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梅
(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仁橋初級中學 226600)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與邏輯相結合的自然科學類學科,實驗教學在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關系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及整個物理知識框架的建構與體系的完善,影響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在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師應對原有的實驗教學加以改進與優化,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開闊他們的物理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想通過踐行雙減政策,讓實驗教學更加高效,首先教師需更新教育觀念,優化物理實驗教學的內容與方式,第一步就是要科學規劃實驗課程,適當提升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將其放在同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千萬不能輕視實驗教學.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平常教學中就應提前規劃好實驗課程與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為實驗分配更多的時間,以免學生無法吃透實驗,給他們帶來課下學習負擔.
在進行“聲音是什么”教學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個“多樣的聲音”音頻,包括笑聲、歌聲、音樂聲、風聲、雨聲、流水聲、鳥叫、機器轟鳴、喇叭聲與上課鈴聲等,搭配引導性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出現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聲音?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認知作答,讓他們快速參與到新課學習中.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通過實驗的方式想方設法讓這張紙發出聲音,并利用身邊的器材制造出聲音,他們可能會擊打桌面、拍手、吹樂器、倒水、吹口哨等,使其在動手中思維被激活.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以及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等等,使其發現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隨后教師運用音叉演示實驗,讓學生發現發聲的音叉能夠將乒乓球彈開,使其在多個實驗中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負責展示實驗步驟,講解實驗中蘊含的理論知識,學生只是跟隨教師的節奏來聽課,自由學習的機會與時間均不多,很難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在雙減政策下,學生已成為“教”與“學”的中心,教師應為其提供個性展示的機會,注重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初中物理教師需轉變實驗教學主體,極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實驗操作的機會盡可能提供給他們,使其親自參予到實驗活動中,訓練動手能力.
在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好光屏、火柴、蠟燭、凸透鏡等實驗設備,課堂上帶領他們來到物理實驗室學習新課內容,根據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任務與目標來制定實驗綱要,使其根據具體綱要來探索學習思路與實驗步驟,實現自主學習.接著,因為初中生比較缺乏實驗經驗與學習物理的經驗,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按照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班內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使其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合作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各自對實驗及理論知識的看法,提升對物理實驗的了解程度.當學生完成交流以后,教師讓每個小組都派代表輪流分享本組所制定的實驗方案、流程以及現場操作,假如出現實驗操作不正確的情況,教師就要及時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且教導正確的操作方式,使其在改正實驗演示過程中形成深入理解,最終高效學習新知識.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這明顯不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改善,而且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很難得到鍛煉與提升.分層提問是新課改下滋生而出的一種提問方式,教師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設計難易程度不一樣的問題,發掘他們的學習潛能.為踐行雙減政策,初中物理教師在實驗教學環節可結合現象或原理設計分層提問,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均有所進步.
例如,在教學“二力平衡”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停在海面上的輪船、勻速上升的潛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電燈、緩緩降落的神州飛船回收艙,引出問題:這些物體分別處于什么運動狀態?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這些問題較為簡單,大部分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都能夠回答出來,指出這些物體在幾個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使學生認識平衡力,帶領他們了解二力平衡.接著,教師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驗,提出以下問題: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在什么條件下可以達到平衡?兩個力要達到平衡,力的三要素之間應具備什么關系?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什么?影響二力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前面兩個問題較為簡單,學生通過翻閱課本就能夠找到答案,后面兩個問題難度相對較大,他們需要在實驗操作中獲取答案.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影響因素.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學資源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材、粉筆與課本,教學手段也是多種多樣,除口頭講授以外,還有以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以德國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針對雙減政策的踐行,教師應當創新實驗教學手段,當遇到一些難以操作或者現象不夠明顯的實驗時,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教師以視頻、動畫形成呈現實驗內容,助推學生正確理解實驗,改善他們的實驗學習效果.
