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士赟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上坊初級中學 211103)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培養具有一定核心素養的人才成為教育的重要任務.化學學科的科學素養是“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形成與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與化學相關問題的能力.課標中還強調問題情境對于學生培養與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復習課是通過總結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以及形成觀念的過程.在學習以“金屬的性質”為例的復習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貼近生活的情景帶領學生走入課堂,對常見金屬進行宏觀辨識——顏色、狀態、硬度等.再通過分組實驗研究其相關化學變化發生的本質.認識化學變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調控的.能多角度、動態地分析化學反應,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復習課中的知識點都是學生熟悉的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因為學過的知識產生視覺和思維的疲勞,復習課的引入十分關鍵.如在“金屬的性質”這節復習課中,選擇導入本節課學習情景的素材是基于引導學生關心與化學相關的社會事件角度考量,以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設計的獎牌圖片為背景(如圖1所示),再利用多媒體動畫1分多鐘介紹奧運獎牌的由來,學生很快就能答出本次北京冬奧會獎牌所使用的材質及成分.對常見金屬的材料分類(純金屬和合金)和金屬的某些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硬度、熔點等)做簡單地梳理.對于概念不清的部分內容可提醒學生結合課本再次回憶.

圖1
接著,又設計了“校園運動會上的金牌是什么材質的?”更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激起學生熱烈的反響.通過利用身邊發生的事件的相關素材,激起學生的興趣,喚醒他們對學習本節課有關知識的探究欲.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課標中提到“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如在“金屬的性質”復習課中,鑒于學生已經在新授課上觀看過老師演示金屬鋅與稀硫酸反應的實驗,了解了多數金屬能和氧氣及某些鹽溶液反應.在復習課中,為了更全面復習這三個重要化學性質,設計以金屬銅和金屬鋅為主題的分組驗證性實驗(見表1).通過自己動手完成三組不同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表1
上課片段如下:
【學生活動】學生分別驗證金屬鋅、銅兩種金屬能和上述哪些物質發生反應,完成相應的實驗報告(見表2).書寫上述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交流討論某些金屬沒有發生反應的可能原因.
提供信息:
(1)鋅的化學性質活潑,在常溫下,空氣中表面生成一層薄而致密的堿式碳酸鋅膜,可阻止進一步氧化.
(2)堿式碳酸鋅能和稀硫酸或鹽酸發生反應
【實驗報告】(學生實驗報告可投影,交流,見表2)

表2
【實驗反思】(1)為什么鋅粒沒有與氧氣發生反應?
(2)為什么鋅粒能與稀硫酸和硫酸銅反應?
【交流討論】(1)根據資料提供信息,金屬鋅因為表面的致密堿式碳酸鋅膜,阻礙了它與氧氣發生了反應.
(2)該鋅粒經過初步的處理(提前在稀硫酸內浸泡過),將其表面的致密堿式碳酸鋅膜除去,同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鋅的化學活動性位于氫和銅的前面,所以能發生反應.
【歸納總結】(1)部分金屬能與氧氣、稀硫酸(或鹽酸)、鹽溶液等物質發生反應.
(2)金屬在溶液中活動性順序是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通過這組對比實驗,幫助學生回憶并完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其他金屬的相關性質及其運用范疇,完成了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地落實,加強對金屬化學性質地領悟和理解.在這一環節中,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學習的熱情也空前高漲,交流的氛圍也達到了高潮.
新授課側重點在落實雙基和概念的初步建立,復習課的重點則在總結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以及形成觀念.如在“金屬的性質”復習課中,金屬的化學性質及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相關內容的復習并不是本節課唯一重要的教學目標,本節課還有更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現有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教學問題的設計從定量到定性,從簡單到復雜,逐層深入,完成一系列與金屬及其溶液有關的問題.上課片段如下:
定性分析【問題1】將實驗后的廢液與廢渣通過什么方式進行分離?
【學生回答】過濾
【問題2】觀察廢液呈藍色顏色,廢液中一定含有的成分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硫酸銅,因為硫酸銅溶液藍色的.還有硫酸鋅,廢液中有因稀硫酸和硫酸銅與鋅反應生成的硫酸鋅.可能有少量稀硫酸.
【問題3】如何從該混合液中分離回收金屬銅和硫酸鋅溶液?
【學生交流討論】在廢液中加入足量的金屬鋅,至反應完全后過濾,取濾渣.濾渣中存在銅與鋅的混合物,采用混合物中加入適量稀硫酸,再過濾便可獲得金屬銅和硫酸鋅溶液.
【教師點評】給出合理的可行方案(如圖2所示),鼓勵學生課后可到實驗室按照此方法提取廢液中的銅.提醒各位同學在最后一步過濾獲得銅粉的時候,不能忘記應將濾渣洗滌、烘干,才能獲得純銅.

圖2
定量分析【問題4】向裝有廢渣的燒杯中滴加幾滴稀硫酸,仍有氣泡冒出,說明廢渣中含有哪些金屬?
【學生回答】廢渣中有仍有能與稀硫酸反應的活潑金屬,說明濾渣中有金屬鋅,混合固體中有紅色粉末.據此推斷,金屬是銅和鋅.
【問題5】廢渣測定:將過濾后的廢渣放于燒杯中稱量,質量為105.8 g(空燒杯質量95.8 g).繼續在燒杯內滴加稀鹽酸等待一段時間,直至不再產生氣泡,過濾,稱量固體的質量為9.6 g.根據測定值計算廢渣中含有的銅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學生板書】
固體總質量:m=105.8 g-95.8 g=10 g
【問題6】將廢渣和廢液中的金屬銅處理回收并匯總,其總質量與原小組實驗使用的藥品中銅的質量關系如何?為什么?
【學生回答】變大.因為除了原來的金屬銅未參加反應被全部回收,還有金屬鋅將硫酸銅溶液中銅置換出來.
通過從以上分組實驗后的實際情景中引發的問題出發,帶領學生從定性到定量分門別類地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金屬活動新順序的運用,特別是金屬與鹽溶液之間的反應原理.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一節復習課,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尾聲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構建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已學概念,從已有知識出發,結合本節課的相關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化學基本觀念.課標中提到要“既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金屬的性質”復習課中,在開展學生分組實驗研究的兩種金屬(銅和鋅)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聯想生活中常見的某些金屬(鐵、鋁、鎂、銀、金等),歸納并整理出金屬的性質、用途、資源、保護、除雜、回收等一系列問題.將這些問題融合在一起,建立較為完善的以金屬的性質為核心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形成金屬性質的基本觀念.再結合金屬在生活中廣泛的使用,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從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四個方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化學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習題講解課,也不是已學知識的重復識記.復習課的設計是基于已學知識前提下,創設緊密聯系實際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情景開展活動,特別是開展實驗活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實踐、交流、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讓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