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娜
(北京市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北京 100052)
在中央領導親切關懷和文化和旅游部與北京市教委大力支持下,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于2018年9月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開啟了著眼于現實、著眼于未來、芭蕾演員自足培養的征程。其建立最重要、最明確的目標就是為該團培養高精尖、具有綜合素養的優秀芭蕾表演藝術人才,以“以團帶校,團校結合”為方針,以全面服務于該劇團為宗旨,謀求持續而長久的發展為大計。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以“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將芭蕾性格舞蹈作為一門專業訓練課程,以求人才培養的全面素質的提升。
本文章著眼于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自成立至今的發展進程,聚焦于芭蕾性格舞蹈及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探索軌跡,從經典芭蕾性格舞蹈之于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芭蕾性格舞蹈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探索與創新,以及芭蕾性格舞蹈之于新時代芭蕾人才培養的意義三個方面,對芭蕾性格舞蹈的人才培養及其意義這一問題進行辨析。
性格舞蹈也稱為“代表性民間舞”或“舞臺民間舞蹈”,在創作和表演方面,是古典芭蕾舞劇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方面,與古典芭蕾基本訓練相互配合,培養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芭蕾表演人才。于性格舞蹈而言,在這兩方面所展現出的強大作用,經典芭蕾性格舞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性格舞蹈對于古典芭蕾舞劇創作與表演表現的作用。“第一,可以明確地交代故事背景,時代、民族、地域特征。第二,性格舞可以豐富芭蕾舞劇中的情感展示,特別是民族性格特征較為強烈的舞劇或舞段中,性格舞能夠貼切地表現出該民族生動而準確的感情色彩。第三,性格舞可以融合到男女演員的角色中,體現男女主角的性格特征。它對舞劇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經典芭蕾性格舞蹈在古典芭蕾舞劇中,是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推動劇情發展,烘托表演氣氛的重要表現手段。
性格舞蹈在古典芭蕾舞劇表演中所具有的藝術型、情感性、審美性,不僅可以提升人物形象性格的豐富性,創造富有生命力的舞蹈形象,也可以增強舞劇敘事的戲劇性,使情節的起承轉合更具有張力,即之于角色、之于敘事,以及舞與劇的協作調適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此外,由于性格舞蹈表現出的種種特性,對于欣賞者在審美接受上來說,必然能增強觀眾的想象空間,提升觀演的審美愉悅度。
其次,經典性格舞蹈對于芭蕾演員訓練表現的作用。
對性格舞蹈本身觀察,其復雜多樣、風格種類繁多,動作元素形態多變,它對演員訓練的具體實施有一定困難,演員對它的掌握也有一定難度。那么,教材的選取與組織便是這一環節最為重要的事項。從繼承與創新辯證的普遍理論出發,經典的性格舞蹈教材便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經典的性格舞蹈教材內容主要是古典芭蕾舞劇中舞臺化的民間舞蹈片段,如俄羅斯舞、波蘭舞、匈牙利舞、西班牙舞、意大利舞等。經典性格舞蹈教材是伴隨著芭蕾舞蹈的發展,經過長時段歷史的實踐驗證保留下來的,從各個時期橫空出世的一批批性格舞蹈表演藝術家就可以看出,其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以及訓練價值是毋庸置疑、顯而易見的。經典性格舞蹈教材注重演員綜合素養的提升,一方面解決演員基礎的力量、柔韌、協調性、技術技巧、節奏和身體核心的穩定性與肌肉的延展性等;另一方面強化演員的表演能力、對舞蹈的理解力,以及對角色的創造力和全面舞臺的表現力等。尤其是新時代所需的優秀芭蕾人才培養,更需要“經典”的力量做支撐。
最后,經典性格舞蹈是芭蕾文化創造的根基。
從歷史的形成來看,經典性格舞蹈是歐洲各個民族的原生性民間舞蹈經過加工、美化,逐步被古典芭蕾舞劇舞臺表演所應用的結果。由此可知,第一,性格舞蹈因涵括多民族舞蹈集合而成,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二,因舞臺表現所需,在舞臺化、規范化的要求下,具有符合舞劇審美的性格化、人物化和形象化特點;第三,因源于民間,必然有著去不掉的生活化和俗文化的性質,蘊含著各民族、各地域人們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的生活氣息;第四,對于中國舞蹈的發展而言,它攜帶的是異國情調的氣質,是形式的異域色彩與內涵的民族屬性的統一,是異民族文化重構的呈現。因此,性格舞蹈對于人才的培養,之于學生或演員而言,作為異文化的吸收與表達,無疑是一種文化再生產、再創造的過程。
