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娜(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303)

書 名:“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
主 編:余立波
出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7月
定 價:39.00元
ISBN:9787561958049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提升高校教育有效性的指導理念,這一理念正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提出,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成為高校培育人才的基本職責和現實使命,需更進一步推動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素養,為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開展奠定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使思政教育內容豐富化、載體多元化、方式靈活化,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開展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和發展動力,是高校思政教育者亟待認識和掌握的新理念。《“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一書,從理論層面明確了“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概念、價值意蘊、本質特征、發展方向等,結合時代背景,對“雙創”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現狀進行調查設計和樣本分析,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精準梳理融合教育面臨的困難挑戰,立足教學實際,從課程設計和實踐教學層面探尋融合教育的創新思路和實施路徑,從而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創新創業能力協同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確保學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當前,國家就高校思政出臺一系列相關指導意見,其中培育全新的“雙創”人才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之一。因此,厘定“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基礎前提。
“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在于二者在人才培育目標和培育內容方面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在培育目標方面,《“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是二者共同的努力方向,都是為了使大學生能夠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對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要對大學生進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內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而“雙創”人才的培育同樣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就業觀的灌輸,指導學生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擇業選擇,培養學生善于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激發大學生內在的創新創業精神,迸發創新創業活力,努力成為高素質的“雙創”型人才;由此可見,“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在培育內容方面,《“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思政元素可以融入到創新創業工作之中,在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中,賡續紅色基因和革命傳統、助力鄉村振興已然成為思政育人的核心內容,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擔當。在“雙創”活動、“互聯網+”、“創青春”等創新創業大賽中,不乏關于“紅船航道”、“傳承紅色記憶”等紅色專項活動參與,極大地彰顯了“雙創”與思政在主題主旨、活動內容等方面的共通性。在上述比賽中,大學生既可以親身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把握社會發展規律,鍛煉社會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筑牢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也可以追尋紅色記憶、挖掘紅色故事、感悟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正能量,樹立崇高理想,堅定信念信心,踐行初心使命,在創新創業中永葆自己的青春本色。
“雙創”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創新的必要性在于思政教育為“雙創”教育提供思想指引,“雙創”教育則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媒介資源。第一,“雙創”教育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能夠激發市場活力,增加社會創造力人才的需求,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發展,其在教育過程中自然會與社會緊密相連。《“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難免會被市場經濟的弊端,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所影響,會對“雙創”人才的培育產生消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引領作用,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的利益,絕不能片面追求個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思政育人是“雙創”教育的靈魂支柱,在“雙創”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高校在“雙創”教育中應牢固樹立將思政育人貫穿全過程,將思政育人潛移默化地融入到“雙創”教育當中,促進“雙創”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第二,“雙創”教育為高校思政育人搭建了新的媒介平臺,拓展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時間空間。《“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思政育人偏重于理論傳播,“雙創”教育偏重于實踐操作,理論傳播的實際價值還需通過實踐操作進行檢驗。在“雙創”教育中,通過創業達人或是創新先鋒對親身經歷的講述,可以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立體化和鮮活化,培育大學生對愛國、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感知。此外,大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論壇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并在實踐中懂得如何撰寫項目書、進行實踐調研、論證項目、孵化項目、創建企業,將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內化為系統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領導決策能力,培育自我的艱苦奮斗精神,提升自我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下,“雙創”教育的內容緊貼時代要求,緊跟學生的發展方向,為大學生在求職就業方面提供思路舉措,并將國家關于創新創業的戰略部署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增強思政教育的現實性和時效性,創新了思政教育的打開方式,實現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職業精神的“知行合一”。
該書不僅闡述了“雙創”教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還就在“雙創”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進行創新的路徑選擇做出一定的思考。
第一,融合“雙創”教育與思政育人的教學理念,從頂層設計搭建協同框架。《“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立德樹人作為“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共同的目標志向,應以此為基點,促進二者有機聯動發展。在“雙創”教育中,應積極調動思政育人的價值元素,充分認識“雙創”教育的思政資源,對標思政育人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明晰創新創業教育并非等同于市場企業教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立刻了解市場,而是通過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從而端正創新創業動機,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強化創新創業意識,識別創新創業風險,增強創新創業才干,厚植濃厚的愛國情懷。總之,只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目標定位,形成思政育人的主導地位,“雙創”教育才能夠形成長效健康機制。
第二,優化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基于訪談調研結果,指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相關內容可以彌補傳統思政教育課程脫離實際、空洞乏味的缺陷,在“雙創”教育中注入思政元素,可以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在制定教學大綱方面,思政教育應明確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重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一致的原則,結合市場和企業的最新生產狀況,增加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等教學時數,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內容方面,思政教育應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和學科特色,開設有特色的專業就業案例分析課和專業人才培養課,運用相關理論對實踐案例進行理論剖析和解讀,通過正反案例的比較,規范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提升創新創業的價值內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創業觀念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第三,豐富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學師資綜合力量。《“雙創”教程理論與實務》指出教師作為“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的主體力量和根本保障,既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政治素養,又需要掌握前沿理論知識和豐富專業技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因此,在“雙創”背景下,高校應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師培訓工作,一方面高校應積極促進校內思政教師與就業指導教師交流心得,共同制定培育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還可以聘請社會上創業經驗和市場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人才到學校進行演講和擔任輔導老師,向高校教師傳授社會經驗,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另一方面,組織教師去校外工廠、企業進行一定時間的觀摩,親身體驗企業的運行管理流程,學習企業的生產運營模式,與企業相關人員進行交流訪談,提高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
該書重點分析了“雙創”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進行創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高校思政育人指明創新路徑,使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夠切實領會創新創業對高校思政育人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助推思政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