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久芹
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困境及相關對策
錢久芹
(中共長豐縣委黨校安徽合肥231100)
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仍處高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文章基于對安徽省長豐縣近年來“三農”發展幫扶措施及成效的調研,分析了當前農村低收入群體面臨的增收困境,提出了促進轉移就業、轉變生產模式、健全社會保障、盤活土地資源等以擴展增收途徑,提升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強化教育引導,鼓勵勤勞致富,以增強自身發展的動力和能力。
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困境;對策
我國已消滅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但居民收入差距仍處高位。2020年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語重心長地強調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 000元左右”[1]。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需要縮小這種群體發展差距,其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2021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5,遠高于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
本文在對安徽省長豐縣農村發展情況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當前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
長豐縣地處安徽省中部,連接合肥、淮南、蚌埠三市,縣域面積1 841 km2,2021年末戶籍人口81.13萬人,轄14個鄉鎮、1個省級開發區。近年來長豐經濟一直保持高位增長態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為761.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1.22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30.39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3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結構為10.7∶43.3∶46。按年末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 93 922元,比上年增加12 017元。
2021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7%;實現增加值82.72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2.79萬畝,糧食總產量65.18萬噸;蔬菜播種面積20.12萬畝,蔬菜產量34.37萬噸。作為全國設施草莓第一大縣,長豐素有“草莓之都”稱號,草莓種植面積達21萬畝,年總產量突破35萬噸。2021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322元,同比增長10.8%。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043元,同比增長10.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46元,同比增長10.7%。
1.3.1 就業服務
近年來,長豐縣在就業服務工作上多方發力,當好“中介”。一方面精準摸排企業用工信息,另一方面組織人員逐戶上門摸清家庭就業情況,線下牽線、專場招聘的同時,還依托“三公里智慧就業”“長豐智慧就業App”等各類創新平臺,以及“幸福長豐”微信公眾號等,搭建招聘云平臺,及時推送用工信息。為提高就業質量,縣人社局和培訓學校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以提高群眾就業本領。鄉村公益崗位的開發和設置也為部分就業困難群眾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就業和收入。
1.3.2 產業扶貧
2018年以來,長豐縣累計安排扶貧專項資金1.9億元用于全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建設,共建成市級標準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65個,45個貧困村均建成1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村平均增收5萬元,每個基地平均帶動貧困戶20人。推行“四帶一自”項目,讓園區、龍頭企業、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帶動貧困戶,自己從事特色種養業。連續5年制定《長豐縣特色種養業精準扶貧獎補辦法》,發布《長豐縣特色種養業精準扶貧獎補項目驗收操作規程》。“十三五”以來,對開展草莓瓜菜、稻漁共養、經果林等特色產業發展的貧困戶給予獎補,兌現獎補資金1.25億元。全縣9 100戶具備特色種養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中,實現7 284戶穩定發展特色種養業,戶年均純收入超過5 000元;全縣31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2 350戶貧困戶參與特色種養業發展,年增收穩定在2 500元以上。
1.3.3 土地流轉
在做好土地確權頒證的基礎上,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長豐縣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除了合理流轉村里閑置土地資源并擇優引進外來農業大戶外,長豐縣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依據自愿、有償原則,將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統一流轉給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經營。按照“土地保底收入+績效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即村民可獲得每畝400元/年的保障性收入,土地合作經營凈利潤的50%按照土地入股面積分紅,剩下50%納入村集體收入,由合作社適時按農民和集體7∶3的比例分紅。農戶不但能獲得入股土地的保障性收入,還能獲得土地合作經營凈利潤的分紅收入。同時,還可以參加生產經營,獲得務工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縣已有60個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78 000多畝。土地流轉不僅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而且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1.3.4 村集體經濟
長豐縣通過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和“雙千”工程(村居擁有1 000畝左右土地經營權、村集體購置工業廠房1 000 m2以上)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并大力推廣“紅橋模式”“大路模式”“金豐模式”[2],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截至2020年12月,全縣246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7 651.34萬元,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52個,30萬元~50萬元16個,10萬元~30萬元129個,5萬元~10萬元44個,全面消除5萬元以下空殼村。
1.3.5 社會救助
長豐縣近年來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落實分層分類救助幫扶措施。2020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救濟39.56萬人次;農村特困人員供養人數0.6萬人。2021年全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救36.78萬人次;農村特困人員供養人數0.55萬人。2022年以來,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72 561人次,支出保障金5 316.2萬元。
目前已經納入低收入監測系統的農村低保對象24 220人、農村特困供養對象4 332人、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247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545人,目前已經摸排確認低保邊緣家庭5 383戶7 051人、支出型困難家庭145戶188人,為各部門落實分層分類救助幫扶措施提供底數。
