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宇,汪玉濤
(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高技能人才和鄉村工匠培育,助力鄉村振興;加強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加大幫扶力度,做到“應培盡培、能培盡培”,讓有需求的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在實施范圍上重點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章研究的樣本屬于該范圍內。該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務中提到要建設一批技工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市)建立一所技工學校[1]。X 自治區H 縣技工學校成立于2021 年6 月,是農牧民培訓的主陣地,以職業技能培訓為基礎,以就業增收為主攻方向,讓農民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有更寬廣的就業選擇范圍,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以創業帶就業。
研究農民職業培訓滿意度,有利于激發出H 縣技工學校職業培訓的內生動力,促進職業技能培訓長久發展。
1.1.1 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是指按照國家職業分類和職業技能標準進行的規范性培訓。國家規定一些職位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獲得技能等級證書后才可以上崗。顧明遠(1991)[2]在其代表作《教育大辭典》中提出,職業技術培訓是為了使受培訓者提升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進行的一種培訓活動,培訓不僅應傳授工作知識和技巧,還應對職業道德、安全等常識性問題進行普及。職業技術培訓周期較短,培訓完成后按照規定向通過考核的學員頒發職業等級證書。張琪(1996)[3]認為,職業技能培訓是根據市場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并考慮學員自身的文化水平,教授其工作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以求受培訓者能夠掌握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技巧的一種訓練活動。
文章研究的職業技能培訓是以H 縣人社局主導下成立的技工學校主辦的職業技能培訓,是為廣大勞動力服務、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采用校校和校企合作、委托培訓機構所進行的培訓活動。這種培訓不以營利為目的,培訓費用由政府補貼,符合條件的農民可以進行免費培訓,在性質上屬于準公共產品的范疇。
1.1.2 培訓滿意度
培訓滿意度產生于顧客滿意度的含義,顧客滿意度是消費者對某種產品或者服務親自體驗之后與自己預先的期望進行對比,產生滿意或者不滿意的態度,是對一種產品或服務的主觀評價[4]。而本研究中職業滿意度的主體是接受政府補貼參加免費技能培訓的農民。這種滿意度是他們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產生的主觀感受,受到各種因素綜合影響,受到培訓前期望和培訓后感知的共同作用。
1.2.1 人力資本理論
最早體現出勞動力可以作為資本的思想,是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他認為工人勞動的熟練程度可以作為一種固定資產。舒爾茨正式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他認為人力資本分為質和量兩個方面,還提出了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認為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可以縮小收入差距。
與培訓有關的理論由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發展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對于勞動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不僅體現在勞動者素質方面,還體現在勞動者質量方面。舒爾茨認為,對員工進行培訓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生產力,但是企業出資培訓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企業,而是接受培訓的勞動力。王偉(2003)[5]通過研究貝克爾的一般培訓理論,在其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應該大力發揮政府對培訓的引導作用,在培訓方式上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人力資本理論證明了勞動力是一項重要資產,能夠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而培訓理論認為勞動力可以通過培訓來提升人力資本,這也為培訓提供了理論基礎,進而達到人力資本投資的目標,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1.2.2 公共產品理論
