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夢芊
(山東科技大學財經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將重點放在“三農”問題上。2021 年,國家重點放在推行鄉村現代化、實現全方位的鄉村振興,使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邁上了新臺階,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有效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推進[1]。文章從“三農”問題的角度出發,以鄉村振興作為切入點,研究解決“三農”問題的財政政策,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可借鑒的思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農村就業、收入、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問題阻礙我國經濟向前發展,不利于實現鄉村振興。
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的趨勢,城市和農村在收入、醫療、教育、基礎公共設施建設、就業等方面享受不均等的待遇,造成農村和城市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導致大量青壯年遷出農村去城市工作,留下了老年人和兒童在農村,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嚴重[2]。
以農養工和以農補工為基礎的問題嚴峻。我國一直重視發展制造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由農民利用耕地生產農產品,帶動制造業發展,但城鄉分離戶籍制度,使農民在住宅、醫療、就業、糧食供給、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更好的待遇。
一是“三農”問題關系國家安全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是近年來,國家強調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解決“三農”問題。
三是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拉動內需,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積極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規范農產品種植數量與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生產專業化技術水平。在農業發展中,將先進的現代技術、科技知識融入農業生產中,使農民向專業工人轉換。工業和農業無縫銜接,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的建立,加大了擴大內需消費規模的緊迫性。
四是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區域融合發展[3]。
當前,農村自然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管理機制與管理效益明顯提高。無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還是肥料、農藥的創新,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除農村基礎產業外,農村還在積極發展旅游業和農村網絡電商。同時,農業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也在不斷發展。
部分農村區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建設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兒童,工作能力較弱。缺乏必要的勞動力開發農村地區的資源,人口向城鎮流動,進一步拉大了城鄉貧富差距。
二是農業產品沒有集合統一的營銷渠道,所以農產品收益較少,與進城打工的收入相比,留在農村的人口收入較少。同時,隨著國際形勢變化與國際市場的供求不平衡,農業品牌競爭力的供應量與產品價格波動性也較大。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部分鄉村環境治理與自然恢復項目仍需要大規模建設,優質、環保的農村開發模式還未完善。
“三農”問題困境的具體表現,如圖1 所示。

圖1 “三農”問題困境的具體表現
一是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低。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是目前農產品模式發展的基本體現。但目前國家農產品的生產規范化程度不足,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方面,沒有龍頭企業引領,缺乏“領頭羊”,導致農民產業化意識較差,部分民企缺乏發掘農村剩余勞動力潛能的意識。同時目前在傳統農業地區的民企呈現分散化、規模小的特點,無法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產業鏈缺乏整合。從生產、加工到營銷的各個環節都較分散,農戶和公司之間的協作機制并不健全,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激勵機制不完善,沒有收益共享和經營風險共攤的激勵機制,造成農業上、下游關聯不緊密。
二是農民信息水平不足,缺乏專業的農業人才。隨著數字經濟與各個行業的融合發展,電商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途徑。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數字鴻溝”現象突出,農民從數字經濟發展中獲取的紅利較少。同時,農村缺乏專業的人才,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力度不足,這也是限制農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產業鏈不健全。在鄉村尋求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的產業鏈。目前,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比較落后,在農作物種植業發展的過程中,保水灌溉是一項十分關鍵的技術工程,如果缺乏良好的灌溉條件,影響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保水設施建造成本和維修費用相對較高,我國許多鄉村地區沒有進行全面、整體規劃,缺少完備的保水灌溉基礎設施,直接制約了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是農業技術水平落后。農業科技也是重要的基礎,目前我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還沒有得到全面普及。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技術也得到了發展,但是在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的耕作技術,導致生產力效率低,糧食產出量較少。在農業技術建設上,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農學研究的時間成本高、周期長;另一方面,農學技術推廣力度不夠,大部分人對農學研究存在排斥心理,基礎設施設備不夠先進,導致科研項目不能持續穩定地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機制不完善,許多人不認可剛研發出的新技術,認為使用風險較大[4]。
