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陳詩鑾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法學教研部, 重慶 400041)
習近平法治思想一經提出便引起學界高度重視,學界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展開了全面深入探討,形成了系列解讀、闡釋和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成果。然而,理論研究不僅僅要在理論中參悟,在要義中展開,在實踐中發展,更要在總結中提升,換言之,當我們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我們到底在研究什么?只有對過去研究情況博學之,審問之,方能在未來研究中更好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只有對過去研究情況系統總結,方能看清楚過去我們研究了什么、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研究。有鑒于此,全面回顧2020年10月—2022年5月學界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狀況和進展,科學研判現有理論研究的問題域、知識域和創新域,在此基礎上評述與展望就有其顯著價值。
為更好梳理并呈現當前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主要內容,以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學術期刊為數據范圍,檢索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15日間篇名含“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文獻,共計590篇,為保證梳理文獻的準確性和相關性,剔除會議記錄、新聞報道、學術報告等與理論研究關聯度較弱的數據,選取其中462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使用EndNote格式為數據中介,通過VOSviewer可視化工具對所選取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經檢索,共捕獲831個關鍵詞,按照詞頻高低進行排序,篩選出詞頻≥5的關鍵詞,共計52個(見圖1)。

圖1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譜中圓圈的大小表示關鍵詞的共現頻次,圓圈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共現次數越多,圓圈之間的連線表示關鍵詞間的連接強度,線條越粗代表關鍵詞間聯系越強。高頻關鍵詞和高連接關鍵詞代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據此可以得出,學界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1)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命題,如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治國;(2)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如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依規治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人才培養、依憲執政、黨內法規、法治政府、涉外法治等;(3)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形成邏輯、價值理念,如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時代價值、公平正義、良法善治等;(4)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如法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等。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生成邏輯、核心要義、科學方法和重要意義是當前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如何對這個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進行合理構建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議題。目前代表性觀點主要有:(1)三分法。從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論、全面依法治國三方面來構建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即法治的基本原理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論建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內核,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觀點形成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要素[1]。相關論述要言不煩,極富啟發意義。(2)二元化。有學者提出用“三分法”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雖有合理性,但也存在說理不充分的問題。換言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觀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論”是無法也不可能被完全分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論”內涵須通過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加以闡釋。所以,應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本理論”與“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觀點”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2],即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應從法治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兩部分進行“二元化”的邏輯建構。(3)其他代表性觀點。卓澤淵從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之“十一個堅持”出發,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分解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點任務、重要保障5個方面[3]。與卓澤淵觀點相類似,杜妍從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方向、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要求等方面建構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4]。譚波從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出發將其理論體系歸結為主體論、目標論、過程論和保障論4個部分[5]。童成帥等從法治本體論、法哲學方法論、法治內核論和法治價值論建構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6]。江必新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應從重大意義、建設標準、政治方向、重點任務、推進方略、若干關系和具體措施等方面把握[7]。相關論述極富啟發性,為我們全面深入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提供了智識性參考。需要指出的是,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構建的研究,除應積極關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會議上提出的“十一個堅持”外,還要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圍繞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文獻和實踐部署進行體系解讀,換言之,相關研究如果僅是從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之“十一個堅持”出發,就容易限縮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的知識涵攝面,不利于全面系統完整地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體系。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邏輯歷來是理論界研究的重點,雖然學者的研究各有側重,但該項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辯證統一的科學架構。
