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源禾
(河北省財政廳,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是學校工作的命脈,為扎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衡水市冀州區“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教育滿意”工程的構想:即通過優化教育布局、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解決農村師資結構性缺乏、城區入學難、入園難等問題,推動“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教育小康”質量提升工程是衡水市冀州區“十三五”時期就提高全區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部署。此項工程涉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等三個教育階段,旨在通過樹立現代化教育理念、完善現代化辦學條件、強化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現代化育人模式、建設現代化教師隊伍五個方面,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改善民生要量力而為、盡力而行”為原則,建立教育經費投入可持續增長機制,切實做到“三優先兩不減”,為持續完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堅強保障?!笆濉逼陂g,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除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響較上年度略有減少外,其他年度均呈增長趨勢。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從2016年的5.38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6.52億元,年均增長5.12%。
為保障適齡兒童入園,該區累計投入2 430萬元,支持公辦幼兒園改善辦學條件。目前,城區公辦幼兒園達到3所,實現了上級要求的“到2020年城區舉辦的公辦幼兒園達到2所以上”的目標;17所鄉鎮學校增設了附設幼兒班,全區農村學校附設幼兒班達到21所,基本實現每個鄉鎮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制定了普惠性幼兒園發展教育集團的認定標準,區級普惠性幼兒園達到28所。截至2020年年底,全區幼兒園共90所,在園幼兒8 932人。其中,公辦園53所,在園幼兒4 737人,在園幼兒占比由年初的26.96%增加至53.03%。民辦園37所,在園幼兒4 195人,其中,普惠性民辦園32所,在園幼兒3 495人,全區幼兒園普惠率達到92.16%。實現了上級要求的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以上的目標。
投入學?;A建設資金1.56億元,支持義務教育階段校舍維修改造、兩類學校建設、薄弱環節改善與提升等,新建改造6所中小學校和12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學位9 250個,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由61.1%降到3.9%,超大班額全部清零,高標準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完善鄉村傾斜政策,保障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享受同等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水平,確保城鄉生均教育事業費比例始終保持在1∶1左右的均衡狀態。按照深化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要求,近年來,投入8 891萬元,支持冀州鎮中學教育集團北校區改擴建、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東校區新建宿舍樓、區第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東校區新建教學樓、新建冀州紅軍學校等項目建設,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深入實施,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據統計,2018-2020年,區第一、第二、第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分校區秋季開學季的在校生分別由2018年的110人、200人、100人增至2020年的491人、936人、335人。冀州鎮中學教育集團連續兩年招生突破800人,每年增加300多人。集團化辦學改革的實施,打破了人們心中長期存在的城鄉壁壘、校際壁壘,促進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教師校長的視野由學校擴展到全區,校際間教師良性流動成為常態。
搭建冀州區教育資源云平臺、教育系統云監控平臺、互動教學教研平臺和互動視頻會議平臺,完成全區教育專網的安裝工作,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全區所有學校教室均實現多媒體教學。對照教育信息化示范性學校建設“三提升一全面”標準,積極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區教育信息化示范性學校達到17所,帶動鄉村學校不斷向著現代化目標邁進。
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指導方針,最大限度釋放資源公平配置的紅利,為教育公平貢獻財政力量。全區共落實學生資助財政資金8 281萬元,惠及貧困學生14.22萬人次。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及中職教育所有學段、公辦民辦全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確保了貧困家庭子女“都上學、上好學、上得起、有技能”。
學生的教育成長,是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需要家庭、學校共同發力。財政教育惠民政策發力也是如此。從當前來看,在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下,農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這些農村青年為了生計,需常年在外打拼。他們因戶口不在城市或者是城市生活成本太高,無法讓孩子在所在城市就讀,只能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接送或者是把孩子送入寄宿學校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還有許多學校迫于升學壓力,經常把道德思想品質教育讓位于與功利實用關系更緊密的智育,這就造成了學校德育與智育的不均衡發展。為此,好的財政教育惠民政策,不僅僅是建設漂亮的學校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還要用社會主義正能量理論創新成果立德樹人、鑄魂育人。
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要求,財政資金安排既要緊密圍繞上級決策部署,也要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還要確保財政資源高效配置、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因學校的特殊屬性,受項目前期論證不充分、項目施工的季節性、節能減排等特殊因素影響,一些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實施和執行效果都存在與區域整體規劃不協調、群眾期望不一致、績效目標不匹配的情況。
學前教育方面,城區人口多,公辦幼兒園少,收費低,教學質量高;招錄新入學幼兒名額有限,無法滿足城區家庭孩子需求。民辦幼兒園多,收費高,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新建小區配建幼兒園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小區配套幼兒園功能不完善。鄉鎮公辦幼兒園少,普遍集中在鄉鎮,不方便群眾接送。義務教育方面,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已全部完成,城鄉學校硬件已實現均衡化發展,但資源利用率存在不平衡。目前,鄉鎮學校是漂亮的學校、教室是寬敞的教室,就是就讀學生不多;城區學校教室有限,盡管經過多次挖潛提升,仍是人員滿滿。全區大班額36個,全部集中在城區公辦小學。為此,城區許多家庭不得不將孩子送到縣城民辦學?;蛑苓吙h城較好的學校就讀,造成了本地生源的外流。
解決好新發展階段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諸多問題,離不開財政政策的精準發力。一是做好資金保障。在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的情況下,可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等形式,積極拓寬教育資金來源渠道,進一步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預算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渠道積極籌措的多元投入機制,切實把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二是支持德育共同體建設。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高教育質量主題,支持教育部門充分發揮道德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將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革命傳統及冀州地域文化知識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補鈣壯骨、固本培元,進一步增強學生愛國、愛黨、愛家的責任感和意識,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支持優秀教師隊伍建設。教師不僅要知道如何教書,更要明確在教書過程中達到育人的目的。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實施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國家、省、市培訓計劃,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能力,切實當好授業解惑的引路人,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筑夢人。四是支持文明家庭創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依托文明城區創建,通過傳承好家風、教教、家訓,深入開展書香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創建,邀請家長分享優良家風家訓,以言傳身教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與學校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補齊教育各學段存在的短板。一是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通過新建、改擴建幼兒園、改善辦園條件等方式,支持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新增人口集中地區補齊學前教育短板,大力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供給,進一步方便適齡兒童就近入園,切實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二是支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依托現階段公辦學校集團化辦學取得的成果,深化完善“1+1”(1所優質學校+1所普通學校)或“1+X”(1所優質學校+多所普通學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推進城鎮義務教育擴容增位,積極促進形成縣域盤活、師資融通、技術帶動、治理跟進的城鄉互動優質教育發展新格局,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是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按照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要求,支持普通高中配置圖書和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體育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及校舍改擴建等,全面滿足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實踐、社會參與等方面發展需求,創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
為更好的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一是健全評價機制。按照全面實施績效預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等教育方面資金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實現事前、事中、事后財政資金績效管理閉環,不斷提升財政資金效益,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區分輕重緩急,合理確定財政保障重點和保障順序,切實做到最急需最緊迫的大事優先安排,必保的剛性教育支出足額安排。結合基礎教育擴容提標,全面改薄質量提升、校舍維修保障、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等重項工作,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大力推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推動教育領域財政資源優化配置,切實提高教育資金使用效益,讓財與政結合更緊密。三是健全內控制度。督促各學校按要求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將經濟活動關口前移,強化對資金分配管理、責任追究等重點環節的內部控制,注重從制度上堵塞風險漏洞,切實讓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