隨著農業生產潛力的不斷挖掘,傳統農業內部靠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單產來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已不大,農民持續增收的主渠道已轉為非糧和非農產業。目前普遍存在鄉村產業發展質效低、農民增收途徑少的問題。部分鄉村仍以傳統農業為主,附加值較高的種養業參與率和從業水平都比較低;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發展緩慢,鄉村產業鏈短,農業附加值低。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為外出務工和財政轉移支付。第一產業附加值低,第二三產業發展落后,農民缺乏增收途徑從而選擇外出務工,加劇農村“空心化”,制約鄉村產業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部分農戶觀念落后,市場意識、競爭創新意識不強,只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風險意識,對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不高;部分低收入人群是老弱病殘等基本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自身活力客觀受限;部分農民缺乏文化、技能,自身發展能力受限,就業水平不高;還有部分人群抱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此外,受知識水平、視野閱歷和經驗等因素限制,部分村干部對國家政策理解不透、認識不足,在執行政策上猶豫不決、思前想后,更愿意憑經驗辦事或安于現狀,循規蹈矩,對新事物、新知識接受能力不足,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工資性收入是勞動力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勞務工資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支撐。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元,其中工資性收入7 958元[3],占比最高,超過42%。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促進農民就業穩崗位,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幫扶和支持工作。
第一,當好用工媒介。及時掌握低收入農民就業情況和企業用工情況,做好對接和相關技能培訓,幫助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
第二,做強縣域經濟,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在江蘇、浙江等一些縣域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僅本地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了大量外來勞動力,為本地居民帶來更多創收機遇。
第三,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項目,提高就業承載力。例如,長豐縣可以抓住其草莓、瓜果等特色農產品,加大二三產業投入,支持農產品加工、倉儲保鮮、分級包裝、冷鏈物流及休閑觀光等產業,以便村民就近務工,從事農產品采摘、分揀、包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作。
第四,在鄉村建設和治理中以工代賑。202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區、各部門在謀劃實施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時,要妥善處理好工程建設與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關系……盡可能多地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幫助當地群眾就近務工實現就業增收”。特別是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在鄉村環境治理中合理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
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經營凈收入6 566元[3],占比接近35%。但其增收潛力有限,特別是分散從事傳統種養業,收益低、風險大,這也是農民種養積極性下降、土地撂荒、農村空心的重要原因。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要從提升品質和效率入手,走品牌化、市場化道路。
第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一方面,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耕地質量,并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及現代育種步伐,著力提升品種品質和單產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全面推廣節能降耗關鍵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產出效益。
第二,發展特色種養,提升品牌價值。傳統耕種容易解決溫飽問題,但難以增收致富。在“畝均論英雄”的時代,特色化、高品質產品才能獲得高收益。在長豐,草莓種植使畝均效益達到4萬元,大棚蔬菜,一個春節旺季一畝芹菜的收入就是3萬元以上,稻蝦共養使每畝地收益增4倍……這背后是品種培優、品質提升適應當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結果。
第三,一體化開發運作,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一方面,推進特色作物縣域品種布局精準化,建立優質品種產業化開發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走品牌化道路。另一方面,推動發展訂單農業,減少生產的盲目性,通過大數據預測市場價值和供銷關系,提高農產品供需匹配度。
農村居民的轉移凈收入主要是指政府惠農政策所得,轉移凈收入平穩增長是農民增收的另一重要支撐。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轉移凈收入3 937元[3],占比接近21%。穩定轉移凈收入,一方面,要穩定和加強農民的耕種補貼,按時足額把惠農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另一方面,要健全社會保障救助體系,穩步提升各項補助標準。此外,對于低收入農戶,要建立健全常態化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因為一些靠政策兜底、短期幫扶脫貧的低收入群體,尚未實現自主穩定發展;一些家底薄的農戶遇到變故,也需及時救助渡難關。例如,對醫療自付費用高的農戶進行核實并給予分類幫助。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占比最低,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只有469元[3],占比不足2.5%。低收入群體擁有住房、金融等財產較少,土地作為重要財產,盤活土地資源對于增加財產性收入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的村民,土地流轉或土地入股分紅無疑是最好的增收方式。
第一,銜接落實國家關于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招引種糧能手、家庭農場或其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到村流轉土地,發展產業。
第二,深化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健全征地補償安置機制。
第三,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此外,壯大村集體經濟可以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更多財產權,增加其財產性收入。要健全適合集體經濟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集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使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4]。
第一,要深化德治體系建設,凝聚正能量,激發干部群眾的情懷擔當與干事熱情。第二,要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低收入農戶自身素質,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就業增收能力[5]。第三,強化政策的增收引導力,弱化政策的保障依賴性。簡單化地送錢送物會助長不勞而獲的不良風氣。對于受身體素質制約的低收入群體,要保持政策托底的穩定性,同時輔以精神世界的充實與引導,以激發其潛在的其他智能。對于思想素質有待提升的低收入群體,要完善政策救助的公開透明,引導觀念更新,讓政策成為群眾放手大干的定心丸和勤勞賽富的激勵劑。對有意推卸家庭責任、鉆營討要幫扶救濟等違反公序良俗的人,要加大懲戒力度。對有勞動能力的“懶漢”,要持續做思想工作,引導其走上正路,讓其在持續增收的過程中增強對自身和未來的信心。
脫貧攻堅雖然使農村貧困居民收入顯著增長,但與中高收入者差距并未明顯縮小,要推動農村低收入群體持續較快增收,必須堅持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激發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政策,放活市場,讓生產要素流動起來,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以共同奮斗實現共同富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1]李實.怎么看“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J].半月談,2020(11):10-11.
[2]鄒蓬蓬.長豐縣:黨建引領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EB/OL].(2021-10-29)[2022-07-21].http://www.hfxf.gov.cn/jcdj/djzh/18169761.html.
[3]國家統計局.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EB/OL].(2022-01-17)[2022-07-1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1/t20220117_1826403.html.
[4]李春華.樹立全局觀念決勝脫貧攻堅[N].經濟日報,2017-09-22(15).
[5]李孝軒.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N].學習時報,2019-03-13(A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29
F323.8
A
2095-1205(2022)10-95-03
合肥市市情研究會2022年度課題成果
錢久芹(1982- ),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