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媛
試論人工幼林的林木撫育技術與管理
王淑媛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金沙灘林場山西朔州038300)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建設總體布局,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工程。在人工造林作業中,不僅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優質苗木,還應在樹苗栽種后加強林木的撫育管理,以提供利于苗木生長的良好環境,進而發揮人工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文章以油松、樟子松為例分別從選擇合適的造林時間、松土除草與水肥管理、補植與間苗、伐除修枝、病蟲害防治方面,分析人工幼林的林木撫育管理路徑,以期為我省人工造林的高效率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人工幼林;林木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
近年來,我省積極響應上級政策號召,以“兩山論”為指導思想,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開展人工造林作業,在荒山綠化、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北方地區人工造林中,油松、樟子松是一種常用的樹種。然而,油松、樟子松樹苗在栽種以后,由于管護不到位,常會因為林區立地條件差、水分養分供應不及時、病蟲害多發等原因,導致林木生長質量差,甚至出現大面積死亡的情況,給當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人工造林作業中,工作人員需要加強林木撫育管理,依托精細化管理促進苗木茁壯生長,以更好地發揮人工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
森林撫育的生態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工作人員對人工幼林進行林木撫育,不僅可以為林木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保證林木生長得到充分的營養和光照,還可以通過清除密度大、長勢不好的樹木,使樹木得到合理的營養空間,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進而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
森林撫育工程,在改善林分生長狀況的同時,還能發揮,如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減少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提升林木的規格和質量,增加林地的生產力。項目實施還可為當地林農提供就業與勞動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勞務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對實現林業持續、健康、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促進作用[1]。
撫育管理技術的提升,不僅能有效改善幼林采光和養分狀況,進而促進林木健康生長,使得林木生產能力逐年增加,林分結構得以優化,林分質量和防護功能顯著提高,還將對增加林農收入、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對林農增收致富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保證樹苗移栽后的存活率,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造林時間,以減少環境因素對樹苗的影響。在選擇過程中,除了要考慮造林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溫度,還要結合不同造林樹種進行。以油松、樟子松為例,常選擇春季造林,到3月中下旬土壤完全解凍后即可栽種樹苗。所選樹苗以樹干挺拔、表皮無損傷、苗木的頂芽尚未萌動或剛萌動為宜。
在人工幼林的撫育管理中定期進行松土除草,不僅可以清除雜草,避免雜草與幼樹爭奪養分,還能發揮蓄水保墑的作用,通過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保證在干旱少雨時節能為幼樹生長提供所需水分。通常在樹苗栽種的第2年開始進行第一次松土除草,之后每隔1—2年進行一次,直到人工林完全郁閉。另外,松土除草的頻率也會受到氣候條件、植被密度等因素的影響。在氣候干旱、植被茂密的情況下,撫育年限相應增加,松土除草的頻率也要適當提升。
幼樹栽種后的第一次松土除草,盡量選擇5月—6月,此時雜草尚未進入生長的旺盛期,可以徹底將其清除。除草方式與整地類似,對于面積較大、相對平整的區域,可使用機械進行松土、除草;而對于面積較小的狹長或帶狀區域,則需人工或者使用除草劑除草。清除的雜草需要集中處理,盡量減少草種的殘留。
考慮到近年來山西省異常氣候頻繁出現,為了避免氣候過于干旱導致幼樹難以成活,需要在栽種樹苗后適當澆水。在造林當年小苗澆水1~2次,大苗澆水2~3次,如果當年雨水較少可適當增加澆灌次數。同時,根據人工幼林的立地條件,如果土壤比較肥沃,在栽種樹苗后每年施肥一次即可;如果立地條件差、土壤比較貧瘠,則需要在每年施一次肥的基礎上,視情況追施復合肥[2]。
