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杉/文
全球化背景下,當代藝術呈現豐富多元的特點。各個國家和地區積極發展本土藝術的同時,也積極參與藝術的交流與對話,其中以播音主持為外在表現形式的有聲語言藝術,在全球化的交流與對話中面臨著多樣化和本土化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語言不單單是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存儲方式,有聲語言也不單單是人際傳播中交流的簡單工具,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語言藝術的瑰寶,一個國家文化尊嚴的載體,有聲語言應該重視在全球化背景下藝術作品多樣化與本土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創作道路,積極尋求交流、互通,并尋求發展的最優解。
近年來學術界普遍認為全球化可以看做是世界成為一個互動整體的過程。近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個國家和地區積極發展本土藝術的同時,也積極推動藝術的交流與對話,不同文化特質的藝術共存互動現象更加明顯。當下,藝術與社會的聯系愈加緊密,創意產業和藝術市場不斷壯大,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受到關注。同時,基于互聯網技術并且以數字媒體技術為核心的媒介變革在當代藝術嬗變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大,這樣的變革推動了藝術各門類在內容、形式和審美特征上的發展變化。因此在有聲語言藝術的視域下我們發現:在語言接觸日加頻繁的互動過程中,全球傳播與語言交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每個民族對自己的語言都有認同感與歸屬感,因此語言的傳播動力和語言的地域局限性必然也影響著全球傳播[1],這一點也在限制著有聲語言藝術在全球范圍內多樣化的交流。在有聲語言藝術交流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在有聲語言藝術的本土化和多樣化問題的矛盾中把握有聲語言藝術的創作道路?本文將通過簡要的分析,對這個問題進行簡要的探討。
全球化背景下,當代藝術世界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藝術的多樣化與本土化。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信息日益緊密地相互聯系和彼此交融,都離不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其本質是全球化促成了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對話,也推動了有聲語言藝術在新的時代范圍內擴充其內涵[2]。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頻繁,以有聲語言藝術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各種播音主持工作走上國際舞臺。其眾多創作技巧也為在國際舞臺中尋求更多受眾,改變受眾的態度、觀點,傳播中華文化進行了調整。如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不管是中文版配音,還是在語言上經過復雜轉換的英文配音,都以輕松快捷的有聲語言藝術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習慣、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舌尖上的中國》廣受好評不僅僅來源于優秀的本土化根基,更來自有聲語言藝術在語言樣態轉換、話語體式轉換、敘事結構改變、文章基調斟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多樣化的改變,以達到更讓海外受眾接受的傳播目的。
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媒體樣態有著各式各樣的差異。要想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將播音主持藝術工作放入全球化的背景中,尋求多樣性的變化。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對內調整有聲語言創作技巧、創作要素,對外借用海內外具有公信力的資源、從他國的視角、思維進行播音主持有聲語言藝術創作。
疫情期間,CGTN推出品牌產品“Facts Tell”欄目證偽海外謠言、幫助澄清事實、傳遞事實真相、回擊海外媒體污名化中國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例如,“Are policemen shooting novel coronavirus patients on the street?”等視頻以主播出鏡、專家采訪等形式,用海外報道截圖和文件證據,有理有據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向受眾澄清無良西方媒體借疫情抹黑中國的不實言論。除了深入一線采制大量新聞,CGTN還持續為外媒提供連線報道,構建媒體傳播合作矩陣。在電視頻道的各個欄目中,前方記者與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美國福克斯新聞臺、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等在內的海外主流媒體頻繁連線,再如陽光衛視的《楊瀾訪談錄》,CGTN推出的熱點討論類廣播節目《RoundTable》等,越來越多的中國主持人在中國播音學的業務基礎之上開始運用雙語,在中英雙語交流的過程中,有聲語言藝術在播音主持的實踐中這種語種的跨越,有聲語言藝術也在這樣的拓展中,發生著多樣性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藝術作品特別是裝置、 影像、數字藝術、多媒體表演等跨媒介藝術領域,體現出藝術與科學、藝術與技術、藝術與策劃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3]。以播音主持為外在表現形式的有聲語言藝術在實際的行業運用中,藝術作品主體也呈現岀了技術要素密切合作、生產過程逐漸擁有專業化的分工與廣泛的跨界協作特征。
例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短視頻在近幾年中迅速發展,其高度中心化、基于圖片和影像、有情感驅動的特點在短視頻領域中更為凸顯,其中不少優秀作品的藝術性表現也不容小覷[4]。在這個“無視頻,不網絡,無網絡,不傳播”的時代,短視頻從民間文化走向公眾傳播的,它一開始就以生活化為底色,進入公共化傳播后,生活化也是其基本的表達策略。有聲語言藝術在短視頻創作的過程中,開始在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Web2.0技術的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流量紅利以及視頻拍攝、編輯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之上,開始適應語速快、語句短、口語化、幽默化等特點,并深度融合。
雖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在現代化過程中,西方科技文明對于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曾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全球化并非片面地西方化,真正的全球化是各國各地區文明形態相互作用、相互啟發、相互交融的結果。這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有聲語言藝術多樣化與本土化所面臨的問題。
以播音主持工作為外在表現形態的有聲語言藝術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眼于實際發展,既有全球性的共同文化命題,也應保有本土獨特的脈絡與體系。21世紀,中國進入新時代,播音主持藝術工作要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科技文明對于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曾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而是各國各地區文明形態相互作用、相互啟發、相互交融的結果。我們必須堅定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人民,堅持服務大局,推動經濟發展,用有聲語言藝術成風化人,培育社會風尚,激勵人民奮進,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塑造可親、可近、可信的中國形象。
無論是播音主持藝術還是有聲語言藝術,都必須放眼于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中國的播音主持藝術從炮火紛飛的戰火中走來,其社會功能在近現代國家追求民族獨立和民族自強的氛圍中得到加強,如今也更應該成為國家或民族文化自尊與集體意識構建的重要工具,不斷深入挖掘本土化的內涵。
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且具有極強的感性色彩,是對形象和感覺系統的文化性符號構建。因此,個體文化背景和集體文化特性是創造藝術現象的根本語境。廣大從事有聲語言藝術的播音員主持人應珍惜和尊重所生長環境和歷史積淀,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國語言文化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也要主義避免刻意強調藝術家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在創作中傳承本土文化基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高速發展時期。在全球經濟化的過程中,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必須在有聲語言藝術交流的過程中,把握好有聲語言藝術的本土化和多樣化問題,走正確的播音主持創作道路。站在無產階級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既要做好有聲語言藝術的本土化深入,也要做好有聲語言藝術的多樣化交流。準確及時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于受眾的過程”[5],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再創造,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
在有聲語言藝術多樣化交流的過程中,既要努力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又要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交流互鑒,既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保持昂然向上的主旋律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又要走好有聲語言藝術本土化和多元化發展的成長之路,使有聲語言藝術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聲語言藝術多元化、本土化發展,也應該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之“魂”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同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在不斷學習,和而不同的過程中,把握好以播音主持為外在表現形式有聲語言藝術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發展,催生有聲語言藝術典范,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