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衛/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西墅村以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突破口,優化配置村莊宅基地(農房)資源要素,全力推進以“孝愛原鄉 醉美西墅”為特色品牌的美麗鄉村建設,聚焦土地空間利用、文化振興與特色創建路徑,在三塊方寸之地上積極探索開展宅基地流轉、退出、盤活利用等制度試點,微改革激發的能量聚變效應和紅利效應持續釋放,一幅幅鄉村塑形鑄魂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小切口”破解大難題。緊依孝感橋北側,村民劉國生家370平方米的宅基地,兩年前還是長期廢棄閑置的小五金生產加工小作坊,銹跡斑駁的廢品雜亂堆放,雨天,金屬銹屑夾雜著油跡污水影響村莊環境衛生和周邊水系,隨著里墅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一場環境提升和治水治污行動在全村拉開,廣大農民參與其中,按照閑置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模式,村委會與農戶簽訂了宅基地使用權15年流轉協議,不僅村民閑置的宅基地獲得了穩定的財產性收益,同時解決了農村公共用房建設用地難題。村里充分利用閑置宅基地,投入70多萬元建設大學生鄉村振興工作站,既節約用地成本,又提高了村集體用地集約化水平,原來家前屋后的垃圾不見了,切斷污水源頭,對全面提升村莊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小驛站”玩起高大上。新建成的大學生鄉村振興站成為本村及周邊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培訓載體,成為一批批院校青睞的鄉村振興教育實踐基地,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先后與村委會簽約創辦教育合作基地,還成為江蘇省鄉村振興學院鄉村干部定點培訓基地。依托發達的村級工業經濟基礎和花木特色產業優勢,線上線下立體化教育實踐涵蓋并開設城鄉規劃、新農村建設、農產品包裝、文創等精品研教課程,重點圍繞西墅村全域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提升等課題調研、人文挖掘,通過承接大學生鄉村振興寒假營、暑假營及專題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在農村青少年學生托班、村民閱讀習慣培養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小村莊變成網紅地。大學生驛站已成功舉辦多起農業技能、微黨課、鄉村干部黨校、黨史學習教育、企業技能人才教育培訓班次,累計接待超萬人次,2022年以來已接待4000人次,其中受訓學員1000多人次,真正成為培育鄉村人才、人才交流互動和吸引鄉村人才的有效載體。作為區人大代表、村黨總支書記的季文斌,是農村工作的專家、更是農村宅基地改革創新的先鋒,他被聘請為兼職教員,每個培訓班次都有他的課程安排。入駐于大學生鄉村振興工作站的秋白書苑西墅館,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為西墅村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化支撐。書苑內開設富含西墅村文化特色的鄉村文創園地,并設有“鄉村振興·云課堂”,為懂技術的“田秀才”、善經營的“農創客”搭建平臺,最大程度地煥發鄉村振興的潛力。這里成為網紅文青打卡地,帶游客體驗城市中的詩和遠方。
閑置地騰出新空間。村內一農戶常年在宜興工作生活,原占用宅基地(農房)長期閑置,并且農房已破敗,農戶也無修建居住的需求,經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協商同意,按照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的制度和補償辦法,作為宅基地所有權主體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協商實行宅基地有償退出,按照每畝20萬元標準給予補償,農戶自愿將宅基地退還村集體經濟組織。
守牢家門口文明陣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西墅村對退出的宅基地進行整理,投入180萬元建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布置完善了政治生活館、政策宣傳廊道、鄉賢文化展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員活動教育平臺,并以此為陣地,建立黨員先鋒志愿者服務隊、孝愛睦鄰志愿者服務隊、老娘舅幫幫團志愿者服務隊、“我健康我快樂”老年志愿者服務隊、文化宣傳志愿者服務隊等五個志愿者服務隊。通過廣大村民的親身參與,進一步帶動家風、民風、村風的轉變。
探索戶有宜居保障模式。農戶華銀海家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隔路相鄰,原住房前后呈狹長布局,前厝是2間平房占地48平方米,后厝是80年代初期建造的2層半樓房,建筑占地88平方米,住房結構的適用性和整體風貌均不能滿足農戶生產生活需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村莊河道疏浚和鄉村治理陣地建設需要,村委會大膽試水宅基地資格權保障戶有宜居建設改革試驗,積極動員農戶退出宅基地和農房,進行易地公寓房保障,按照戶宅基地成員資格權認定和宅基地保障面積分配標準,農戶在湟墅花園獲得了一套建筑面積120平方米的公寓房,通過宅基地退出,極大地改善了住房條件。
一縷鄉愁傳承鄉土文化。20世紀六七十年代,36名上山下鄉知青曾經在西墅村生產生活,為搶救性保護鄉土特色文化,村委會按照知青點生產生活的時代元素對退出平房進行改造提升,同時收集幾十件與下鄉知青生產生活工作有關的物件,小到茶缸黃挎包,大到自行車和收錄機,保留傳承知青點的時代印跡和歷史記憶,從此,尋覓鄉愁的故事在這里真情演繹,西墅村邀請了近20名當年上山下鄉老知青回村,在知青紀念館重溫那段激情難忘的崢嶸歲月。回到曾經熟悉又陌生的第二故鄉,知青們相擁而泣,回味那段難以釋懷的人生印記。
和風細雨潤養民心初心。村委會對農戶退出的2層樓房進行全面加固改造,在一樓建成了民情聊天室,二樓增設了6張床位,作為來村實訓大學生臨時住所。季文斌表示,民情聊天室的成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每天都有老百姓來這里坐一坐、聊一聊,通過拉家常式的交流,摸清民意、傾聽民聲、化解民憂,干群關系更近了,鄰里關系更好了,干部威信更高了,真正解決了為民服務“最后一米”。在這里,每天都有村干部值守,節假日要求村干部在這里集中辦公,主要開展生態、土地、鄰里、勞動等矛盾接訪、溝通交流、問題調處及政協聯系法律咨詢活動。這一宗宅基地改革案例,盡管讓出的是幾間農房,但溫暖的是全村百姓,小小宅基地派上了大用場。民情聊天室自2021年9月正式成立投運以來,已接待受理全村各類糾紛矛盾近1000起,經季文斌親自調處的矛盾就有200多起。
走進今天的西墅,這里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鄉村生活,也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鄉土人情,西墅正在成為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當前,隨著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輻射帶動效應不斷顯現,改革紅利正在全村持續釋放,帶動家家戶戶舊房翻建改造工作如火如荼展開,集中開展農房更新改善將成為武進區宅基地改革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