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尚德學校 王恒
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理念,也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要求。將各學科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性融合,在各學科學習過程中滲透德育理念,不僅是國家大力弘揚和持續推進的育人理念,也是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教育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更是現代教育培養出復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各任課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德育因素,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德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我國教育部于2010 年出臺了一部有關教育發展的文件,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其中明確要求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學校要嚴格貫徹國家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嚴格執行國家教育方針,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全面發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有利于推進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人民教育事業的繁榮,是具體教育實踐在科學教育理論指導下的一次具體應用。
青少年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其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以及智力方面都產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個體身心發展也在不斷成長。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認知水平有限,還沒有形成辯證思考的思維,可能不能對人、事、物形成客觀的評價,容易受外界事物的不良影響,而且可能會對人、對事產生一些敏感、偏激的情緒,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長。而這個時期學校開展德育,對學生的性格品質、心理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青少年發展整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德育,教師堅持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有助于解決青少年發展中的各方面問題,也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的一致性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來自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開展教育,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不能彼此之間產生矛盾,不能讓學生感到混亂從而無所適從,要相互統一起來,構成一個連貫統一、不存在內在邏輯矛盾的教育系統,保障學生能夠按照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而發展。教育的一致性原則對于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各種教育因素被德育統一起來,相互為了一個共同的大目標,各學科齊頭并進對學生進行影響和改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則,各個學科對學生的要求天差地別,每個學科都有獨立一套的評價標準,沒有一條主線把它們貫穿起來,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思維混亂,造成身份認知失調和自我認同的錯位。因此,各個學科都要落實德育的目標、開展方法和開展規律,利用各個學科的課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促進教育影響的連貫一致。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態度,用良好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輔助學習。中小學階段無論哪個學科,都要求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才可以掌握,要讓學生首先學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才可以收獲學習的成果。中小學學生勤奮學習、謙虛學習的良好品格就是德育要求學生具備的,只有學生擁有堅定不移的學習信念和強大意志,才能鍥而不舍地學習任何一個學科,實事求是地主動學習,從而不斷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學生只有在具備這些基本的道德品質的情況下,才能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完成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任務。因此,各學科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各個學科的學習效果。
語文、歷史、地理、外語等文科知識中蘊涵了很多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教師在講解這些課程的教材內容的同時,本身就是在傳播與道德有關的理念,啟迪學生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具備社會主義道德觀,自覺與錯誤觀念做斗爭,抵制錯誤思潮的誘惑和腐蝕。比如語文課本中存在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課文中塑造了很多愛國英雄形象,有利于學生通過這些愛國英雄形象,樹立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還滲透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集體主義觀念,遵紀守法觀念等,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涵養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語文教材中包含著極深刻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學生對具體知識的記憶,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在歷史學科中,教師通過對歷史事件及其發展過程的講解,闡明歷史規律,指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史為鑒,教導學生不忘歷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在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不斷影響下,正確看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自覺做到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用正確的導向指導自己的具體行為。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是勤勞、善良、充滿智慧的民族,為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理科,雖然沒有直接涉及人類的價值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但是通過深刻揭示自然規律的實質,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意義。當涉及科學家艱苦不懈地進行發明創造和為了科學事業奮斗終身的事跡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意志力和信念。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具備的良好品格。對體育教育,學生從中可以獲得的優秀品質同樣不可忽視。無論是籃球、足球還是排球等體育運動,在進行活動的同時大多需要團結協作,學生之間組成一個親密的集體,人在集體中才能體現出運動的價值。這就在客觀上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了學生為集體服務的社會意識,從中明白了體育運動對德育的重要滲透價值。
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不僅限于學科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在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和程序上,進行德育的機會無處不在。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開展規則教育,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有效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樹立,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如,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大力表揚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對于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適當進行批評教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學會守時、惜時。
其他學科對德育的滲透影響,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也體現在教學完成的其他環節中。每位任課教師所具有的師德,就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包括不同教師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位好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一個師德出現問題的教師同樣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對喜歡模仿的中小學生而言,總是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無論教授哪一學科,教師都要對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要求,要設立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標準和規范,嚴于律己,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的六項規定,關心愛護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言行感染學生,做到高尚品德和學科知識的傳遞齊頭并進。教師可以在各學科教學細節中,充分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了解德行品質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各個教師的感染與熏陶下,約束自身行為、培養良好思想,積極開展多樣性、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發揮各個教師的個人品德魅力,使學生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增強各個學科學習的綜合能力。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全體學生,是教師進行德育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只有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教育方向,才可以做到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堅定每個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每個學生的良好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次偉大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先進的理論體系,超越了學科的概念,幾乎在所有學科中都有具體體現。例如,政治課上,初中政治教師可以在教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把其中對個人要求的價值觀摘取出來,作為開展德育的標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對每個人的具體要求,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優秀道德品質,具備了這四點,學生才可以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不斷成長為有道德、有品質、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教師要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點以及其中滲透的道德品質的思考與應用,讓學生真正掌握課程知識內涵,同時涵養自身道德修養,突出課程學習的技能性和內涵性優勢,從而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能力。
想要達到良好的學科德育滲透效果,關鍵在每位教師都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對不同學生運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對此,教師要增加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的了解程度,在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一個學生的基礎上,選擇最恰當的德育方式和德育的切入點。只有找到德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求相匹配的一個關鍵點,才能做到德育的針對性,取得預期的德育效果。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低,學生思維達不到一個比較抽象的高度,思想和性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更易于教師進行德育滲透。對這些小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德育滲透。高年級學生由于自身特點,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抽象思維,也具備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和抽象思考能力,教師可以滲透許多抽象性強、理論性強的辯證唯物主義中的有關哲學觀點,把有關競爭與合作、民主與專制、平等與自由等這種需要不斷思考才可以理解的德育內容進行討論,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各學科教師在進行學科德育滲透時,不僅要考慮所接受德育的學生目前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還要深入分析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態,要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注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良好品格形成并非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其中充滿著曲折,需要教師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對一個學生的德育過程,往往需要不同教師在不同階段一起努力,才能達到預定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過程中,要做到長期堅持、持之以恒,不可以因為學生一時沒有進步就輕言放棄。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需要教師用最大的耐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德育。教師要增強對教材知識點的深入探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僅可以學習到全面的學科知識,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科學習綜合素養。例如,在進行知識點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學科的內容性、結構性,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在其中形成較好的道德品質,還能夠充分展示學科育人的價值,讓學生成為一個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無論哪個學科的德育都要立足課本,避免出現過于重視德育,而忽視智育和美育的情況出現。教師在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住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把德育蘊涵在具體知識的講解中,學科的知識性與思想性互相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覺中改變言行舉止,樹立良好的習慣。德育過程中切忌過于刻意,避免學生排斥,教師要注重打造全新的學習環境,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德育。與此同時,在立德樹人思想下,教師要結合各個學科的優勢性、發展性、實踐性特征,鼓勵學生在知識探索中,形成學習思維、建構學習認知,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學科的本質與內涵,使學生在探究課文內容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深度培養,并加速對語文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進行多學科的德育滲透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各任課教師的反復溝通和交流,互相交流經驗,思考所教授內容中可以進行德育的具體知識點。同時,各學科教師要從內心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學生,不斷探索德育滲透的方法,并且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師德修養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