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 江蘇 南京 210094)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國際布局不斷延伸、領域不斷拓展、規模質量層次不斷提升、管理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持續增強[1]。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質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環節,要不斷對標高等教育強國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助推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
在高校國際交流合作的影響因素中,國際形勢影響最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的總體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教育對外開放是國家外交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國際社會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不利形勢,越是要保持對外開放的定力不動搖,越需要通過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增進國際理解、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互鑒、推動民心相通,逐步形成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價值和認同。
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另外面臨挑戰就是自身結構的調整。傳統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員的跨境流動。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不是一個新的概念,瑞典學者本特·尼爾森作為大學主管國際事務的副校長最早提出了相關概念[2]。隨著新冠疫情對人員往來的阻隔,師生參與國際交流的積極性下降,在地國際化的討論與實踐又多了起來[3-5]。中國高等教育還要加快和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資源,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這些都涉及教育對外開放結構的深刻調整。
根據當前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提高國際科教融合質量、擴大人才培養國際競爭力、參與全球治理更加深入。
一是要完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貫徹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高校要因地制宜做好教育對外開放頂層設計和建設定位,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合作渠道。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進外事管理規章制度,提高教育外事治理科學化。對接國家區域建設戰略,推動參與建立區域教育對外開放教育區域性協同機制,共建共享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
二是要提高國際科教融合質量。面向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平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加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擴大科技國際影響輻射。加強海外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營造形成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的良好環境。拓展師生海外留學渠道,加大師生派出力度。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的新動能,形成科教融合、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格局。
三是要擴大人才培養國際視野。改進中外合作辦學管理辦法,形成全球領先的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集群。與境外機構建設一批高質量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項目,建設具有特色的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特色專業,形成國際化人才培養新體系。不斷拓展“一帶一路”海外留學生優質生源基地,全面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
四是要推動全球治理參與程度。加強戰略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建立一批國際組織人才培訓基地,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實習任職推薦。積極參與產業和教育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究制訂,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建設一批國別和區域研究智庫,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要堅持提質增效。當前深化教育對外開放要在過去擴大規模的發展基礎上要實現質量提升。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資源,堅持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國際教育的需要作為目標導向。
二是堅持發展特色。充分發掘高校特色資源,與時俱進擴大教育對外宣傳力度,改進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和高校國際交流故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交流層次高、影響力大、輻射性強的友好關系,夯實對外交流友好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三是堅持底線思維。正確處理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教育必須要防范各種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面對復雜國際形勢,要強建立健全防范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形成國際合作交流的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態勢。
高等學校要把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放在推動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位置。一是要進一步增強科學決策能力,有條件的高校要設立校際教育對外開放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專業力量分析研究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提高政策和決策的科學性,推動教育對外開放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要進一步優化教育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加強頂層設計,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注重校院聯動、部門聯動,完善各項體制機制和規章制度,打造分工協作、高效有序的工作運行機制,形成協調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整體合力。三是要完善考核激勵機制,要研究建立教育對外開放績效考核機理機制,圍繞學校的教育對外開放任務和目標,建立起績效評價體系和方法,不斷激發二級學院和教職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教師的成長發展與學校國際化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和良性可持續發展。
高校要積極參與國家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整體布局,推動同行業高校建設中外校群合作平臺,依托校群合作平臺開展交流,推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重心下沉。既要持續推動與美國、英國、歐洲等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教育合作,積極借鑒學習國際先進高等教育的理念,也要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教育交流的頻度和深度,推動國際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要適應配合京津冀等國家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內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合作發展。高校要積極謀劃開展區域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區域協同機制的頂層設計,搭建不同教育類型、不同類別學校間的合作平臺,重點是要解決資源共建共享中的難點。
推動提高海外人才引進質量。堅持需求導向,充分認識海外人才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緊抓海外人才第一資源,加大引才力度,推動提高海外人才引進質量。高校作為人才成長的主體,要不斷增強海外人才引進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優化成才環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海外人才。兼顧柔性引才,探索就地引才,不唯國籍引進優秀人才。
提升高校國際科研合作水平。一方面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重點學科領域建設具有前瞻性、引領性、開放性的科學研究中心,依托各類國際合作高層次平臺,充分吸收全球創新要素加強國際科研合作;另外一個方面,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參與國際學術組織科技合作治理,在科技前沿努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升級轉型。高校之間要加強國際資源協同整合,在聯合建設高端國際科研平臺、聯合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互相借力、統籌推進,提升區域整體國際科技合作水平。
建立國際化科教融合試驗區。高校要針對性引進海外高水平專家團隊,推動建設國際化科教融合,由外籍院長(執行院長或副院長)組建外國專家團隊,與中方團隊合作,采用國際先進教學、科研、管理模式,通過開辦全英文專業、本碩博貫通培養等方式,將國際科技合作關系轉換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新動能。
把握教育國際合作交流主動權,在對外交流合作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具有本土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具備跨文化交流溝通和國際合作能力的國際競爭力高端人才。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緊缺學科專業,拓展與海外一流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形成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格局。完善機制進一步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創新教育模式,強化要素保障。
推動開展高水平人才中外聯合培養。一是支持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高校要與海外一流大學建立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學籍學分互認專業體系,破除學制差異、培養方案、學分互認、學位授予等障礙,促進人才培養國際化背景,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二是落實雙導師制,高校要組織實施中外雙導師制,通過對學生進行共同指導,將傳統的校際合作交流向學科、專業、學術帶頭人合作延伸。
持續做好“留學中國”品牌行動計劃。高校要科學制訂留學生教育發展規劃,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依托自身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開展來華留學教育,增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青年的吸引力。落實教育培養趨同化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優化留學生培養方案,深化教學改革,開展留學品牌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開展學歷教育外國留學生論文抽檢,強化質量保障,全面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
加強戰略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力度。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外語教學模式,除了因地制宜開設外語非通用語種新專業外,還要積極開展英法語等復合語種人才培養。特別是要建立區域內高校外語教學資源協同機制,師范類、語言類高校要與綜合類或理工科專業類高校建立多語種、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平臺,資源互通開展非通用語種、區域國別和涉外法治、理工科等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一帶一路”倡議人才培養和儲備提供保障。
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智庫建設。高校要努力推動國別和區域研究智庫的布局和建設進度,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區域國別研究,健全區域國別一級學科的組織建設體系。組織開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列國志、國情手冊、國別史、專題史的研究,對某一區域或國家整體或某些領域展開系統深入研究,不斷夯實研究理論基礎。圍繞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政府科學治理與決策提供咨詢參考。
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高校要加強與國際組織機構間合作,推薦師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提升在國際組織參與治理的程度。高校利用自身在學科行業的特色優勢,發起國際學術組織和大學聯盟,在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或國際大學聯盟中發揮重要作用。高校要積極承接或參加國際組織研究和開發項目,積極參與產業和教育的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究制訂,為全球治理貢中國智慧。高校還要多渠道開展海外中國文化傳播和高校自身學科發展宣傳,不斷提升高校的海外知名度。
適度開展境外辦學。高校境外辦學是高等教育質量得到高度認可的有力證明,也是我國高校向世界展現競爭力、加強更深層次教育國際合作的新路徑。高校境外辦學要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抓好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招生管理等質量的各個環節,確保境外辦學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財務管理、后勤服務,確保境外辦學長期可持續發展。選拔或引進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來為高校的境外辦學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