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艷
以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及建議——以開封市尉氏縣為例
潘艷艷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鄭州451464)
糧食產業是農業支柱產業,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尉氏縣在以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鞏固和強化糧食安全保障、以糧食產業為重點持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等多舉措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邁出新步伐。
糧食產業;農業現代化;尉氏縣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1]。這對新時代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中,開封市尉氏縣以特色鮮明、卓有成效的探索,打造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踐樣本。
尉氏縣總面積約1 307 km2,擁有耕地132.8萬畝,農業人口77萬人,常年種植糧食作物200萬畝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9 478元,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產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14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考察時提出“要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的殷切囑托[2]。近年來,尉氏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為目標,抓糧食保供給、建糧田夯基礎、調結構促增收、優鏈條謀轉型,走出了一條以糧食產業高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徑。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3]。多年來,尉氏縣堅決抗穩保障糧食安全的時代重任,不斷夯實糧食穩產高產根基。
一方面,深入貫徹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積極落實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另一方面,在穩定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連續實施農作物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業項目,抓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與應用,指導農民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2021年,尉氏全縣夏秋糧食作物面積167.92萬畝,糧食總產76.9萬噸,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 458元。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尉氏縣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糧食穩產高產夯實基礎。
第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尉氏縣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的標準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累計完成投資12.68億元,建設完成高標準農田84萬畝。
第二,加快農田示范區智慧化建設。尉氏縣建成河南省首個“5G+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全面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通過手機App,對基地土壤環境、氣象信息、作物生長等全過程進行遠程實時動態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第三,持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在高標準農田內引入商業保險,為全縣農用變壓器、機井進行投保,確保“設施管用,群眾滿意,長久持效”。2021年尉氏縣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
圍繞全縣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尉氏縣通過政策扶持、模式引導、拓寬融資、宣傳推介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水平。
第一,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以大紅門、千味央廚、耕耘農業等龍頭企業為引領,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構建“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產業布局。
第二,積極支持加工業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逐步推動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落地。
第三,擴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在與農民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加速推進農村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21年底,尉氏縣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0余家,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 713家,注冊家庭農場568家,種糧大戶規模在50畝以上的共194家。
多年來,尉氏縣持續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培育、引進優質農作物新品種,著力提高農作物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第一,持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組織百余名技術人員分包上千戶科技示范戶,實施每個科技示范戶帶10戶的“百千萬示范工程”,通過開展精準指導、集中培訓、觀摩交流等形式推動技術的高效落實。
第二,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高產創建等農業項目。全縣擁有大型植保機械百余臺,植保專業合作社近十家,統防統治服務隊幾十余個,夏秋兩季開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100萬畝左右。
第三,開展耕地質量監測。2021年建成完善的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網絡,圓滿完成監測點試驗秋作物收獲考種工作,并加強監測點設施的管理維護,進而及時準確了解全縣土壤墑情變化、抗旱減災,以指導農業生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防控政策導致的人員流動限制、間歇性停產停業、交通物流中斷等連鎖反應對糧食生產乃至整個農業發展都造成強烈沖擊。尉氏縣糧食的加工流通和應急保供能力也面臨嚴峻挑戰,暴露出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存在的薄弱環節,比如糧食應急管理精準性不足,應急儲備結構不夠合理,應急供應渠道缺乏協同性,監測預警體系敏銳性不高等。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領域各類不確定風險不斷增加。因此,提高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是當前黨和政府面臨的必要而緊迫的任務。
第一,糧食產業發展受限。尉氏縣的糧食產業以小麥為主,供給總量和品種質量一直是尉氏小麥的優勢。雖然近年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呈現逐年遞增態勢,但總體占比仍然較低。由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經紀人、普通農戶等經營主體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導致優質小麥混種、混管、混收現象突出,優質品種不能產出優質小麥,優質小麥不能賣出優價,制約著優質小麥規模化發展。
第二,糧食加工業發展不足。尉氏縣的糧食加工業多是以面粉為主的初加工企業,從事小麥粉、食品等精深加工的企業數量少,再加工能力較弱,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而初加工企業又面臨糧油產業寡頭壟斷、小麥價格上行、運輸成本提升等不利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壓力不斷加大。
第一,糧食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尉氏縣人均耕地較少,80%的農戶承包地不足5畝,且分散化、碎片化嚴重,糧食生產經營效益仍處于低位。目前尉氏縣土地流轉千畝以上規模的大部分從事果樹、花卉、園藝甚至養殖,從事糧食生產的較少。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普遍虧損,導致大批流轉后的土地轉向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生產受到影響。
第一,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不足。近年來,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復發,一系列風險交錯疊加,很大程度上動搖了投資者投資農業的信心。
第二,缺乏金融支持。由于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種植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等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得到金融機構支持,還有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為沒有有效資產抵押,也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其發展受到較大限制。