關于性格舞蹈對培養芭蕾演員的意義,賈璇教授認為,“首先,學生學習性格舞可以提高藝術表現力,它是芭蕾舞演員所需的營養,可以使芭蕾演員更加富有光彩和特色,有助于塑造人物角色。……其次,性格舞是一種舞蹈文化,……接觸不同芭蕾舞劇的各種性格舞蹈片段,培養舞蹈演員應有的舞蹈文化修養和音樂修養”。從賈璇教授言語中,我們再次確認了性格舞蹈對演員的培養是一種綜合素養全面的提升,且意義重大。
因為“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加之性格舞蹈的完形過程,可以說它是通俗與精英、傳統與時代、現實與浪漫的結合,它更是多民族歷史文化信息的承載者,是多元文化集合的遺產。經典性格舞蹈不管是古典芭蕾舞劇的創作與表演,還是演員的訓練,以及它“知識性、訓練性和舞臺表現性三者并重”的特點,都能確定它對芭蕾人才培養具有的必要性。
藝術當隨時代,創新是其發展進取的根本動力。“無論哪一門藝術,創作是最敏感的環節,新的創作思潮和新的藝術作品一出現,跟著就會要求部門接受這個信息,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服務,也就是要求教學部門要革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出在新潮流面前能夠勝任的演員,這種不斷提出的要求給我們的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必要的醞釀和消化過程,常會在某個關鍵時刻促使教學工作發生意義深遠的變革。從性格舞和外國民間舞課程的教學實踐來看,這種變革過去曾經發生過,今后也必然會發生。”
對于性格舞蹈的教學而言,我們在繼承經典性格舞蹈,將其作為教材的基礎上,想要更有效地培養時代所需的芭蕾舞蹈人才,那么,就不得不在教學這一環節上尋求創新和出路。自“中央芭蕾舞團學員班”(2015)至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2018)成立以來,“性格舞蹈”教學在不斷摸索、探究中,于教學模式、基礎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已有了初步的建設基礎和新的突破。
從教學模式上看,遵循著由易到難、從簡到繁的規律,性格舞蹈的教學形成了從風格舞蹈組合到經典舞劇片段層級式的訓練模式,更科學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基礎訓練中運動技巧、肢體協調等相關問題。
從教材的選取和組織上看,一是全面地掌握了已有的傳統教材,學習各個舞劇中經典的舞段;二是在中央芭蕾舞團新創的芭蕾舞劇中不斷汲取新鮮血液,在國際一流芭蕾舞院校的交流學習中不斷積極探索實踐,基于此,性格舞蹈基礎訓練教材得到了及時的更新和越來越適宜的調整。時代飛速發展,觀眾的審美心理也在不斷變化,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性格舞蹈教材既有傳統的訓練教材,又有符合當下時代審美的訓練素材。因此,性格舞蹈的發展不能拒絕時代的要求,成功的教材必有它新與舊的統一。
從教學方法上來看,舞臺的高標準需求和觀者審美水準的逐步提升,都對演員日常的基礎訓練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相應的性格舞蹈基礎訓練在此形勢下,不斷探索、更新著教學的方法。
所謂“導入式教學方法”,即對課堂教學所需的學理概念、藝術形象、技術名稱等,運用語言、圖解、三維立體結構等手段,將其通俗地清晰闡釋出來,為具體的訓練內容作準備。中芭舞校性格舞蹈課程在其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此方法的運用,對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有效的作用。
性格舞蹈因風格的多樣、內容的豐富而導致其訓練的難度,其中包括學生的接受和教師的教授,為更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示范與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其出路。在課堂教授過程中,學生對相關動作姿態的形象認知,必須由教師做到精準的示范,讓學生有最直接的視覺體驗和認識;另外,學生對某一性格舞蹈的源起和發展,以及地域特點、民族特征、風格韻律等人文的了解,教師細致、清晰地講解,是快速掌握的途徑。動作示范與口頭講解相結合既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形象的認知和人文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從感性和理性雙重層面上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促使其接受和消化。
于平教授在《舞蹈形態學》中指出:“芭蕾‘代表性’舞蹈教學體系的完善。這一做法在豐富芭蕾藝術的表現手段同時,部分地整合了歐洲民俗舞;對于這樣一種舞蹈文化模式的把握無疑是一種‘世界焦點’。”其言語之意,一是凸顯出了性格舞蹈教學體系的完善之于芭蕾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二是繼承經典性格舞蹈在新時代仍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三是性格舞蹈作為一種文化模式是世界芭蕾藝術發展的基礎。不管從哪一層面來講,都在表明芭蕾性格舞蹈之于新時代芭蕾人才的培養始終表現著重要的意義。