以“水循環”教學為例,水循環是一個操作量大且較難的實驗,裝置比較繁多,還不易操作,而且耗時較長,很難將實驗帶到課堂上.這時為積極踐行雙減政策,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課堂上,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個水循環的模擬動畫,將整個水循環過程以動態形式展示在大屏幕上,提供信息化的實驗教學資源,帶給學生生動、直觀的實驗畫面,搭配問題:在水循環過程中,水的狀態都發生哪些變化?水在物態發生變化時吸熱、放熱的情況分別如何?由學生結合動態化實驗分析水循環的過程,研究水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的吸熱與放熱情況,使其結合所學知識發現物態變化時總需要吸熱或者放熱,吸熱的物體能量增加,放熱的物體能量減少,這說明物態變化過程伴隨著能量的轉移,培養他們的概括與歸納能力.如此,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實驗讓學生認識水循環的過程,使他們總結出物質三態之間發生變化的規律.
一直以來,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都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地位也較為重要,教材中更是安排有大量的實驗.不過有的實驗較為落后,假如裝置或者操作過程不加以改進的話,將會耗費學生大量的課堂時間與精力,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高效教學更是無處談起.對此,初中物理教師應對一些存在弊端或者不足的實驗進行合理改進,從裝置、操作方式或者所需器材方面切入,帶給學生更為直觀的實驗現象,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真正踐行雙減政策.
在“光的直線傳播”教學中,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光的直線傳播規律,重點發現光在均勻介質中沿著直線傳播,光線是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直線,且能用來解釋簡單的光現象.教材中安排的幾個實驗所需器材較多,操作起來較為麻煩,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證明光的直線傳播實驗進行改進,方法如下:假如仍然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儀器,需要在清水中滴幾滴牛奶,或者在水中混合適量的肥皂水,將水變得稍微渾濁,然后使用氦氖激光等光源將光線射入到水中,這時可從側面看到一條直線光路;或者用點燃的蚊香和一個去掉底的大可樂瓶,最好是藍色,制成一個簡單的微型煙霧室,再用激光筆發出激光照射,能夠看到一條筆直的光路;學生也可使用激光筆和沒有果肉的大果凍進行實驗,直接使用激光筆從側面照射果凍,他們能夠清楚的看到果凍中存在一條直線光路.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傳播,升華他們的學習效果.
由于物理是一門以研究物質變化和運動一般規律的自然學科,這同現實生活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初中物理知識相對簡單,是整個物理體系的初級階段,教材中很多知識要點都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更是廣泛存在.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對于雙減政策的踐行而言,教師應把握好所授內容同生活之間的聯系,結合生活設計一系列實驗,一方面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另一方面可鍛煉與提升他們的物理理解能力.
例如,在“靜電現象”教學實踐中,教師先結合課本內容帶領學生初步認識靜電現象及電荷知識,增設一個有趣的生活化實驗“嘗試一下靜電觸電的滋味”,具體操作如下:將一個塑料飛盤用洗衣粉洗刷、沖凈、曬干,準備一塊圓形鐵片,大小比飛盤略小,在中心處鉆一個小孔,用20厘米左右的絲線穿過小孔將它拴住,用一塊干燥的毛皮用力摩擦圓盤的內側,然后迅速拿開,再用手提著絲線的一端,目的是不讓手和鐵片相接觸,把鐵片放入到圓盤內,這樣圓盤上的電荷將會聚集到鐵片上,最后用手指去靠近鐵片,會產生微麻的感覺,同時還能夠看到電火花和聽見放電響聲.原因是此時雖然由于電壓高而產生放電,但是電量少,電流持續時間十分短暫,即使手指有微麻的感覺,也不會危及到人體的生命與健康.以此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靜電現象,雖然接觸微小的靜電沒有危險,但是其它用電不能接觸,有著一定的危險性,借此來增強他們的用電安全意識.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物理教學,雖然大力倡導減輕學生的課下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但是并不意味著課余時間完全交給他們玩樂,而是要有效、合理地利用課下時間,使其在有趣的環境下一邊玩樂一邊學習,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以完成課內教學任務為前提,積極開展相應的課下實驗活動,指導學生在課后操作一些極具趣味性的物理實驗,使其不斷積累實驗經驗,拓展他們的物理學習視野,實現雙減政策的踐行.
自從雙減政策頒布以來,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和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應主動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從多個方面分析與研究實驗教學的現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教學,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創新與改進實驗教學內容及形式,促使他們在實驗助力下深入體會物理知識的魅力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