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南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會計監督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根據《中華人員共和國會計法》、國家財經法規、政策,通過分析、核查會計資料的真實性等會計手段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內、外監督。新形勢下創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管理的意義有如下三點: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財會監督納入到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當中,并且要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制度的優勢轉化為治理的效能;同時他強調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審計、財會、統計、群眾和輿論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監督。對此,2020年初,財政部辦公廳專也門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加強財會監督工作開展學習調研的通知》(財辦監(2020)2號)。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內控控制規則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制定的,通過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理、資產的安全使用、財務信息的真實完整達到規范內部控制,防范廉政風險,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在整個內部控制中,會計監督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發生資金往來業務,真實、全面記錄了每一筆資金流向。通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保障每筆經濟業務真實有效,為企業持續健康經營提供基礎。
行政事業單位領導普遍對會計監督工作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他們比較關注部門職能的實現和對項目、資金的搶奪,對會計監督沒有內生需求。甚至有些領導為了追求業績和績效目標,冒著觸犯財經紀律的風險,暗箱操作,授意財務部門虛假調賬、粉飾報表。同時在開展監督工作時,領導主觀認為這只是財務部門的事情,與其他部門無關,再加上沒有科學完善的監督制度做政策依據,監審過程拍腦袋現象嚴重。會計監督意識淡薄,造成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效率低下、監督結論不科學等現象。
一是部門各自為政現象較為嚴重,形成統一的會計監督管理制度很難。《會計法》規定:審計、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督部門應該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性進行監督檢查。但在執行過程中,很多部門只重視自己的職能領域,并沒有對監督事項形成明確分工,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監督聯動機制,因此許多需要受監督的地帶處于“真空狀態”。同時,各單位對政策的理解、把握和判斷不一樣,因此單位之間的會計監督程度和水平層次差異較大。二是會計監督很難觸及單位深層次問題,監督覆蓋率較低。監審過程中,各單位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技術操作層面,很少涉及到單位內部的管理、制度、決策等方面,其實單位的會計信息只是深層問題的賬面表現而已,而且顯現的也不是單位全貌。監督的本質是在全面了解的前提下,透過現象挖掘本質,因此目前的監督力度薄弱,很難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三是會計監督后續跟蹤不到位,整改不扎實。監督檢查后,除了完成規定動作,例如報送檢查結果等,更重要的是相關單位要對照結果扎實整改,還需要對整改的進度與效果進行追蹤評價。但是很多單位做不到這一點,即使做到整改追蹤,也是人浮于事,沒有科學合理的機制去規范。
一是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形成合理的會計機構,財會人員配備不齊。根據調研,在規模較小的單位或基層單位,一線財務人員非專業出身、財務部門負責人“門外漢”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人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背景,只靠經驗開展工作。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因單位會計機構不合理、崗位職責不明確、人員配置不夠等原因,“一身兼數職”的現象很普遍。一個財務人員除了要承辦資產管理、辦公采購、對外協調等事宜外,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用于會計工作和專業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特別是2019年以來,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要求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等新制度新政策,要打破以前的財務核算理念、方法和預算管理體系,對財務人員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財務人員需要加班加點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學習、理解和消化新東西。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為開展會計監督保駕護航。對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梳理,全面、統籌考慮會計監督的內容,保證所有的法律法規條款表述完全一致,堅決杜絕各法規條款間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會計準則是會計監督最基本的依據,在會計監督中處于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其中,財政部作為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各級各類企業作為會計準則的執行主體,人民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部門作為會計準則的監管主體,三個主體互相銜接、互相聯動、相輔相成,構成多主體的互動體系,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系統,共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行政事業單位領導提高站位,確保對單位會計監督工作的重視。會計監督是新概念,需要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去認識和解決,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做到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和融會貫通。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干部一定要在戰略層面認識到會計監督的重要作用,從本質上把握會計監督的內涵要義,從定位上把會計監督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局上認識到會計監督管理是單位有效運行的重要舉措,是防范和化解單位財務風險的關鍵環節。
財政、稅務、審計、人民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督部門,應該明確會計監督的牽頭部門,明細劃分其他部門在監督過程中的職責和分工,以“責任清單”等形式夯實任務。同時建立監審事項的聯動機制和信息系統,打破數據壁壘,建立信息共享、共用平臺,增強會計監督的效能。對監督管理事項,監管部門建立共同的監管標準和操作指南,各監管部門在標準范圍內嚴格把握,減少監督的隨意性。及時披露監審結果,增強監審的透明度。及時將監審結果在官方網站上公布,細化公布的內容和程度,同時擴大公布的范圍,增加社會的知曉度和參與度,讓利益主體、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和監督會計審查的結果。
設立定期的監督制度。應以舞弊風險為導向識別出的重大問題,聯合財政、審計、稅務、證券、保險等部門開展監督,把監督工作常態化,而不是把財會監督當作一項專項任務,等覺察有問題了才開展。一是前移監督環節,對重要領域、重要項目和重要單位,用政策宣傳、風險預警等方式提前介入。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在會計監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價值,由國家和法律授予更多更大的審計權限和能力。二是進一步優化審計監督方式,提高監督人員的業務素質和使命擔當,加強對監督機構的整合和協調,如財政部門親赴現場對異地財務工作開展檢查。這種方式下,被檢查對象不但感受到了定期檢查的震懾力,還了解了檢查的具體辦法和方案。
監督部門應該根據被監督單位的年度綜合財務報告、年度決算報告等設置指標、制定權重,建立一對一的監督預警機制。根據預警風險值進行排序和評價,對于低于預警風險值的單位,監督部門發出警告提示,要求被監督單位自查自糾,立即整改。對于高于預警風險值的單位,監督部門立即組成監督團隊,進行現場指導。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有效控制內部而指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建設可以簡化辦事流程、減低成本、提高行政運行效能,杜絕暗箱操作、違規處置、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同時也是反腐敗的重要措施。因此,監督部門可以督促各單位建設更高質量和水平的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制度保障經濟活動依法、依規進行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打造內部控制建設示范基地,分享經驗,發揮引領帶頭作用。
2019年以來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要求執行新《政府會計制度》、預算管理一體化等新制度新政策,要打破以前的財務核算理念、方法和預算管理體系,需要“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內行領導內行”,因此財會隊伍盡量保持專業化、職業化,讓非專業人員轉型,大量吸收復合型財務人員。同時,建立由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會計領軍人才、國際注冊會計師組成的監督專家庫。除了人員配置外,各單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和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結構科學、規模合理的會計機構設置,細化崗位設置和崗位職責,對不符合規定和要求的單位,現場指導,立即整改,同時加強財會人員職業倫理道德教育,利用財會人員守信獎勵和失信懲戒的聯合機制,落實獎懲制度。
會計監督部門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手段,在預算管理、財務收支、經濟合同管理等方面,打破數據壁壘、各模塊軟件“獨行天下”“各領風騷”的局面。建立信息共享、共用平臺,通過平臺及時了解、查詢、收集各單位的情況,明確責任、加強管理,有利于各個層面的監督管理。同時建立報告信息共享機制,減少報告的頻次和重復率,減輕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和壓力,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