由芭蕾在中國的萌芽到當下的繁花似錦,歷史的經驗和時代的需求告訴我們,芭蕾性格舞蹈之于新時代芭蕾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旨在滿足芭蕾中國學派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芭蕾藝術進入中國起,中國民族文化強大的因子為芭蕾后續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中國民族特色樣式的芭蕾逐步孕育、產生、發展、繁榮起來,時至今日,“中國芭蕾”不僅成為中國舞蹈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且已然是世界芭蕾不可或缺的一宗。著眼新時代,面向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芭蕾中國學派”應在追慕過往的同時,更加穩固其根基,創造出更大、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展示出“中國芭蕾”的文化魅力。
發展“芭蕾中國學派”旨在中國民族氣派、民族精神的彰顯,那么,中國學派芭蕾中的性格舞蹈也應體現這一主旨。因此,我們在繼承經典性格舞蹈,變革教學理念與方法,推動芭蕾舞蹈人才培養的同時,理應想到,中國學派芭蕾性格舞蹈的建設必須挖掘、整理中國本土民間舞蹈,使其成為中國芭蕾舞劇作品中的“性格舞蹈”,為講好中國故事、謳歌新時代服務。為實現這一合理性設想,學習、借鑒經典性格舞蹈的編排方法和經驗就成為不可逾越的重要一步。
中央芭蕾舞團作為中國國家演出團體,時至今日,已走過了一個甲子之年,在國家大力支持和一代又一代中芭藝術家們的砥礪奮進下,已享譽海內外,并作為國家文化藝術形象的代表,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建團六十年來,排演了大批世界經典名作,并成功創作了多部極具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逐步走出了一條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民族與世界完美融合,并具中國風格的藝術發展道路。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在堅持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前提下,與時俱進,腳踏實地為芭蕾藝術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前進路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中央芭蕾舞團在其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多部經典的保留劇目,如《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牡丹亭》《過年》《敦煌》《沂蒙》,以及中芭舞校首部兒童夢幻芭蕾舞劇《九色鹿》等,這一部部的舞劇正是“芭蕾中國學派”的經典之作。2021年,舉國同慶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中芭的新作大型原創交響芭蕾《世紀》,由中國經典神話傳說中的意象為基點與啟發,進而運用藝術的手段巧妙地描繪出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奮斗圖景。舞團試圖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融古匯今”,將交響式的表現形式和深沉的民族精神融凝一體。在這些經典作品的創作、表演中,也產生了多段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性格舞蹈”,為芭蕾中國學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芭舞校以專業舞蹈演員培養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舞臺素養的訓練。在學生日常訓練中,中國芭蕾經典劇目及其“性格舞蹈”進入課堂教學,以此方式一方面激發學生對芭蕾舞的熱愛與舞臺表演的向往;另一方面通過經典劇目的訓練,使學生進一步適應舞臺式的表演,提升舞蹈表現力。
由此可見,芭蕾性格舞蹈之于新時代芭蕾人才培養的意義,即是滿足芭蕾中國學派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中國舞蹈藝術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其體系的建構還處在不斷發展、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它必將在民族文化的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性格舞蹈”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也將會有更加多姿多彩的形象呈現。
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國芭蕾如何應對?首要的一條就是牢牢把握住中國芭蕾的民族特性,要鞏固、夯實這一特性,其前提就是要做好繼承經典,以及民族化、本土化的內在轉化。“經典”有其歷史的審判和穩定且再造新生的基因,旺盛的生命力和經久的藝術魅力,以及打破原有傳播范圍的認同和強大的實用價值。
對于性格舞蹈抑或是中國芭蕾而言,其發展的基礎,一是要以拿來的態度批判地繼承、接受外來的經典;二是要以審慎的態度盤梳我們自己已創造出的經典。傳承是持續發展的基礎,創新是再生產、再創造和變革的動力,傳承與創新是性格舞蹈發展并行的兩條路徑。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性格舞蹈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才能完成中國新時代芭蕾人才培養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