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程寒露,張疏淮,戎 暢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2016 年9 月,G20 峰會上發布《G20 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2019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同時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規避的現實任務。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還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此背景下,課題組對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如何影響農民幸福感進行調研。
2021 年7 月上旬至8 月中旬,小組成員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小伊鄉、贛榆區海頭鎮、柘汪鎮共回收問卷152 份,同期在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阿吉共回收問卷68 份,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羊安滿族鄉、元臺子滿族鄉共回收問卷98 份。課題組共發放問卷336 份,回收問卷318 份,其中有效問卷256 份,問卷回收率94.6%,其中有效回收率76.2%。調查范圍涉及兩省三市,見表1。

表1 問卷回收情況
文章基于對江蘇省連云港市以及遼寧省鐵嶺市、葫蘆島市的數字農業現狀和幸福感問題進行調查,探討如何改善農業數字化程度和提升農民幸福感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整體來看,江蘇省和遼寧省約90%農民務農時使用農機,機械化程度較高。分析實地調查收集到的問卷后發現,受年齡、生活年代等因素影響,樣本點受訪農民對于智慧農機了解程度普遍不高,62.8%的江蘇省樣本點受訪農民以及77.7%的遼寧省樣本點受訪農民對智慧農機表示完全不了解。對于了解智慧農機的農民來說,獲得智慧農機的信息方式基本是由當地相關部門組織農民進行學習培訓。大中型農場主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引進智慧農機,外出務工人員務工時接觸并學習相關知識。
江蘇省的樣本點受訪農民年齡集中在45~60 周歲,平均年齡為53.3 周歲;遼寧省的樣本點受訪農民年齡集中在55~75 周歲,平均年齡為60.54 周歲。調查地受訪農民平均年齡較高,兩省受訪農民平均年齡相差達7 歲。
江蘇省樣本點受訪農民收入普遍在5 萬~10 萬元,而遼寧省樣本點受訪農民收入普遍在1 萬~8 萬元,兩省平均收入相差2 萬~3 萬元。受地理位置、機械化程度、國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盡管兩地受訪農民收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距依舊較大,并且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調查地樣本點受訪農民關于幸福感的評價基本都比較高,對于未來期待值較高,幸福感也較高。江蘇省農民和遼寧省農民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如圖1、圖2、表2 所示。

