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艷,楊 斐,黃瓊瑤
(西藏自治區標準化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0)
農牧業是西藏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標準作用,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通過不斷加強地方農牧業標準制定,持續推進農牧業標準化示范引領,用標準化服務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地方標準相較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其制定是為滿足地方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特殊技術要求。由于西藏地理、生態、氣候條件的特殊性,農牧業發展特色十分鮮明。故而研究農牧業地方標準對西藏農牧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藏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總體方向是以生態保育型農業為主攻方向,穩定青稞生產,適度發展蔬菜生產,積極開發高原特色農產品,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保護草原生態,努力建成國家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1]。
《西藏自治區農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種植業、畜牧業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部署。《西藏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 年)》明確了青稞、藏藥材等農牧業特色資源。
為加快推進農牧產業振興,2019 年西藏將青稞、牦牛、藏豬、藏羊、奶業、蔬菜、飼草列為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兼顧建設林果茶、藏雞、藏藥材、藏香、林下資源等N 個點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突出發展布局、產業融合、群眾增收,全力打造生態綠色、天然有機、雪域高原品牌,努力構建“7+N”高原特色產業體系。從發展政策導向以及農牧業資源來看,西藏農牧業發展特色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農牧業高原特色顯著。種植業分為糧食、油菜、蔬菜、藏藥材、林果茶。其中,糧食作物方面有青稞、小麥和豆類,以青稞為主,藏藥材資源豐富,包括天麻、藏紅花、大黃、紅景天、當歸等;水果代表為桃、葡萄、蘋果等喜溫類果品,干果以核桃、花椒為主;茶葉主要品種為高山綠茶;馬鈴薯60 余種,代表性的有艾瑪土豆、貢嘎紅土豆;畜牧業分為牦牛、綿羊、絨山羊、奶牛、藏豬藏雞,其中,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種類之一,西藏羊、西藏絨山羊、藏豬、藏雞均為高原型地方品種。
二是農牧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產業化經營水平偏低,特色優勢資源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弱,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2]。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以及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經營標準化是當前農牧業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西藏自治區地方標準備案情況統計,截至2022 年3 月,西藏現行有效的地方標準共有208 項,涵蓋了農林、畜牧、兒童福利機構、養老福利機構、建筑工程、產品與服務等多個方面。其中農牧業標準百余項,占比約62%,數量雖相較我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差距較大,但農牧業在總體地方標準數量中占比較大,反映了農牧業標準化工作在西藏自治區當前發展階段的重要性[3]。
標準的有效性一般為5 年,標準發布后需要通過適時復審,進行修訂或廢除,以確保標準內容能夠適應并滿足當前技術發展需求。從西藏農牧業地方標準發布年份來看,近5 年(2017—2022 年)發布的標準占比約72%[4]。
一方面,新增制定農牧業標準數量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另一方面,近幾年標準修訂工作較為及時,一批早期發布標齡較長的標準通過修訂得到適時更新,包括2019 年對2008 年首次發布的無公害食品系列大蔥、菠菜、茼蒿、韭菜、菜豆等蔬菜種植標準進行了修訂;2021 年對2009 年首次發布的拉薩白雞養殖等標準進行了修訂;2022 年對2013 年首次發布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等標準進行了修訂[5-7]。西藏農牧業地方標準發布年份分布概率見圖1。

圖1 西藏農牧業地方標準發布年份分布
2.3.1 涵蓋產品分布
西藏現行農牧業地方標準,涵蓋了農、林、牧、漁業四大產業,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無公害食品、地理標志產品等產業發展方面。其中,種植業相關標準占比較大。種植業和畜牧業標準數量總體分布見圖2。

圖2 西藏地方標準種植業、畜牧業總體分布
農作物種植方面的相關標準涵蓋了12 個分類,67 個產品類。具體包括糧食作物,如谷物、豆類、薯類;經濟作物,如蔬菜、水果、麻類、中草藥等;以及飼草料種植。見表1。

表1 農作物種植地方標準涵蓋品類
畜牧、養殖標準涵蓋牲畜飼養、家禽飼養、水產養殖3 個分類9 個產品類。見表2。

表2 畜牧、養殖地方標準
林木培育標準涵蓋6 個品類,具體包括藏川楊、沙生槐、樺木、紫穗槐、寒竹、沙棗樹的扦插繁殖、種苗生產、栽培等相關技術標準。
同時,發布了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種植地方標準以及西藏那曲冬蟲夏草、西藏藏紅花等地理標志產品標準,為西藏推廣、擴大無公害蔬菜種植以及地理標志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建設,保護發揚地域性傳統特色產品,實現綠色化、品牌化、可持續發展,助力地方經濟發揮重要作用。
2.3.2 標準技術類型
西藏地方標準以生產、養殖、栽培、繁育技術規程、規范或操作規程為主要標準類型。近年來,標準技術類型逐步向管理標準、試驗方法標準拓展,技術范圍呈現向農產品生產過程投入、加工等縱向延伸的趨勢。2020 年,西藏結合自身地理特點,提出了蘋果園與高寒牧區相關標準,具體包括蘋果園建設、生產管理、肥水一體化管理等標準,以及高寒牧區草地蓋度變化趨勢遙感監測、退化草地放牧、天然草地補播種等標準,在農業生產管理標準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為強化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延長產業鏈與增加價值鏈,在青稞這一高原特色傳統領域,從原種到產品、再到產品加工品,先后制定了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地理標志產品隆子黑青稞、青稞酒良好生產規范、糌粑等地方標準。
今后,應繼續突出高原特色農業資源,為西藏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提供全面標準技術支撐。西藏獨特的高寒自然生態資源與環境孕育了獨特的高原特色農產品。隨著西藏開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將對西藏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提出新需求[8]。
一是更豐富的高原特色農業資源開發以及產業發展,需要標準技術支持。當前標準體系中,將會增加新的特色農產品生產標準。
二是農產品標準技術內容的類型會更豐富。目前的標準技術內容還停留在“一產階段”,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的標準需要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而及時完善。
三是積極推進標準技術范圍向農產品加工環節延伸。2020 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的指導意見》(農產發〔2020〕9 號)明確提出,完善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修訂農產品加工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立適宜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評判標準體系。
四是健全果蔬、畜禽、水產等鮮活農產品加工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產品標準。這為西藏地方農業標準發展明確了方向,探索西藏農業標準向農產品加工環節拓展;也對西藏地方農業標準機構升級與優化提出新的要求[9-10]。
產業發展,標準先行。西藏地方標準存在農牧業標準數量少、配套差、適應性有待提升等問題,難以滿足當地農牧產業發展需求。應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強化農牧業標準體系,才能更好地發揮標準對農牧業發展的全面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