習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我國古代優秀法律文化[8],是基于對人類法治發展史的洞悉考察、對近代中國政治法律制度探索歷史進程的理性反思、對新民主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曲折前行的經驗總結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里面既是對中華優秀法治文化的傳承發展,又是對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擇善而用[9]。此外,也有學者以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圍繞國際法治[10]、公平正義[11]、人民性[12]的相關論述為出發點,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歷史邏輯進行闡述。相關論述既有從我國古代優秀法律文化傳承中發現習近平法治思想歷史邏輯,也有從歷史規律總結中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邏輯,更有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中認識其形成的歷史邏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為理論基石,以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治觀為直接理論來源[13]。習近平法治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系統性、時代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特征[14],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與中國實踐密切結合的法治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還有學者從學科角度出發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邏輯進行了闡釋,提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國際法治的理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西法治文明精髓,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保障[10];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公平正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11]。 相關論述不僅有從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探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邏輯,也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邏輯,還有從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實踐中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邏輯,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邏輯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進程中,充分發展于對“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實踐邏輯和規律的深刻把握中[15]。還有學者指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涉外話語體系是在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影響下逐漸生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話語體系[16],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生成的[17]。此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美好生活權利等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形成的。此外,也有學者以個人法治實踐為切入點闡述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基礎,將自1982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實踐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重要實踐基礎[9]。由此可見,社會法治實踐與個人法治實踐都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這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實踐性的重要體現。
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邏輯的研究總體上較為全面,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闡釋,然而正如薩維尼所言,法律的精神還蘊藏在其民族性中,未來還需從中華民族歷史源與流、守與望,尤其從傳統中國法治文化中探尋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文化邏輯。
對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展開的。為保證研究對象的相關性及科學性,以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CSSCI期刊論文為數據范圍,檢索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15日間篇名含“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文獻,經篩選排除會議記錄和新聞報道,有效數據樣本為182篇,使用VOSviewer可視化工具篩選出詞頻≥5的關鍵詞,共計15個(見表1)。其中,與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內容相關且詞頻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和憲法實施。

表1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高頻關鍵詞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構成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黨的領導”理論,回答了為何及如何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18],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黨法關系。有學者以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4個維度為出發點對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提出具體實踐方略[19]。依法執政是對堅持黨的領導原則的強化,不僅要求黨依據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需不斷推進黨的領導的制度化、法治化[20]。作為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條主線,在司法工作中,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辦案是辯證統一的,即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地方黨委對司法工作進行方向引領、組織管理、業務監督和履職保障[21]。在討論黨法關系時,通常會涉及到“黨大還是法大”這一偽命題,需要明確的是,黨和法是政治與法治的關系,法治作為政治的一種表現形式,受到占據領導地位的政治體制的制約。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不僅要加強黨的法治化建設,更要理順黨法關系,將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落實到全過程各方面。現有研究從理論層面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黨法關系的論述作了深入剖析,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4個方面為切入點對黨的領導作用進行深層次論證,但對于具體實踐方略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場,根植于我國的國體和政體,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22]。全面依法治國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法治為了人民利益,法治依靠人民力量,法治保障人民權益[23]。從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和法治國家的關系角度來看,“為了人民”塑造法治國家的積極性面向,要求法治國家通過積極作為解決因社會差異性引發的公平失衡問題;“依靠人民”塑造法治國家的包容性面向,要求法治國家承擔社會多元化利益訴求整合任務[24]。從法理學角度來看,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法律以人民至上為原則,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福祉為宗旨,維護人民的合法利益;以人民關切為導向,回應人民的要求和期待[25]。從實踐維度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各個環節中[26]。從人權價值理論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權價值基點是人民主體論,在“一切為了人民”中厘清人權主體定位,在“一切依靠人民”中確定人權依托力量,在“一切造福人民”中拓展人權客體維度,在“一切保護人民”中強化人權制度保障[27]。現有研究從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出發,從法理學和人權價值視角剖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內涵,并指出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中,未來應加強對這一理論具體實施方略的研究,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從重要性和生成邏輯來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論邏輯體現在民主政治、法治和憲法三方面,歷史邏輯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中,實踐邏輯則根植于我國憲法實施的具體進程中[28]。