兩點小珍珠鳥的“好”。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手法,從外形和性情兩個角度去描寫一種小動物。這樣的仿寫比較直接,能幫助學生將所學文章的框架直接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并找到寫作的方向,提高寫作效果。
2.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以馮驥才的《珍珠鳥》為例,教師在對作者馮驥才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后,提出問題:如果你就是作者養的這只小珍珠鳥,你會對馮驥才說些什么?為什么會說這些話?你能結合文章內容仔細談一談嗎?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閱讀引入體會作品情感層面,并從“作者對珍珠鳥關愛有加”的角度理解文章。接下來,教師布置仿寫任務,引導學生表達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情感。這樣的仿寫對準的是文章的情感層面,而情感的表達主要通過人與動物之間的行為而展開的,這樣學生的寫作更加有的放矢。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模式具有重要價值。這項教學模式可以通過移情入境、品讀文本、構思模仿等措施展開,引導學生主動表達,錘煉學生寫作語言,促進學生創造遷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措施,進一步提高讀寫結合的整體水平,從而鞏固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