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帥/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
江蘇省近年來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業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根據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發布的《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報告》,江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達42.6%、居全國首位,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名列全國第二。
聚焦目標導向,工作推動“力度大”。一是抓頂層設計。先后出臺《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互聯網+”農業發展規劃》《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意見,明確數字農業發展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編制印發《“十四五”全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謀劃確定發展目標、路徑和舉措。二是抓任務落實。印發全省數字農業農村工作要點,扎實推進數字農業建設。連續多年將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納入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在省級財政支農專項中,持續將數字農業建設列為支持方向。成立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推進農業數字化發展暨廳數字化建設領導小組,切實加大工作統籌推動力度。三是抓督查考核推進。不斷突出“數字強”導向,連續兩年將農業數字化納入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涵蓋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應用,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
聚焦創新合作,協作協同“亮點多”。一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圍繞大田種植、設施栽培、水產養殖等重點領域,加強與省農科院、南農大、江蘇大學等合作,采取共建創新團隊、產業聯盟、研究中心等形式,強化協作研究,取得顯著進展。二是搭建“聚才引智”平臺。發揮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南京國家農高區兩個國家級平臺載體優勢,匯聚了一批全國知名智慧農業專家團隊,初步打造國內領先智慧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各地也積極開展智慧農業園區、物聯網小鎮建設,無錫、南京、泰州等地聚集一批智慧農業研發機構和試驗示范平臺。三是匯聚社會力量。專門成立江蘇省智慧農業研究會,匯聚全省智慧農業創新研發、示范推廣等多方力量,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高端智庫。
聚焦示范推廣,載體建設“水平高”。一是建成一批高水平示范基地。創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4家,數量居全國前列。積極開展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建設,挖掘一批發展理念先進、技術水平領先、建設規模突出、應用成效顯著的數字農業典型,累計建成174個。二是實施一批數字農業重大項目。完成國家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點省建設,在南京、泰州、宿遷打造3個高水平的數字農業應用基地。組織市縣申報國家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先后實施常州楓華牧業畜禽養殖、南通龍洋水產數字漁業、鎮江新區數字大田、泗陽數字水產、射陽數字種植業、金壇數字漁業等6個項目。三是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建成省級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加強與各類農業生產主體開展對接,提供數據采集管理、數據決策分析和技術支持服務,累計接入農業物聯網應用主體3800多家、采集物聯網數據2.2億條。
聚焦數字管理,數據應用“進展快”。一是基本建成“蘇農云”平臺。包括大數據標準體系、大數據管理平臺、農業農村時空一張圖、大數據輔助決策平臺、大數據指揮中心等在內的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基本建成,形成8大類38個子類標準規范,數據項22億條。二是推進農業農村業務系統整合優化。加快推進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政務服務等“十大板塊”建設,一批特色業務模塊已投入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已覆蓋19.5萬家生產經營主體,累計打印追溯標簽1.16億張。三是探索開展大數據應用。加強全省數據資源匯聚融合,指導各地開展大數據主題應用試點示范,開展全省涉農數據與“蘇農云”對接,加快建立以“蘇農云”為紐帶的全省農業農村大數據工作和數據共享體系。
瓶頸堵點突出。受制于“芯片”“模型”等卡脖子問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智能裝備及動植物生長模型匱乏,部分設備穩定性、精度、可靠性有待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設施化程度不高,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健全,發展數字農業條件有待加強。農業生產領域缺乏面向全鏈條的數字化服務解決方案,專業化服務平臺和服務團隊匱乏,數字技術應用連貫性不強。數字農業建設一次性投入較大,后續運行維護成本較高,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效可持續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
面臨挑戰較大。與數字經濟排頭兵浙江相比,江蘇農牧漁業總產值遠高于浙江,糧食、蔬菜和肉類產量分別是浙江的6.1倍、2.9倍和3倍,但據《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江蘇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縣均財政投入不及浙江省三分之一。同時,全省縣域間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最大差距高達35個百分點。不同領域間數字化發展也存在明顯差異,設施栽培、畜禽養殖等領域應用較多、水平較高,大田種植相對較少,水產養殖總體水平不高。
錨定總體目標任務,細化實化扎實推進。圍繞相關建設任務落實,一方面加強組織保障,建立涵蓋省有關部門、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進一步健全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領導小組、專項小組,發揮工作專班作用等。另一方面強化任務分解落實,掛圖作戰,提出分年度詳細的“路線圖”和“任務表”,并將相關建設任務分解到相關處室(單位)和市縣。發揮鄉村振興考核“指揮棒”作用,督促市縣千方百計謀發展、一著不讓抓落實。
強化創新研發協作,打造推廣應用生態。圍繞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梳理一批重大需求清單,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廣泛集聚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創新企業、創新平臺、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規模化農業種養殖基地、智慧農業社會團體等各類資源,針對不同需求構建若干個“1+N”模式的農業數字化創新聯合體,從農業數字技術裝備創新研發、中試、熟化、推廣應用等全鏈條,明確各方職責,強化緊密協作,促進“研發端”“生產端”與“需求端”“應用端”精準銜接,輸出一批先進產品,推介一批優秀應用案例和服務“資源池”,構建創新研發推廣應用全鏈條生態圈。
優化財政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扶持創新。統籌各類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渠道,創新優化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注重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和撬動作用,對智慧農業園區、數字化農場(牧場、漁場)建設等可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予以支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對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建設等公益性較強的建設任務,宜采取財政直接投資方式進行推動。同時,積極發揮省級金融機構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聯盟作用,進一步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以“蘇農云”平臺匯聚的海量“數據”吸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支持農業數字化建設的產品和服務。
持續開展監測評價,構建良性發展機制。深入開展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能力監測評價,從發展環境、基礎支撐、生產信息化、經營信息化等方面客觀采集縣域基礎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類、清洗和對比分析,按年度編制全省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能力監測評價報告并向社會發布,客觀反映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情況,推動各地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加強監測評價結果運用,增強地方黨委、政府對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重視程度,激發社會各界參與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的熱情,吸引更多政策和社會資源向農業數字化建設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