根據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可以將社會產品劃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薩謬爾森在20 世紀50 年代完成了對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認為公共產品是所有成員都可以共同享用的集體消費品,社會成員可以在同一時間共同享用該產品,同時每名成員在對該產品進行消費的過程中都不會減少其他社會成員對該產品的消費,即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此理論將公共物品分為兩大類:一是純粹的公共產品,符合同時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本質特征;二是界于純粹的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當某一產品的消費者增長到一定數量時,會影響原來此產品消費者的使用效益。職業培訓的學員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共同享用這一培訓服務,學員人數在一定數量內的情況下,任何學員的學習都不會影響其他學員對此培訓服務的使用效益[6],通過培訓不僅能給學員個人帶來好處,更給社會帶來一定的收益。所以農民職業培訓屬于準公共產品[7]。這一特性更加說明了政府在農民職業培訓中占據主導地位,需要政府加強對培訓各方面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H 縣總面積9 721.6 km2,轄區內有6 鎮1 鄉,總人口約23 萬人。根據公布的2021 年公報,H 縣2021 年GDP 絕對量為153.17 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4.4%,反映了H 縣在2021 年內生產成果的總規模位于全自治州5 縣2 市中的第5 位。其中第一產業增速7.6%,第二產業增速-5.1%,第三產業增速6.3%。其他地州第二產業增速的幅度不大,但都為正增長。H 縣第二產業2021 年度增速-5.1%,1—12 月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為-21.6%,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疫情之下采取的嚴厲管控措施導致2021 年H 縣經濟復蘇難。復工復產雖持續推進,但效果依舊不顯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不能保證,生產采用季節性生產,對于企業用工和招工難上加難,這對今后的就業產生了很大壓力。從資源因素的角度來看,第二產業主要是靠資源在支撐,但由于我國的資源分配不平衡,出現了資源集中的地方就業崗位相對較多、資源少的地方就業率相對較低的情況。
對經濟的增長應該以實現就業為目標,H 縣第三產業2021 年增速6.3%,讓人們看到了發展第三產業的信心。第三產業的屬性是勞動密集型,所以勞動力的使用相對較多,勞動力的需求隨之增加。為響應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H 縣一些鄉鎮開始增加農家樂,對服務人員產生一定需求;工廠季節性開工,廠區保安人員有了一定的缺口;農民居住呈現“冬城夏村”現象,即春耕秋收時節在農村務農、冬天住在縣城。在冬季,有的農村婦女會選擇找一份臨時的服務性工作,當月嫂、照顧老人或者去餐廳當服務員等;男性農村勞動力會選擇當保安,或者到附近工廠打零工。但對于月嫂、養老護理和保安這類大多需要有工作經驗或者持證上崗的崗位,需要農民學員進行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為了幫助農民優化生計,促進就業,H 縣技工學校2021 年開設了若干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能夠學到技能,實現就業增收,用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經濟增長。
以農牧民為主要培訓對象,主要是在法定勞動年齡(女性16~55 周歲、男性16~60 周歲)內的農村勞動力等。
采用公共基礎課(思想政治課)+技能理論+技能實操的方式進行培訓。采取“技工學校+人力資源市場+用工單位”模式,參加培訓鑒定且合格的人員獲得職業技能培訓證書、技能等級證書或合格證書。同時利用H 縣技工學校就業服務大廳召開招聘會,推送用工崗位信息,開展培訓就業一體化服務。堅持“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原則,對培訓合格人員落實“321”計劃,即推薦3 次就業機會、開展2 次就業指導、匹配1 個就業崗位。培訓時間12~21 d 不等。
思想政治課主要培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思想、理論和系列講話精神、黨召開的會議精神以及H 縣的地方性會議精神等。
公共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愛國教育、職業基礎知識、職業道德、法律法規、衛生健康、公共安全等內容。
技能實操根據工種的不同,課時和內容也不同。
學員在校期間實行“三免”政策,即免學費、免住宿費、免教材費。
根據H 縣技工學校培訓情況資料統計,2021 年共開展技能培訓班68 期,培訓人數1 933 人。從已開展過職業技能培訓的中式面點師、保健按摩師、網絡創業、西式面點師、育嬰員、焊工、土石方挖掘機和裝載機司機、中式烹調師和電工這些工種中,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了168 份有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為課程結業當天學員現場填寫,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問卷有10 項調查內容。根據滿意度調查問卷的內容,根據柯氏模型中的學員反應評估(即培訓滿意度)對指標體系進行分類,采用李克特量表法進行分值測量,滿意度得分的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運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對調查內容進行評分,“好”記5 分,“較好”記4 分,“一般”記3 分,“較差”記2 分,“不滿意”記1 分。均值為每一項賦分乘每一項所占百分比,即均值=(好%)×5+(較好%)×4+(一般%)×3+(較差%)×2+(不滿意%)×1。

表1 農民學員培訓滿意度調查描述性統計結果
3.2.1 總體評價
