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及功能障礙。全球化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習慣的改變,帶來了居高不下逐年增加的糖尿病發病率。我國屬糖尿病高發國家,每10個成年人之中就會有1個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需重點攻克的重點研究命題?;谔悄虿〉呐R床無法根治性慢性病種屬性,控制血糖水平成為該病治療要點[2],強化血糖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3]。常規護理在糖尿病血糖管理方面力度不足,深度有限,需行突破與攻堅。健康管理個體化指以個體化管理模式確保健康管理的見效度[4],伴隨強化血糖管理與個體化健康管理等護理舉措的出現,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效應[5]。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頻規范血糖管理結合健康管理個體化干預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患者入住病房的奇偶數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4.53±6.40)歲;平均病程(12.54±3.56)年;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3.51±2.29)kg/m2;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33例,高中及以上7例。試驗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4.69±6.22)歲;平均病程(12.68±3.40)年;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3.44±2.35)kg/m2;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及以上6例。納入標準:(1)滿足2型糖尿病確診標準。(2)無其他重大疾病。(3)簽署知情同意書。(4)年齡在60歲以上。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障礙疾病。(2)閱讀理解障礙。(3)拒絕參與研究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身體質量指數、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方案已獲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采用糖尿病常規護理模式干預。由責任護士行用藥管理、健康宣教、心理安撫等。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高頻規范血糖管理結合健康管理個體化干預。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血糖管理高頻規范化。于實施護理前對護理對象血糖相關指標加以檢測,并對病史做詳細了解,掌握糖尿病致病成因,確認潛存危險因素;做血糖強化管理益處宣講,開展血糖自檢技能培訓,指導以病程日志做好疾病管理記錄;責任護士每日繪制血糖曲線圖,掌握血糖波動特點,分析血糖波動與護理對象用藥、運動、飲食、情緒、其他病癥間的內在關系,擬定適用的血糖控制方案;血糖檢測記錄過程中發現指標異常者,及時匯報至醫師處,醫、護、患三方以檢測數據為依據分析確認適宜的目標藥物類型與用藥劑量;連續式、動態式行用藥后控糖效果分析反饋,積極探尋適用的用藥方案。(2)健康管理個體化。以每位護理對象糖尿病認知現狀、糖尿病認知期待、文化背景、家庭功能等為依據,為其量身訂制健康管理個體化方案。首先系統化傳輸糖尿病相關知識,然后依據護理對象糖尿病健康管理知信行短板項目的評估結果,進行細致到位、重點突出、及時評估、有效反饋、持續改進的健康管理。存在飲食控糖短板者,強調飲食科學性與積極控糖成果間的內在聯系,傳授科學飲食自我管理知識與技能,發放科學飲食輔助工具,如量杯、食物成分表、標準食譜等;存在運動控糖短板者,進行運動控糖機制的科普化宣講,教會有氧運動項目選擇,量次確定等技巧;藥物控糖短板者,強調規范用藥價值,結合其用藥方案行藥物起效機制講解,詳細解說用藥注意事宜,促成安全有效用藥行為的形成固化;糖尿病足部護理短板者,深入淺出地解析糖尿病足成因、危害性,告知糖尿病足防治要點并做足部自檢自護行為示范;血糖監測短板者,以床旁示范+視頻播放教育途徑反復行血糖自我監測技能講解,現場觀察自測行為,進行誤區修正直至可正確實施;情緒管理短板者,引導其發現情緒與疾病控制間的內在關聯性,維持護患良好溝通狀態,助力護理對象進行疾病益處發現,構建糖尿病發生發展的積極應對模式。
(1)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識、態度、行為評價簡化量表實施測評。知識測評量表含22項,各項選擇“是”與選擇“不清楚”分別賦為1分與0分;態度測評量表含5項,0.2~1分分別提示極不重要至極為重要;行為測評量表含15項,11項賦分方式與態度測評量表一致,4項賦分方式與知識測評量表一致,總分值在0~10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準愈佳。(2)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月時以果糖胺法行糖化血紅蛋白值測定,<7.0%提示血糖控制良好,≥7.0%提示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控制率以評價為控制良好的例數占總例數的比例計算。(3)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白內障、糖尿病足、低血糖、糖尿病腎病等。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知識評分19.65±1.35 12.18±1.62 22.455<0.05態度評分22.08±1.33 19.53±1.15 9.166<0.05行為評分45.13±1.52 37.90±1.79 19.418<0.05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血糖控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控制情況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糖尿病并發癥會嚴重損傷發病者日常生活與心身健康,控制血糖是阻斷并發癥發生的關鍵舉措,甚至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6],故而糖尿病疾病控制領域對血糖強化管理的要求日益上升[7-8],與此同時,基于糖尿病的慢性病種屬性,使得健康生活模式在糖尿病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亦日益顯現,老年糖尿病患者具備血糖控制難度高、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發生進展快且危害度高的特點,常規模式的糖尿病護理不足以適應上述特點對優質高效護理方案的迫切要求,探尋適用于老年糖尿病者的血糖管理與健康管理模式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健康管理的個性化干預,針對每個護理對象的糖尿病管理短板項目與程度進行干預,首先輸出系統化糖尿病健康管理知信行教育,然后擇其知信行短板項目分而攻之,兼顧健康管理全面性要求與個性化特點,對損及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健康管理知信行的因素進行了有效控制,成功突破限制該類病例疾病健康管理的知信行壁壘,實現了較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推升效果[9]。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血糖控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高頻規范血糖管理的應用,對老年糖尿病護理對象的血糖指標施以了高度關注,血糖監測的頻率更高,血糖管理的行為更具規范性,將血糖異動情況全程動態化連續性置于護理工作者監測視野之下,血糖曲線圖的繪制為血糖問題發現與血糖管理方案的擬定提供了可靠數據分析來源,使血糖異狀的早期發現反饋與適當控制治療成為可能[10]。由此可見,血糖管理高頻規范化與健康管理個性化的結合護理模式,可有效發揮強化護理、協同護理、自我護理三者之力,最終取得了積極的血糖控制成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干預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血糖濃度過高可致發病者血液黏稠而流速變緩,進而引發心、腦、腎、眼等多系統相關并發癥[11-12],嚴重損及發病者心身健康與生命安全[13],對于本已并存多種基礎病種的老年患者而言更是雪上加霜[14]。健康管理的個性化輸出,賦予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全面系統的糖尿病管理知識,促成了其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正確態度,提升了其有效正確開展糖尿病自我管理的行為能力,再加之血糖管理的高頻規范化干預,為其血糖的良好控制奠定了雙重保障,可于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力所致的多類型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采用高頻規范血糖管理結合健康管理個體化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施加干預,可顯著提升該類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知信行水平,獲得較好的血糖控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