學界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依憲治國論的科學內涵、法治價值、法治構型的研究相對完備,但就更深層次的理性邏輯而言,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依憲治國論還應當包涵重視強化公民憲法權利與其他權利的關系,強化黨的領導與依憲執政的關系,強化依憲行政、依法行政與社會治理的關系,強化依憲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29]。從關系論的角度來看,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與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具有內在一致性,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為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注入了豐富的時代內涵,而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則為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提供了堅實的憲法基礎與保障[30]。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要求樹立憲法至上的法制地位,維護憲法的最高權威,據此形成憲法至上是當前和未來法治中國建設的核心任務、憲法至上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憲法至上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支柱、憲法至上是人民中心地位的有力保障、憲法至上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內在要求、通過憲法實施落實憲法至上的法制地位6個關于憲法至上與依法治國的重要命題,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樹立憲法權威[31]。現有的研究以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重要性,依憲治國論,依憲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為切入點,論述了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形成邏輯以及堅持憲法至上的必要性,但對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在法治實踐中推進路徑,尤其是同其他“十個堅持”關系的體系性討論和展開還不夠全面和深入。
此外,學者們還圍繞法治政府建設、涉外法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等方面對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但總體看,現有研究主要還是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之規范內容和實踐指向展開,核心要義背后的法理、法律和法治問題研究還相對薄弱,未來亟須加強。
習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其核心要義上,還反映于這背后的科學方法上,目前主要圍繞其中的系統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和創新思維方法展開。
系統思維意味著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在動態平衡中統籌各方,協調配合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了系統論方法將全面依法治國視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全面認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總體布局、首要任務、關鍵少數和根本保證等,要堅持系統論中的“重點論”,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32]。從宏觀層面來看,“十一個堅持”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項內容都是不可或缺且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的[33]。從微觀層面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所蘊含的理論之間相互聯系,理論內部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構成統一的整體。例如,作為法治政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嚴格執法理論與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設中的不同環節緊密相連,而嚴格執法理論又由執法體制改革、執法方式創新、執法保障和執法監督體制的構建共同組成[34]。相關論述強調了系統思維的重要性以及系統思維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運用,即將全面依法治國看作一個系統工程,用統籌規劃、整體協同的系統思維方式推進法治實踐,這對進一步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中蘊含的科學方法具有重要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豐富的辯證思維方法。堅持辯證思維方法,就是要處理好執政黨和法治、改革與法治、安全和法治、發展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膽子大和步子穩、頂層設計和“摸石頭過河”、抓“牛鼻子”和綜合配套、從中國出發和借鑒人類先進法治文明成果之間的關系[35]。此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的關系、活力與秩序的關系等相關論述都體現出極強的辯證思維方法[36]。其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最重要的一對關系,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政治和法治關系的辯證思維呈現為3個方面,即闡明了政治和法治關系中普遍的政理邏輯,立足中國現實指出了黨法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體現,剖析了黨法關系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實踐具象[37]。從學者們的論述中我們窺探到習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之處在于,它精簡的語言中往往凝練并閃爍著豐富的辯證思維方法。改革與法治、政治與法治等概念并不是各自對立的,而是高度辯證統一的,這正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能從繁雜的事物表象中抓住本質,厘清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原因,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提供科學的思想指引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具有指引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創新價值,還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法治理論發展的創新價值[38]。從憲法學視角來看,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憲法理論基礎上,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憲法有關重要問題作出了發展和創新,主要體現在完善民主理論、強調黨的領導地位、提出合憲性審查概念等方面[39]。從社會治理法治化角度切入,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背后的社會治理法治理論是基于中國國情與社會治理的既有經驗,將社會治理與法治創造性結合的創新理論[40]。毋庸諱言,創新思維方法作為內在動力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不斷將創新理論精髓與實踐變化緊密結合并不斷與時俱進,指導新時代中國法治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科學方法不僅體現在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上,還包括對立統一的矛盾觀、系統全面的聯系觀和曲折前進的發展觀等。然而,現有研究在這方面挖掘還不夠,代之以就科學方法的某一具體方面展開論述,未來還需從宏觀和交叉層面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科學方法持續加強研究。
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意義研究雖然有政治價值、世界價值等不同維度的意義闡釋,但主要的研究著力點還應集中在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上。
