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西咸新區財政局,陜西 西安 712000)
開展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對規范事業單位負責人職務待遇、節約成本、提高效能、促進黨風廉政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國各地先后出臺了公務用車改革方案或指導意見,要求各參改單位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必要的業務用車等車輛,在確保節支的前提下,對參改人員實行報銷公務交通費用為主,個別特定崗位發放公務交通補貼的保障辦法。允許各單位在嚴格審批程序、限定費用標準和信息公開透明的條件下,采取按距離遠近包干交通費的辦法,嘗試包干交通費改革。
對于取消公務用車后的出行保障改革,各地在制度設計上大多采用“按次按里程”的辦法對交通費進行包干。西咸新區在改革初期,車改辦對常駐地范圍之外的區域進行了“同心圓劃分”,按照距常駐地不同的距離規定了不同的公務交通費包干補貼標準,距常駐地的距離不同,設定的補助標準不同,距常駐地越遠,補助標準越高。具體金額分為40元/次、80元/次和100元/次三檔,對應的距離大約是距常駐地20公里范圍內、40公里范圍內和50公里范圍內,超出50公里范圍的執行出差標準,按照差旅費報銷。公務人員在遇有出行任務時,首先填寫由財務部門制定的《公務出行審批單》,說明公務出行的事由、目的地名稱、對應補貼標準等。月末部門將本單位的《公務出行審批單》收集匯總,在報主管領導審批并履行公示等程序后,報財務部門審核、報銷。
公務人員每次出行,均需要填寫公務出行審批單,同時對照地圖逐一核定出行目的地及對應的補貼標準。對出行目的地或地圖不熟悉的人員,填寫出錯率非常高,甚至出現對立情緒放棄填寫的現象,矛盾積累長期無法解決。
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必須先要填寫審批單,但由于部門領導部署工作較多,無法完全做到對每一位員工的出行原因、目的都了如指掌。在一些部門中,員工為了“騙補”或者是領導為了給員工變相發放“補貼”,會出現隨意填寫審批單、隨意填寫補貼標準或近距離出行故意填寫遠距離的現象,部門領導簽字時更是無法甄別,形成虛報現象。
部門上交的公務出行審批單,財務人員首先對其公務出行的真實性無法判斷,對到達目的地的具體地點也無法核定其真實性,對地點與費用的對應關系更需要一一甄別,審核與控制的難度極大。
各管理部門爭相收集、統計公務出行審批單的現象,一般所有人都會提交出行審批單,甚至出現同一人每月出行六七十次的現象。平均人均交通費高達千元左右,個別部門的公務交通費連續幾月居高不下,與改革前相比不僅沒有下降還有上升,改革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而且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亟需尋求新的解決辦法。
針對改革出現的不正?,F象,管理層認為,交通費改革的制度設計方向沒有錯誤,關鍵在于如何核定確定員工是否出行,如何確認員工是否到達預定地點。若以上兩點都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得到驗證,則可保證公務出行行為的真實有效。經過分析,財務人員從移動通訊的定位功能得到啟發,利用地圖軟件的“電子圍欄”和“地圖定位”功能,實現對員工的出行行為的確認和鑒定,然后再通過某種技術手段將出行距離和補助金額實現相互關聯,實現補助金額的自動計算。
就以上思路管理層與考勤管理系統運營商進行充分溝通和認定,利用移動通訊定位功能加強公務交通費管理,這是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交通費管理改革的一種新模式,并對部門現有的考勤管理系統進行升級和優化,主要做法是:一是在考勤系統中加入對員工的GPS定位功能,員工從手機客戶端考勤打卡時即可顯示其所在位置,實現對出行地點的精準確認。二是在考勤系統中預先設置補助標準,將補助標準與出行位置實現自動鏈接,實現補助金額的自動計算。三是改變傳統手工填寫公務出行審批單的模式,將員工的出行申請從傳統的線下填寫提升到線上,員工若有出行行為,在到達公務出行地點后通過手機APP線上提交外出申請,在自動定位員工出行地點、出行位置的同時實現了對出行行為的確認。四是員工出行打卡后,可通過自動設置將確認信息同步推送至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在收到申請后能夠實現線上審批,改傳統的“先審批,后出行”程序為“先出行,后確認”,實現了即時審批。五是部門負責人審批通過后,員工可在手機端查詢本人的公出詳情及補助金額,管理人員可在手機上查詢本部門的公出詳情及補助金額,同步自動生成本部門的公出詳情及補助金額報表,報財務進行報銷,實現了公務出行補助單位自動查詢與統計。
公務出行交通費管理系統完善一年后,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F代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公務交通費的申報準確率、公務出行的真實性和財務的審核效率均實現了大幅提高,財務管理的流程更加精細化,從根本上杜絕了虛報冒領的現象發生,公務交通費持續下降,人均交通費從改革前的1 000元/月左右下降到不足400元/月,降幅達到60%,改革不僅實現了公務交通費的智能管理,也為公務交通費用管理與改革探索了一條全新路徑。
結合西咸新區本級公務交通費管理改革的方式與成效,有以下兩點啟示值得借鑒,筆者認為,這也是未來深化公務交通費管理改革所必須堅持的原則。
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為公務出行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判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新區公務交通費改革而開發的公出與補助管理系統,通過技術手段將部門考勤、出行地點、補助標準相互關聯,所有要素缺一不可,使得領導能夠及時掌握員工的工作動態而便于審批,杜絕了虛假填報出行信息的行為。
本次改革極大地簡化了工作流程,實現了無紙化審批。員工和領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線上提交和線上審批,節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員工可以在手機端實時查詢本人提交的公出記錄,掌握自己的公出具體情況。領導也可以查詢本部門員工公出次數、時間、地點、補助金額等信息,便于公務出行補助的日常管理。財務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系統后臺收集的數據,實現全面的報表管理。減輕部門報賬員統計數據、財務審核數據的工作量,同時為領導加強公務交通費預算控制提供決策依據。
規范費用管理,降低行政運行成本,高效利用財政資金是財政管理追求的目標之一,西咸新區公務交通費用管理方式改革的成功實踐,為打造廉潔機關、節約型機關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具有很強的復制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