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市葉圣陶中學校 汪 偉

“老汪,現在我們在2班過得挺好的,只是有點想念原來的1班。”這是我帶的第一屆學生在教師節賀卡上寫給我的一句話。“老汪”也是他們給我起的綽號,因為種種原因我只帶了他們一年。新學期開學在校園再次相見時,雖然我們眼里都是思念與不舍,但我已經是初一(6)班的班主任,他們已經是初二(2)班的學生了。因為他們親切的稱呼,沒過多久,“老汪”開始在校園里傳播開了。對于那時才踏上教師崗位一年的我來說,這個綽號足以說明我已經在學生心中有了一席之地。
第一年做班主任,我多少有點稀里糊涂,第二年我總結經驗,認真比對學生信息,分析學情,發現我帶的班級里有95%以上的學生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他們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平時忙于生計,對他們的關心照顧可能有所疏忽,使得他們規矩意識淡薄,自律性差。基于此,我就在開學初給他們定好規矩,立志把他們培養成努力、懂事、自律的中學生。
在第一次和他們見面時,我給每一位學生準備了一封信。信里有這樣三句話:
1.在我眼里,你最珍貴!(為了彌補家庭關愛的不足,作為他們的班主任,我要給他們格外的關懷與愛。)
2.你和別人不一樣!(也許有些學生在進校前染上了一些壞習慣,但我要告訴他們:今日之后,要有明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3.不以成績論英雄!(很多學生認為到學校來就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考高分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要告訴他們:不光要學習文化知識,更要學習如何做人,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不要和別人比,要做自己的英雄,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進步一點點,你就是優秀的。)


經了解,班級里的孩子大多是上完小學升入初中后才陸續轉到城市里上學的。他們的心里有兩個家,城市的家沒有兒時的小伙伴,鄉村的家的生活又沒有城市那么色彩斑斕。他們在城市和鄉村的家游離,沒有什么歸屬感。
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歸屬感,在他們初中的第一節班會課上,我選擇的主題是“我是班級小主人”,采取輪流制,爭取為每一位學生私人訂制一個班級職位。初一新生剛進入一個新的集體,都有一股新鮮勁兒,都肯為這個新集體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初一年級,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大家輪流班干”的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迅速融入這個新集體,讓每一個人在這個集體中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很多年輕班主任為了在學生心中樹立威嚴形象,有時會過于嚴厲,做事一板一眼,有錯必查,查到必罰,而且重罰,我以前也是如此。當學生犯了錯誤,我有時也會大聲訓斥,不僅傷了自己的嗓子,更傷了孩子們的心,但當時的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一封信的出現。
一天中午,學校書記單獨把我叫到了會議室,告訴我學生寫了一封檢舉我的“信”,其中細數了我的種種“暴行”。具體的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但看完信后臉上那種火辣辣的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漸漸地,孩子們對“老汪”少了一些尊敬,多了一絲恐慌。“老汪”仿佛成了一個學生連名字都不能說的人。
我真的需要改變!
之后,我開始閱讀一些有關班級管理方面的書籍,虛心向周圍有經驗的班主任學習。逐漸地,我發現想讓孩子們改變,其實有很多辦法。
我決定從班級環境入手,努力讓班級的墻壁發揮作用,為此,我精心組織設計了三個榜。
第一,英雄榜。每一個孩子可以將自己近期的小目標貼上去,完成目標后,可以拿著貼紙來我這邊領取一份小獎勵。
第二,熱搜榜。采取輪流制值日的形式,班長會根據每一位小班干工作情況進行打分,得分最高者上榜,并且得到一個小獎勵,物質精神雙豐收。目的就是要告訴孩子們榜樣就在身邊。這是利用朋輩力量,激勵孩子們完善自我。
第三,生日榜。我統計班級學生的生日月份,每個月,把在該月過生日的同學的名字卡片粘在生日榜上,其他孩子也會將自己的祝福粘在墻上,讓滿墻的幸福溢出來,讓班級更加有愛。
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孩子們對這三個榜還挺感興趣的,課間總是忍不住在這幾個榜跟前打轉。但在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英雄榜上的小目標,有些孩子渾水摸魚,別人都已經完成幾輪打卡了,他卻紋絲不動。于是,我改變了一下游戲規則——每周全班共同推舉出一名同學上英雄榜,讓他自己設定目標,大家共同監督他完成。我還會把同學、老師甚至家長對他的鼓勵張貼在榜上。只要長期堅持正面教育,其實每個孩子都能有所改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生不是教師彰顯個人教學才能的工具,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教師只有真正地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才會信任你,你的話才真正有說服力。