第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一些諸如設施農業等高效種植模式由于發展投入較大,且近幾年沒有相關扶持政策,造成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處于徘徊觀望狀態,農業經濟發展后勁乏力。
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強化糧食安全保障是時代賦予產糧大縣的重要使命。
第一,建立糧食核心區價格保護機制。對尉氏小麥、玉米生產功能區,大豆生產保護區健全糧食價格保護機制,嚴格落實各項惠農補貼來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種植面積不縮水,產能不滑坡。整合涉農部門有力資源,全力投入高標準糧田建設,持續擴大高標準良田規模,提升糧食產供能力,保障區域糧食安全。
第二,加大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支撐。加快推進生物種業、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強化農業技術在糧食生產領域的推廣應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深入糧食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以提升糧食生產效益。
第三,加強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系統、高效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精確掌握糧食市場供求變化情況,制定和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制度。對糧食應急保障企業加強支持,全力推進糧食應急加工、供應、配送、儲運各環節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糧食應急保障水平。
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助力農民增收,振興農村經濟,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尉氏縣應在鞏固和提高糧食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出臺保護性、扶持性的發展政策,不斷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你們餓嗎?宇晴師父的黃梁驛里,應該還有剩下的驢肉、饅頭和黃粱酒,味道不錯的,雖然是涼的!我去替你們弄一點過來吧!”吳耕說。
第一,做大做強優質農業。壯大尉氏縣小麥等優質農產品規模,持續優化品種、優化技術、優化品質,鼓勵注冊農產品商標,積極申報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堅持不懈地創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品牌。引導本地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收益分紅等形式,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低收入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參與價值鏈收益分配。
第二,加快補齊精深加工業短板。堅持“外引內扶”,以高端制粉、特色食品為重點,引進一批市場知名度較高、核心競爭力強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鼓勵和幫助本地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更新技術裝備、研發新產品、開展對外合作等形式增強精深加工能力,帶動產品實現就地轉化增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要求,也是促使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水平相適應,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等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4]。
第一,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完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對從事糧食作物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落實貸款貼息、示范獎勵、土地流轉獎勵補貼等資金扶持,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第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指導服務體系。堅持需求導向,建立健全指導服務機制,通過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選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點等措施,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健康發展。
第三,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能力。全面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重點群體開展技能培訓,著力提升農民群眾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建立聯合合作機制,不斷增強新型經營主體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小農戶增收的能力[5]。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激活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尉氏縣應建立健全政府資本、社會資本以及農民資本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業有效投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第一,鞏固擴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內逐年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確保農業投入增長與地方財力增長相適應。政府要加強對各類支農資金的集成整合,對糧食與加工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等領域進行重點支持,實現資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第二,加大金融服務農業力度。加強對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拓寬抵質押物范圍,探索將溫室大棚、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等納入抵押范圍進行合法融資。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小額信貸政策,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投放量,分散規模經營風險。
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發揮政府財政的引導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作物高產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工程項目,做好社會資本投資的指導服務工作,增加社會資本投資的信心和持續性。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當前守好糧食安全底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總遵循、總指引。面對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們要持之以恒地扛穩保障糧食安全的歷史重任,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面提升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以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1]萬鵬,吳兆飛.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習近平這樣強調[EB/OL].(2020-07-25)[2022-09-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725/c40531-31797669.html.
[2]方化祎,高長嶺.讓中國“碗”盛更多“河南糧”[N/OL].河南日報,2019-03-08(4)[2022-09-29].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3/08/content_323543.htm.
[3]李運海.藏糧于地土生金——“看麥收話重任”系列觀察之三[N/OL].河南日報,2021-06-03(2)[2022-09-29].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6/03/content_497327.htm.
[4]郁靜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實施加快培育現代農業“領頭雁”[N/OL].人民日報,2022-07-11(2)[2022-09-29].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7/11/nw.D110000renmrb_20220711_2-02.htm.
[5]王海.怎樣從“五化”實現糧食安全發展[J].廣東蠶業,2022,56(6):14-1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21
F326.11
A
2095-1205(2022)10-71-03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大數據時代社區智慧治理模式研究”(2021CSH030);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22年基本科研費項目“信息技術推動基層治理智慧化的路徑研究”(2022E19)
潘艷艷(1987- ),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