表2 調查樣本中農民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

圖1 江蘇省農民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

圖2 遼寧省農民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
由于國家政策扶持、農業生產機械化等原因,遼寧省樣本點受訪農民的經濟地位明顯好轉,農民經濟收入普遍得到不同程度增加,43%的農民反映與3 年前相比,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由于地區發展、政策支持等原因,江蘇省經濟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77%的江蘇省樣本點受訪農民反映經濟地位得到提高,經濟收入也大幅提升。
關于社會公平感和自身幸福感的評價,兩地農民都普遍反應比較公平和比較幸福。但關于社會信任感,遼寧省僅有38%的農民認為比較具有社會信任感,絕大部分農民認為社會信任感一般;江蘇省絕大部分農民對社會信任感的評價較高。從影響幸福感的鄰里關系來看,僅有29%的江蘇省農民認為鄰里關系比較和睦,而56%的遼寧省農民認為鄰里關系比較和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數字農業的興起,“漁網”和“互聯網”不斷融合,新一波經濟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來臨[1]。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農村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融合了線上線下多渠道、多主體、多業態的優勢逐漸展現出來[2]。
一方面,通過深挖農產品產地、特色、資源等優勢,利用相關數據分析和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消費者偏好需求,以便作出更明智的業務決策,從而減少時間成本,找到致富之路[3]。
另一方面,通過充分利用物流和冷鏈運輸業的發展,農村電商規模迅速擴大,農村經濟狀況改善[4]。農民借助電商平臺讓數字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有力地推動了產業創新,實現農民增收、就業,同時滿足了多樣化的消費需求[5]。
在連云港市海前村的調研過程中,調研人員看到最多的就是主播、物流、包裝加工等與電商相關的元素。漁民上岸后轉變成為各大平臺的帶貨主播,將海鮮送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從傳統的銷售模式向電商銷售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農民與消費者直接交易,消費者獲得了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農民也能獲得更大的利潤[6]。
電商銷售模式的推廣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創業,也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擁有了現代化的廠房、專業的電商產業園以及成熟的電商孵化中心。實現收入大突破后,人們幸福感顯著增加,對未來也越來越期待,產業數字化正在悄悄改變這個小漁村。互聯網經濟帶動電商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加快產業數字化的進程,朝著數字農業不斷前行[7]。
在對智慧農機的認知上,江蘇省樣本點,農民完全不了解比例達62.8%,稍微了解和比較了解比例僅約9%;遼寧省樣本點,農民完全不了解比例高達77.7%,稍微了解和比較了解比例僅有6%。在智慧農機的應用上,江蘇省樣本點農民使用智能農機比例僅6.6%,遼寧省樣本點農民使用智能農機比例僅有5.9%,智能農機使用比例普遍不高。
在智慧農機的大規模運用上也出現了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智慧農機的使用只應用于少量的大中型農場以及國有農場中,并且由于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與之相比,由于耕種土地面積普遍偏小、智慧農機成本過高、農機使用的操作難度、維修農機的成本等因素,傳統農機仍然占據主流。農民普遍使用傳統農機輔助生產或者不用農業機械進行生產,導致智慧農機使用程度不高,推廣難度較大。
同時,農民的數字化素養相對偏低,獲取數字化知識的方式往往依靠當地農業部門的宣傳以及當地數字農業培訓中心的培訓,但是農民主動參加培訓的意愿比較低,這也造成了農民數字化素養普遍偏低的現狀。
對于農民了解數字農業服務情況,江蘇省樣本點農民不了解比例高達92.6%,遼寧省樣本點農民不了解比例達84.4%。對于農民在當地的數字服務站解決問題的情況而言,江蘇省樣本點農民在數字服務站解決問題比例僅6.6%,遼寧省樣本點農民在數字服務站解決問題比例僅3.7%。
一方面,普通農戶對于數字農業服務非常陌生,問題主要在于數字農業服務宣傳不普及、不深入,以及愿意主動咨詢、解決生產問題的農民較少,導致數字服務站的建設對普通農戶影響不大。
另一方面,數字農業配套服務不夠完善,站點分布不均,數量不足,基層農戶難以解決自己遇到的農業生產問題,從而導致基層農戶對于數字農業服務更加不了解,造成數字農業服務的窘境。
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的幸福指數雖然有所增加,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鄉村配套文娛設施不足、鄉村環境衛生問題、教育資源不均、老齡化和空巢化現象加劇等。隨著國家數字鄉村計劃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農民幸福感仍有上升空間。
在幸福感、社會信任感和鄰里關系上,雖然大多數農民反映較好,但是也有一定數量的農民感到不幸福,不信任社會,認為鄰里關系冷漠。對于這部分農民,需要加強社會關注,并且及時給予一定的幫助。
及時抓住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增加補貼的有利時機,加大對農業生產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8]。在農民層面,農民應該加強創新能力,打造農村新業態,加快數字化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應用[9]。在政府層面,可以致力于改善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強對普通農戶的機械化生產宣傳,并適當給予補貼來引領農業機械改良升級,向數字化農業進發[10]。
此外,還要加大對智慧農機的宣傳力度,給予智慧農機補助,對數字農業進行補貼資助,引導農戶進行農業數字化生產,對形成規模的數字農業進行集約化管理建設,從而打造由政府引領、企業自主生產的農業生產模式。
基于我國當前農民基本勞動素質的要求,應當加強對農戶的勞動技能培訓,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設置更多的培訓渠道,使更多農戶轉變為新農人,加強數字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推動數字農業發展。例如“e 起致富”蘇貨主播新農人培養行動啟動暨公益直播電商培訓、蘇貨新農人APP 等,有效提高農民的數字素養和勞動素質,加快數字化進程發展。
此外,加大相關投入力度,促進電商與農業深度融合[11]。為順應時代潮流,政府應積極培養新型電商農民,使農業產品銷售更便利,在獲取消費者偏好的同時,生產出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使農業生產更精細化,滿足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緩解就業緊張的現狀[12]。
為提升農民幸福感,使農民真切地感到幸福,政府應努力改善農村環境,治理衛生問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美麗鄉村。建立農村文化廣場、圖書角等基礎設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增進鄰里關系。加強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使更多農民享受數字紅利,加快現代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13]。
對處在脫貧邊緣的低保戶、建檔立卡戶實施救助,幫助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實現脫貧致富。發動先富帶動后富,有效緩解貧富差距的同時,促進幸福感的提升和鄰里關系的改善。表彰積極生產、努力致富的先進模范,以更好地發揮榜樣模范作用,激勵農民生產,實現整體提升[14-15]。
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村依舊表現得最為突出,因此,我國是否能進入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隨著數字農業和“互聯網+”的興起,我國農業不斷蓬勃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助力脫貧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農產品搭上了電商的“快車”,讓廣大農戶培養了互聯網思維,也對該行業中的農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農民收入不斷增長,幸福感越來越高,對未來的期待值也越來越高。同時,國家加強對數字經濟的建設,致力于農民增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民的生活將越來越好,在全面小康的寶貴成果上,穩步向著共同富裕全面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