我的辦公室總會有一件長袖外套,每當班級有的孩子衣服穿少了,我都會貼心地給他們披上。秋冬季節的中午,我都會提醒午飯管理員,把孩子們帶來的牛奶用開水熱好。每次有孩子過生日,我都會為他準備一張手寫的賀卡,一份小禮物。
總之,當你用真心去對待孩子們的時候,孩子們也會用真心回報你。
由于工作調動,我來到了葉圣陶中學校工作。作為一名有一定經驗的班主任,我上手很快,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我發現對于開學初我贈予大家的那封信,那三句話,效果似乎沒有上一屆學生反饋得那么好。我開始思考原因,通過觀察發現,我所帶班級學生的父母,普遍存在平時忙工作而忽視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現象,有些家長有時還存在“溺愛”孩子的情況,在平時的生活中努力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方面養成了不良習慣。因此,我覺得,班級管理方法要根據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為此我做出了如下轉變。
我試著利用好班會課陣地,通過開展各色的主題班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主題班會活動內容表
漸漸地,班會活動成為了孩子們每周最期待的事。我們一起種菜,一起做手工,一起運動……在一次次活動中,我們的距離不斷拉近。
經過幾次家訪,我發現很多家長和學生的溝通都存在問題,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家長總是認為孩子不努力,而孩子卻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為此,我鼓勵父母和孩子做“筆友”。例如:馮同學初一時因為學習情況和媽媽鬧得很僵,幾天都不說話。馮媽媽有點著急,問我怎么辦?我說不妨在孩子的家校練習本上寫下來。2021年2月25日,馮媽媽在孩子的練習本上寫滿了一面的字,密密麻麻,言語中充滿了對兒子的愛。第二天我把馮同學請到了辦公室,與他分享了我讀完他媽媽文字后的一些感受,也鼓勵他試著給媽媽寫幾句,小男生有點傲嬌,當下沒有什么反應。可是第三天,當我翻開馮同學的家校練習本時,發現他給媽媽寫了“回信”。寥寥幾行字,無論是保證上課不說話,還是承諾要幫媽媽多做家務,都讓人覺得這是個懂事的大男孩。
對于居家學習期間,我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給那些“吃不飽”的同學組建了一個線上學習組,定期組織任課教師布置一些小練習,這樣既能讓孩子查漏補缺,也不至于讓家長給孩子買太多練習冊,增添學習負擔。對于“吃不了”的同學,重點則是放在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上,通過和家長分享一些在家督促孩子學習的小妙招,幫助家長在家指導孩子學習,同時發揮班主任作用,共同監督,家校形成合力。在家校共育方面,我一直很喜歡葉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話——我還要做小朋友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與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做家長的朋友,我一直信奉一條準則:以真情搭建橋梁,實現有效溝通。
一個班主任是否對學生用心用情,家長們是看在眼里的。我與家長們的第一次溝通始于和孩子們第一次見面時的那封信,我記得一位家長在看完信后,給我發來這樣一條短信:“昨天看了汪老師寫給孩子們的信,發自內心地對老師敬佩,字里行間流露出汪老師對班級孩子們的鼓勵與期望……接下來,我作為孩子的家長會全力配合老師開展工作。”


每次家長會,第一個環節都是“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讓孩子們寫寫這段時間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們回一封信。在家長會這個特殊的時間場合,很多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都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傳遞出來。
從青澀到成熟,我花了六年時間。六年里,我曾有過彷徨,也曾想過放棄,但家長的支持、學生的信任支撐著我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這既是我對過去班主任工作的告白,也是對未來班主任工作的暢想,愿保持熱愛,奔赴山海,忠于理想,初心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