對問卷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農民對職業技能培訓的總體評價(B)滿意度得分為4.92,在所有滿意度評價指標中得分最高,在李克特五級量表中,處于“好”和“較好”,總體達到較為滿意的水平。
3.2.2 培訓課程設計評價
應按學員接受程度改進和設計教學計劃。在A1培訓課程設計中的兩項指標得分均為4.86,農民學員認為教學的計劃和設計還有待改進。
實操課時應以需求為先。有學員在意見欄提出希望增加實操課的課時,使實操和理論更加結合,在保證規定實操課程的基礎上,可以適當調整實操課時。
3.2.3 培訓組織管理評價
上課具體安排應明確讓學員知曉,同時加強課堂管理。評價得分最低的是培訓組織管理中的指標④“每天的教學時間能否保證”和指標⑤“整個培訓設計的總天數是否完成”,得分均為4.84。一方面,由于技能培訓周期較短,一般為12~21 d,授課老師會出現當日加課,壓縮授課的總天數,但基本課時是足夠的,所以有些農民學員就會認為設計的總上課天數沒有達標;另一方面,學時相對彈性化,上課和下課的時間可以動態調整,考核鑒定的時間也在培訓周期之內,因此在培訓時間的理解上有所偏差。
設置參觀實訓室課程增強了學員對學校培訓環境的滿意度。在A2 培訓組織管理對應的指標中,學員最滿意的是指標③“培訓的教學環境”和指標⑦“管理及服務人員的工作態度”。每一個工種開班之后都會有參觀各個實訓室的環節,讓學員充分了解H 縣技工學校培訓的工種設置,尤其是網絡創業班級的學員參觀時會實操,拍成小視頻宣傳技工學校培訓環境。有學員在意見欄寫了非常期待參加下次培訓,學校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很好,這些都可以體現出學員對于培訓設施比較滿意。
網絡配置有待改進。網絡創業這個工種對實訓室設備以及網絡要求較高,有學員對現有的網絡配置不是很滿意,這里也有技工學校單位性質特殊的客觀原因存在。
中午的免費午餐眾口難調,校園環保設施有待增添。學員提出午餐的質量有待提高,室外配套的垃圾桶較少。
不同工種學員的年齡差造成滿意度分數差。指標⑥“班主任工作態度和管理方法”得分為4.87。班主任是由技工學校的老師擔任,每一個工種班主任不同。由于班主任平時還有其他的行政工作,并不是時刻都在班級,所以有時和學員交流較少。不同工種的學員年齡段差別比較大,網絡創業班學員比較熱情,平均年齡相對其他工種較小,主動與班主任交流較多,對班主任的評價相對較高;而年齡相對比較大的育嬰班,班級成員幾乎都是沒有工作過的農村婦女,與班主任交流比較少,也不太主動,這也是產生得分差距的主要原因。
3.2.4 教師授課質量評價
教師要懂理論,更要會實操。在A3 教師授課質量對應指標⑧“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價”得分為4.86,指標⑨“教師是否組織教學、是否管理”評分為4.88。這里的教師是指與技工學校進行校校合作的培訓機構的老師。學員對于教師講課的評價較好,但得分數較低。根據學員反應,教師上課認真負責,但職業技能教育不同于學歷制教育,學員的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對課程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農民對培訓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一些做理論研究的培訓教師實踐經驗比較少,相反農民學員在理論知識方面沒有培訓老師知道得多,但他們有更多的實踐經驗;或者教師的授課方式讓接受培訓的農民學員比較難接受。
問卷的數據結果在電話回訪中能得到驗證。電話回訪中農民反映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學習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由于市場需求原因,對于就業的幫助效果不是十分顯著。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培訓作為政府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和結果上還沒有達到較理想的效果,還有許多方面有待改進和完善。
從經濟因素分析,農民參與培訓的動機在于滿足需要。如果政府提供的培訓服務能夠滿足其就業技能需要,農民學員通常就會比較滿意。從這個方面來說,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培訓教師及培訓管理等相關培訓因素成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培訓行為及培訓滿意度的主要因素[8]。
H 縣技工學校和合作的培訓機構應該更多地以學員的需求和就業為培訓目標。學員反映免費學習機會很難得,政策也很好,希望多舉辦職業技能培訓,讓更多的人通過技能培訓掌握一門可以謀生的技術,幫助學員就業,減輕社會的就業壓力。
H 縣技工學校的學員接受的是免費培訓,但實際是由政府將學員學費補貼給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來合作辦學。實操課的師資由培訓機構自行提供,但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技工學校應該定期審核培訓機構的師資,隨機跟班聽課,及時將意見反饋給授課老師和培訓機構,對培訓機構教師實行學員打分制,直觀反應教師的講課水平。
政府對農民職業培訓投入的資源較多,占到縣域農民職業培訓資源的90%以上,但是其他社會力量對農民職業培訓投入的資源不足,參與農民職業培訓的動機和主動性較弱。資源投入主體單一化,導致農民職業培訓與縣域經濟發展目標耦合動能不足[9]。
現有的宣傳方式是通過H 縣一些比較權威的公眾號、社區群和電視臺廣告進行宣傳,很多學員對于職業技能培訓的關注度不夠,大力宣傳期咨詢報名人較多,而其他時期農民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關注較少。建議加大宣傳力度,采用新媒體短視頻推廣宣傳,讓更多有職業培訓需求的農民能夠享受到免費培訓的優惠政策。
政府及培訓學校不能將培訓作為任務,不能將培訓人數當做任務量,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提供實際指導,幫助學員實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