在人工造林作業中,合理密植是保證苗木正常生長的關鍵因素。然而,受苗木本身質量、環境適應能力、立地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苗木長勢不一,存活率也有高有低。因此,栽種1個月左右,林業工作人員需查看苗木存活情況,一旦發現有枯萎的、死亡的樹苗,要立即拔除并補種新的樹苗。同樣,如果林木分蘗能力強或者種植密度太大,那么就需要及時進行間苗,以保證林地內樹木密度合理,間距適當,促進苗木健康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在補植與間苗時,也需根據樹木種類、樹冠大小來確定樹木間距或種植密度,最終實現林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3]。
當幼林生長到一定階段后,需要對苗木進行伐除修剪或整形修剪,利用人工手段提高樹勢,使得樹干筆直挺拔,提高人工林木的經濟價值。在整形修剪的過程中可以將枯萎的或生長較為羸弱的樹枝剪掉,提高苗木抗病蟲害能力。根據幼林的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伐除修枝剪方法,通常可分為以下3種情況。
(1)疏伐+修枝:郁閉度在0.8以上的幼齡林或中齡林中,若出現林木間出現互相爭奪養分的情況,需進行疏伐,伐除那些密度過大、生長不良的林木,間密留勻、去劣留優。同時,由于防火需要,對目標樹下層枝條進行修枝,防止垂落地面下層枝條和枯枝、雜草相連接。
(2)透光伐+修枝:在林分郁閉后的幼齡林階段,當目的樹種林木受上層或側方霸王樹、非目的樹種等壓抑,影響到苗木生長時,需進行透光伐,伐除上層或側方遮陰的劣質林木。
(3)補植+修枝:在郁閉度低的林分,或林隙、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樹種的林分中,需在林冠下或林窗處補植目的樹種,調整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4]。
不同類型的林木,生長過程中遭遇的病害、蟲害也有較大差異。油松、樟子松因其生長快速、材質優良等特點,成為山西大同人工造林的首選樹種。在油松、樟子松人工幼林的撫育管理中,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是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猝倒病、鞘蛾等病蟲害,如果防治不及時將導致林木生長質量差,培養出低質低效林,從而帶來嚴重的資金和資源損失。因此,在油松、樟子松人工幼林的撫育管理中,要結合山西大同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降低油松、樟子松病蟲害的發生率,切實提高林木撫育管理水平,保證幼林的茁壯生長。此外,還要堅持“綠色防治”的原則,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對人工幼林內其他生物的危害,在取得理想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也能維護林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的多樣性。
2.5.1 常見病害的防治
北方地區栽種的油松、樟子松,常見的病害包括猝倒病、枯梢病、落葉病。以猝倒病為例,猝倒病多見于油松、樟子松的幼齡林。大同地區每年的5月—6月是該病的高發時期。根據癥狀表現的不同,可以將油松、樟子松猝倒病分為猝滅型和根腐型兩種。油松、樟子松發生猝滅型猝倒病后,首先是樹苗倒伏、枯萎,然后根部、莖部出現腐爛;而根腐型猝倒病則是先在根部發病,根部腐爛以后由于營養、水分無法供應,導致樹苗的葉片開始發黃,枝條和樹干逐漸干枯。油松、樟子松樹苗發生猝倒病后,其周圍土壤中還可發現輪轉菌絲體[5]。
對于油松、樟子松的猝倒病,可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種子消毒法。挑選飽滿的油松、樟子松種子,并使用賽力散進行拌種。用量為每100 kg種子用藥0.5 kg,加入藥劑后需充分攪拌,保證藥劑均勻附著在種子表面。然后用麻袋將種子裹緊,于陰涼處放置24 h,而后即可進行播種。除此之外,也可以選擇硫酸銅浸種,用量同上。藥液浸種后需要使用清水沖洗一遍然后播種。
(2)土壤消毒法。若栽種油松、樟子松樹苗的荒山荒地往年爆發過病害,則需要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通常是在栽種樹苗前的整地環節,將五氯硝基苯拌入沙中,然后均勻撒施在地面。用量為每公頃20 kg~25 kg。該方法能夠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菌,改善立地條件,降低油松、樟子松發生猝倒病、枯梢病的概率。
除了上述措施外,林業工作人員在每年的5、6月份還應加大林間巡視力度,一旦發現有個別樹木發生了猝倒病,要立即采取治理措施,可選用的藥物有:(1)波爾多液。作為防治油松、樟子松苗木病害的常用藥物,波爾多液對包括猝倒病在內的多種病害均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通過加水稀釋的方式,使波爾多液的濃度維持在1%~2%,然后每周噴藥1次,連續2次~3次即可見效。除了對已經發生病害的油松、樟子松進行噴藥治理外,考慮到該病有一定的傳染性,故需對周邊其他樹木進行噴藥預防。噴施波爾多液時應當按照從低向高的順序,注意雨天不宜使用,防止藥液被雨水沖刷而影響治理效果[6]。(2)五賽合劑。該藥劑的主要成分為五氯硝基苯、代森鋅,兩者按照3∶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再加入500倍水進行稀釋。對油松、樟子松的猝倒病、立枯病等均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2.5.2 常見蟲害的防治