五是資金投入不足。政府財政資金在農村地區投入較少,社會資本對農村投資的積極性較低,農村農業發展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難以擴大再生產[5]。
發揮財政管理效能,增強和保障農村地區基礎管理實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共同富裕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和改善黨對鄉村基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統領,進一步提高鄉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質量,為城鄉繁榮創造強大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保障。財稅措施將著重從完善和提升農村基礎管理力量入手,為改革健全農業地區基層黨建制度提供保障。具體來看,各級財政資源要更多向基層單位傾斜,當地各級財政部門應優先保障鄉鎮基層黨組織運行支出,適當考慮提升基層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和生活補貼,最大限度地利用財政手段提升和保障鄉鎮基礎管理力量。
提高我國鄉鎮區域基礎配套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實現人類共同富裕的基石。因此要進一步發揮農業公共財政措施的公共性,有效改善我國農村地區基礎配套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政府工程的重心放到農業,在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繼續用力,重點是抓好普遍性、兜底性、基本保障民生項目。當前城鄉、區域發展差異過大,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差異較大,嚴重限制了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以來,鄉鎮地區的工程建設受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限性較大,以及目前在我國基礎與服務工程建設中普遍需要大量資金,其建設周期長、投資收益較少,使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供給層次水平不高。為此,在財稅措施上要將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用工程建設服務水平作為主要著力點,通過設計優化地方財政支出架構、確定重要階段性主要突破點,進一步增加對農業重大短板工程項目的財政投入力量。
財稅措施和金融服務政策協同配套,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資本導向、杠桿撬動、投資風險兜底的功能,為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充分利用當地政府的投資主體與功能,充分利用金融資本的引導與協調。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政府財政投入應當與金融服務政策協同配套,以政府財政投入為錨、以金融手段為杠桿,采取有效手段確保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量,使廣大農民、農戶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金融服務,這是穩定國家基本盤、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
完善農業財政經營風險補貼、經營風險分擔制度,合理提高農業財政的補貼標準和分擔比重,以充分調動農村金融投資的積極性,促進其在有效承擔農村金融服務信貸風險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業金融服務水平。通過設立由財政直接出資的擔保機構,適當增加農村扶貧貼息貸款總體規模,以撬動更多信用資金,扶持農村農戶發展和就業創新。另外,將審慎考慮增加農村專用債發債規模,并適當增加農村專用債券項目范圍,為形成農村多元化投資布局提供資本保障。
構建產業振興和人員復興的循環格局,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助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農村主導產業,順應行業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立足本地特點資源,推進農村主導產業壯大,進一步優化主導產業格局。全面推行共同富裕,努力把社會主義農村經濟變成具有潛力的新業態。另外,財政政策還要為農村高質量快速發展培養需要的人才,提供財力保證,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協助農村中小企業搭建人才培養平臺,給予學校優秀畢業生、技術人才、科學家、小微創業企業、村民等就業創業的財政補貼以及優惠政策,進一步激活農村人員創業活力,促進農村特色行業的發展。
當前“,三農”問題仍然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雖然我國經過了改革開放,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但在農村生產關系方面,我國仍然與其他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異。進口農產品價格比本土產品實惠,導致人民對海外食品的需求量較大,而對本土食品需求量較少,導致出現如今“種不如買”的尷尬局面,所以國家一再強調要發展農業。由于農業和制造業發展不匹配,導致糧食安全問題嚴重,在當下全球新冠肺炎疫病肆虐的背景下,大部分糧食出口國都限制了本國糧食出口,造成一定的糧食危機,所以如何提高農業生產力,解決國人對口糧的需要,成為國家發展重點。
真正解決“三農”問題,要改善糧食產能,充分運用現代科技與“互聯網+”等手段,與現代農產品機械加工相結合,提高農業產出經濟效益;健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五大網”問題,補齊服務水平發展短板,進一步改善教學、就醫、養老生活、文娛體育公共服務,加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