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通訊員 陳陽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陜西省財政廳黨組高度重視預算標準體系建設,成立工作專班,著力開展省級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旨在加快建立與財政預算管理相適應的內容完整、結構優化、定額科學、程序規范、修訂及時的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支出標準在預算編制、執行和公開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在前期實施定額管理十幾年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陜西省財政廳共制定7大類107項財政支出標準,涵蓋人員經費、公用經費、通用項目、專用項目、資產配置、基本公共服務、“三保”支出等多個方面。通過調研、論證、評審等環節,厘清了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邊界、完善了項目支出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了省級基本公共服務和縣區“三保”支出標準,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陜西省財政廳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加強與西北大學財政研究院合作、聘請相關領域專家,從理論層面開展課題研究基礎上,深入省級部門、市縣財政部門以及先進省份進行調研,按照“先易后難、由點及面,通用為主、專用為輔,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本省實際的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搭建出7大類省級財政支出標準體系框架,并針對不同類型的支出事項,分析研究最適宜的標準制定方法。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物價水平、市場公允價格、行業標準、專業技術規范以及預決算數據等,參考財政部和其他省份已發布的相關支出標準,采用政策依據法、市場比較法、數理統計法、成本效益法、成本動因法等方法,對現有的公用經費、資產配置標準進行了修訂,重新制定了20項通用項目和25項專用項目支出標準,梳理出70項人員經費支出標準、9類22項省級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標準,并制定出陜西省縣區“三保”37項基本支出標準。
為厘清省級部門預算中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邊界,陜西省財政廳結合單位實際,明確了17個日常公用經費分項標準,按照“分類分檔相結合,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調整思路,將省級各預算單位按職能分為五大家類、綜合行政類、一般行政類、政法類、事業類五類;按單位性質和級次又將一般行政類和政法類各分為兩檔。同時,考慮托底人數、是否集中辦公、駐地是否在西安市等因素,分類分檔劃定標準。針對文博、美術、檔案以及部分公共區域較大的預算單位,實行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在其他運轉類項目中設置專有項目,依據面積、設備、安保等因素,測算運轉支出規模。
陜西省從2020年開始啟動項目支出標準建設工作,結合本省預算管理實際,將項目支出標準劃分為通用項目標準和專用項目標準兩大類。2021年,陜西省財政廳重點推進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設,按照“財政牽頭,部門配合,通用為主,專用為輔”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拓寬項目支出標準覆蓋面。通用項目標準由財政部門制定,部分具有特殊性和專業性的專用項目標準以相關省級部門為主,會同財政部門共同制定。同時,聘請專家學者、第三方機構參與到標準制定和評審過程中,多方研判,確保支出標準科學合理、符合應用實際。進一步優化、豐富了通用項目支出標準,填補了專用項目支出標準空白,共制定物業管理服務費、陳列展覽項目支出、省級考試考務費、大宗印刷項目支出、辦公用房維修改造等通用項目標準20項,食品抽檢、省委黨校主體班次培訓、科技館運行維護、圖書館運行維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省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運維和質控等專用項目標準25項。
基本公共服務是財政支出重點領域,陜西省財政廳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框架,制定出《陜西省省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情況統計表》,內容包含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現行支出標準及各級財政分擔比例等要素,共梳理出9類22項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標準。依據財政部《2021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測算范圍和標準》,結合陜西省實際,制定出陜西省縣區“三保”保障清單,分為三部分、共37項保障事項,其中:保基本民生22項,保工資12項,保運轉3項。“三保”保障清單每個事項明確了6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國家支出標準、省級支出標準、各級財政分擔比例、市縣負擔、受益群體、政策說明等。
綜合考慮已制定支出標準的要素、費用構成情況及陜西財政云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實際,優先將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及部分適用性廣、標準構成要素簡單的通用、專用項目支出標準嵌入財政云系統,應用于預算編制環節。后續將根據標準應用情況、經濟社會發展及物價水平變動情況,逐年對省級財政支出標準進行修訂、完善,并根據成熟情況,逐步嵌入財政云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應用,最終實現全省財政支出標準全覆蓋,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和現代財政制度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