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華優秀法治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繼承與創新[41],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建構與法學理論的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飛躍性發展[42],它表現出的鮮明政治性、深遠戰略性、堅定人民性、嚴密系統性和強烈實踐性都彰顯著其蘊含的深厚理論價值[43]。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具體內容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論有力地論證了一系列關于憲法與國家法的原則,為人類法治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44];關于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德治國、依規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關系深刻闡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的理論貢獻[45]。相關論述要言不煩,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深邃的理論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法治布局和法治文化最為凝練的經典思想體系。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價值,不僅體現在為新時代法治建設指明目標方向上,更為法治建設的重大工作部署提供了遵循[46],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遠景目標強大法治保障的理論基石[47]。從法治中國建設的角度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中諸如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涉外法治和國際治理中的戰略問題的解決[48]。從司法實踐推進角度看,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人民司法觀、公正司法觀、司法治理觀、司法監督觀、司法職業觀對縱深推進我國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49]。此外,還有學者從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實踐價值進行闡述[50],從新時代中國法治戰略的總指引提煉習近平法治思想實踐價值[51]。一言以蔽之,習近平法治思想前瞻性地提出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藍圖和施工圖,為新時代黨領導法治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實踐偉力。
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相關研究為準確理解其思想內涵提供了理論視角,更為進一步推動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知識積累。但與此同時,當前還應增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闡釋研究、原創性貢獻研究和交叉學科方面研究。
如前所述,存量理論研究雖然也有相關的學理闡釋工作,但整體上來講,當前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背后的學理、哲理、道理和政理專門且深入的闡釋還不夠,我們不僅要從理論層面深刻回答習近平法治思想“其所以然”,還要善于從理論高度剖析“其所必然”。首先,應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闡釋研究。不能僅是從政治話語的領悟和遵從上理解這一重要判斷,還要真正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的法理中,探尋并思考為什么說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做到理論自信。例如,從《共產黨宣言》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到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馬克思經典著述中的“自由人聯合體”到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等等,這些重要話語表述背后的邏輯演繹、理論創新和知識增量均值得認真研究,唯有如此,方能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提供更加厚實的理論支撐。其次,應增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文化邏輯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優秀法治傳統文化及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影響的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明中蘊含著許多不斷在實踐中反復印證的經典命題,這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蘊。此外,在歷史時間的長河中,世界不同法系國家也形成了超越時空的法治理念,凝練著人類法治文明的精髓,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和程序正義等理念。研究中華法治思想以及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影響,以期在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之外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提供更多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支撐。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不僅在于它是什么,是怎么來的,有什么樣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在此研究基礎上更加強化“什么是它最具有原創性貢獻”的研究,這構成一個思想的核心“生產力”,是其區別于其他法治理論的最顯著標識。因此,應拓寬研究思路,強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原創性命題、判斷和觀點的原創性貢獻的理論發現、提煉與深耕研究,尤其是要注意將這些原創性命題、判斷和觀點放在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發展的歷史上,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去考察,放在整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加以把握,更好地在理論、歷史與實踐的對照中發現什么是屬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增強研究的厚重感和深刻性,總結理論增量,實現知識的可持續增長。例如,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負!”由此促使我們在宏觀上思考法治的角色、功能和定位,在中觀上思考法治與政治的關系,在微觀上思考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進而形成更加完整、更加豐富的法治想象。此外,在貫徹實施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過程中出現的大量諸如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的典型案例也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尤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加強對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總結這些經典個案呈現的規律性特征、經驗和啟示,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更直觀、更全面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目前,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大多基于法學、政治學或者黨建的學科視角,未來可強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鼓勵更多領域學科中的更多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到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相關的主題、議題和問題研究討論中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間知識互動、博弈、競爭和承認,在此過程中,不斷實現不同觀點的“重疊共識”,推進理論知識的“新陳代謝”,進而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空間。具體而言,我們不僅需要進一步強化習近平法治思想同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的交叉領域研究,例如,以新時代涉外法治建設為例聚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鑲嵌與共濟,不斷深化兩者交叉研究空間,拓展研究范圍,推動更多且更富有創見性智識成果不斷問世;還要積極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同金融、醫療、軍事、教育和數智時代元宇宙技術生態等領域前沿問題進行交叉研究,例如,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在生物安全等領域為何以及如何具體展開,如何強化法治理論創新和政策工具供給,進一步豐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內涵,彰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更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完善,切實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