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鵬 袁儀佳
鄉村振興戰略下家庭農場盈利模式研究——以楊凌示范區為例
康鵬袁儀佳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文章通過對家庭農場的盈利模式進行案例分析,指出了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盈利模式存在盈利對象易受自然環境和市場影響、盈利點來源渠道單一、盈利措施易被模仿、盈利屏障源于融資難和土地流轉難等問題,對家庭農場可實施的盈利模式提出了優化建議,以期有效促進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
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盈利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重要構成部分,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依照國務院、省政府的部署,積極推進楊凌區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將家庭農場農業經營模式作為重點培育任務。
由于農產品的獨特性,競爭對手參與市場競爭的壁壘較高,但農場需要有強大的創新研發能力。以楊凌TC畜牧養殖家庭農場為例進行分析。
楊凌TC畜牧養殖家庭農場承包流轉土地300余畝,主要集特種野豬馴養、繁育、加工、銷售、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現代化特種養殖綜合性農場。截至2022年6月底,該農場特種野豬存欄500余頭,年出欄量約1 000多頭。特種野豬是經過人工馴化改良后的野豬品種,又名肉用野豬,因其外形酷似野豬且具有原種野豬的遺傳基因而得名。特種野豬膘肉較少、瘦肉較多且口感細膩,富含各種粗纖維和氨基酸,尤其是亞油酸含量較高。特種野豬抑制了純種野豬的野性,既有著優良種豬生長周期快、飼料報酬高的特點,又延續了純種野豬原有的野味濃郁、肉質鮮嫩的風味特征,符合消費者所追求的健康營養、綠色食品的要求,市場開發前景較廣闊。
楊凌TC畜牧養殖家庭農場,主要經營特種野豬,全部采用散養方式,具有肉質鮮美、膽固醇含量和肌內脂肪含量僅為家豬的一半、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和鮮味氨基酸含量高等特點。其主要面向全國銷售野豬鮮肉、野豬臘肉、鮮排骨等多種類特色農產品;同時,還為用戶提供特種野豬飼養、場地建設及養殖培育技術指導服務。
其成本投入包括,每頭特種野豬飼料成本為180元~220元,引種費約為30萬元~80萬元,圈舍建設需要3 000 m2~4 000 m2,建設成本投資90萬元~110萬元,第一年流動資金需要30萬元~40萬元,第二年起在不增加母豬數量的前提下,每年正常繁殖1 600~2 000頭,每年需要流動資金400萬元~500萬元。如果銷售不利或增加基礎母豬數量,流動資金還需再增加。這樣計算一年總成本為550萬元~730萬元。
年銷售額:當特種野豬60 kg~75 kg的時候,年出欄1 300~1 800頭特種野豬,市場價格約80元/kg,年銷售額為625萬元~1 080萬元。
初步計算年收益額為:75萬元~350萬元。
加上圈舍、設施年折舊費按每年10萬元計算。年利潤額為65萬元~340萬元。
楊凌TC畜牧養殖家庭農場銷售方式呈多樣化。一是訂單銷售,與餐飲行業簽訂產品銷售合同,銷往全國各地;二是產品批發;三是開設直營店銷售,特色野豬肉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較高,因此其價格要遠高于普通豬肉;四是對接電商自媒體平臺,實行線上銷售。
禽類養殖最大的風險來自疫病和銷售市場,由于野豬長期生存于自然界,其抗病力和成活率都比家豬高,養殖風險較普通豬低,但剛出生的特種野豬抗寒抗病能力較弱,如果沒有做好相應的措施,野豬成活率會大幅降低。此外,特種野豬的排泄物較多,異味較大,蚊蠅多,容易滋生細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造成疫病的流行和暴發,嚴重影響到養殖效益。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及時打掃豬舍衛生,最大限度地減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杜絕疾病的傳播,并做好平日的環境養護,定期注射疫苗,特種野豬的養殖技術才能日趨完善。
心動才會有行動。教師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有所獲。在教學中,讓學生樂于動手畫,勇于動口說,勤于動腦想,激發全員參與,才會主動探求知識。
資金周轉和養殖技術是影響農場發展的兩大因素。為了有效分散風險,楊凌TC畜牧養殖家庭農場計劃實施“三產融合”發展精品生態農業的策略,計劃將其建設成為集特種野豬養殖、生態蔬菜種植與加工、休閑度假、鄉村體驗及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園。
在銷售市場中,由于農產品的同質性較高,導致價格優勢不明顯,且農產品的銷售容易受到市場供求失衡的影響。以豬肉市場為例,近幾年豬肉市場價格波動性較大,農場只能通過提升養殖技術來提高生豬存活率,抵御自然環境和銷售市場的雙重影響。
(1)農業生產收入。主要通過市場交易的養殖、畜禽和農作物種植獲取收益報酬,然而,受限于氣候、空氣濕度、光照溫差、土壤環境等自然條件,加上逐年上漲的生產資料和人力成本,以及農產品市場行情信息的滯后性,農業生產收益微薄,且具有不可控、不穩定的特點。
(2)農產品加工收入。家庭農場由于受到經營規模、加工設備和專業程度等因素的制約,主要承接農產品原料的初級加工和區域范圍內的單一經營,如瓜果、畜禽、奶制品、蛋類等的初加工,利潤空間較小。
家庭農場易受氣候、土壤成分、光照溫差、空氣濕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差異化較小,且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經濟效益較高,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然而,如果經營理念、種養殖核心技術、營銷模式未有所突破,僅依靠傳統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式,盈利模式極易被周邊區域的家庭農場模仿復制,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和區域優勢,最終導致農場的利潤空間較小,發展后勁不足。
(1)融資難、資金短缺。當前,楊凌示范區大多數家庭農場籌資方式來源于自有資金。雖然示范區管委會給予農場大力的政策支持,但現代農場實行企業化運作,要想做大做強,需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然而農產品的估價難以得到銀行和市場的認可,融資難的問題較為突出。例如,種植田地的專業化改造、種苗和農產物資的購買、水利灌溉設施的建設等。
(2)土地流轉成本高。根據對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的實地調研,耕地流轉的每年平均價格為每畝1 000元~1 500元。以每季度最低生產成本計算每畝1 500元,每季總成本高達每畝約1 800元,而在未恢復農用耕地正常生產能力的前幾年,每畝產值最高不會超過1 300元,產值和成本相抵每畝虧損500元左右。而農業三補國家復耕補貼的2 000元本該歸承租者所有,但仍歸農戶所有。
目前,家庭農場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事實上,家庭農場既有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的也有注冊個體工商戶的,這引起了很多爭議,并沒有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家庭農場的發展和市場經營都需要家庭農場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來規范家庭農場的發展。
家庭農場的發展離不開財政金融方面的支持。相關部門應在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方面繼續給予一定的支持,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有效幫扶。
(1)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支持機制,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補貼農業生產,改善市場價格的波動性和多樣性,改善家庭農場的工作條件。