鞘蛾是北方地區油松、樟子松人工林培育中常見的一類害蟲。鞘蛾幼蟲以油松、樟子松的葉肉為食,蟲害嚴重時會造成油松、樟子松針葉大面積減少、脫落,嚴重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同時,鞘蛾成蟲具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導致蟲害的迅速蔓延,對整片人工林都會產生嚴重危害。結合鞘蛾的生長習性和生活規律,可以采取以下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在培育人工林時,可采用混交模式,通過增加林木種類的數量來提高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預防鞘蛾等蟲害的發生有一定效果。同時,還要加強撫育管理,增強樹勢,促使林分早日郁閉。考慮到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上旬鞘蛾會大量繁殖,因此在5月末或6月初就要加強林間巡視,及時摘除有蟲芽孢,并且做無害化處理,可避免油松、樟子松人工林中鞘蛾的大規模爆發。
(2)物理防治。鑒于鞘蛾成蟲有趨光性,因此可以選擇在夜晚使用黑光燈進行誘殺。
(3)生物防治。鞘蛾的天敵較多,如寄生蜂、花蟹蛛、大山雀、柳鶯等,在人工幼林的撫育管理中,可適當引進一些天敵生物,達到較好的防蟲、治蟲效果,且不會對林區生態造成破壞。
(4)化學防治。如果早期防治不理想,為了避免人工幼林出現大規模的蟲害,需及時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殺蟲。可選擇敵馬煙劑或者林丹煙劑,按照每公頃用藥10 kg~12 kg,選擇每天清晨害蟲活動能力較弱的時候進行煙熏,殺蟲效果較佳。
人工幼林撫育是加強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加強人工幼林撫育經營管理,對于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碳匯,提高生態功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開展人工幼林撫育是森林正向演替的需要,也是發展現代林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厚植美麗山西,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這一主題,以“林長制”為抓手,以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為目標,通過開展森林撫育,調整森林的樹種組成、年齡結構和空間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木生長量。將森林撫育的范圍、對象、措施落實到小班地塊,為實施森林撫育、加強經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形成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技術路線和經營措施。
森林防火要貫徹“預防為主、防滅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的方針,一方面,要加強監測預警、火源管控,及時排查、消除隱患,防火于未燃之時、成災之前;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構筑生物阻隔帶與自然阻隔帶相結合的林火阻隔網絡,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的危害。同時,還要加強森林防火知識的宣傳教育,嚴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規范野外生產、生活用火行為,營造全社會齊抓共管森林防火的良好局面,確保做到火患早排除、火險早預報、火情早發現、火災早處置[7]。
根據各作業進度,相關工作人員需做到逐個檢查、逐個驗收。包括作業起始時間、撫育方式、樹種、各徑級株數、蓄積及作業標準和有關要求。撫育采伐嚴格按照作業設計進行施工,嚴禁超設計強度、超限額、越界、易地采伐,不得形成“天窗”;要求施工員、技術人員全程跟班作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嚴格執行林區野外用火制度,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科學運用人工幼林撫育管理技術,有助于增強森林生態穩定性,提高林木資源產量與質量。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幼林撫育工作,實行科學育林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幼林撫育水平、減少林區災害發生。這為實現森林面積增加,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提供堅實的基礎。
[1]王淑霞.中幼林撫育在營林生產中的重要性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1(15):143-144.
[2]王相娥,翟春龍,牛紅芹,等.淺談楊樹中幼林撫育中的問題及撫育管理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11):146-147.
[3]蔣云東,李思廣,何俊,等.思茅松人工幼林留闊撫育方式的試驗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16(1):18-22.
[4]孫永利,張延峰,李萍.森林可持續經營中中幼林撫育技術研究[J].農家科技:中旬刊,2021(8):164-165.
[5]徐彥輝,朱波,李念祥.林業種植工程中的幼林撫育技術要點分析[J].科學技術創新,2019(26):141-142.
[6]劉必祥.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1):62-63.
[7]龐文林.探索國有林場中幼林撫育經營措施[J].種子科技,2021,39(7):123-12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19
S753
A
2095-1205(2022)10-64-03
王淑媛(1981-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造林成果鞏固、未成林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