(2)農村金融服務方面。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金融機構相關政策的支持,部分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農民自己積累的資金有限,只能通過各種籌資渠道獲得。相關部門應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加強家庭農場的融資方式。
(3)稅收減免政策。通過稅收減免政策,不僅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還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投入更多資金來發展家庭農場。
(4)發展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對于家庭農場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不僅可以預防農業生產中的各種風險,降低災害損失,還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增加農業安全以穩定糧食生產。
要保證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提高農場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員工素質是企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利于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更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為楊凌示范區的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做出積極貢獻。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種植養殖經驗,還需具備一定的先進生產技術能力,掌握相關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同時,還要懂得相關的法律知識,從而確保家庭農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依托互聯網經濟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經營及銷售的作用,建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點。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發展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主要有以下兩方面措施:
(1)整合家庭農場和互聯網的有效銜接,改變家庭農場的狀況。實現互聯網對農業產業鏈的全面介入,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的整個流程鏈條,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升級,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戰略向互聯網戰略的升級,使家庭農場具備互聯網發展模式,實現生產、加工及銷售與互聯網的融合布局。
(2)互聯網改變農業產業鏈模式。家庭農場依托網絡技術的發展,完成了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流程整合,這既有利于農產品體系的建立,又有利于農產品品牌的規范。只有家庭農場與互聯網相融合的模式,實現農產品與消費者的直接銜接,還可以創新線上銷售渠道及“互聯網+”營銷模式,使其農產品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增效明顯。
(1)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水平。加大財政投入及基礎條件保障,逐步完善楊凌示范區政府和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軟硬件建設,保證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能切實履行農產品質量檢測、病蟲害防控等職能,并為家庭農場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及示范推廣等服務。
(2)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主體。依托楊凌示范區兩所高校、科研院所及農業龍頭企業等,建立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大力發展資產評估、財務審計、市場信息、決策咨詢等涉農中介服務。
(3)創新服務方式。要積極引導、鼓勵和扶持家庭農場的發展,但不宜過多進行行政干預,更不能包管包辦。若行政部門過度參與和幫扶,會導致家庭農場加深對政府的依賴,阻礙家庭農場的自主經營,不利于長遠發展。“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滿足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需求,有效提高農民社會化分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家庭農場作為我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推動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是實施質量興農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發展勢頭迅猛,但在增量向提質轉變的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制約楊凌區家庭農場的高質量轉型。文章立足于家庭農場研究前沿,對示范區家庭農場盈利模式進行分析,推動家庭農場能夠協調科技、經濟、社會及生態和諧發展,促進楊凌示范區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努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積極穩健推進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1]郭廈,王丹.我國家庭農場發展質量評價與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22-35.
[2]呂航.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2,320(8):64-66.
[3]張玉強,焦鵬飛,侯明強.我國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及共性經驗分析:基于全國首批推薦的26個家庭農場[J].現代農業,2021(12):10-15.
[4]王麗萍,孟雨濃.鄉村振興戰略下吉林省家庭農場成長影響因素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2):39-42.
[5]徐樂.新時期中國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及其前景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231-232.
[6]王楠.我國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0(3):100-102.
[7]易朝輝,段海霞.家庭農場創業瓶頸及實現路徑:基于湖南省八地區的實地調研[J].農業經濟問題,2020(2):126-134.
[8]郭琦.從鄭州君源有機農場探析大都市郊區有機農場的盈利模式[J].南方農機,2018(1):61-62.
[9]倪浩,劉志民.家庭農場互聯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9市270戶家庭農場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19(2):34-40,5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26
F324.1
A
2095-1205(2022)10-86-03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人文社科類基金項目(SK20-22)
康鵬(1984- ),男,漢族,陜西楊凌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實務及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