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董茂娉崔俊東(.山東省濟寧衛生學校,濟寧 7000;.山西現代雙語學校南校初中部,晉中 030600)
1.基本信息
小藝(化名),女,寄宿制學校初三學生,三歲前和姥姥生活,后就讀于寄宿制學校。初一初二時任班級體育委員。來訪時意識清醒,但情緒低落,語氣低沉,語速較快。
2.家庭情況
自小藝記事起,父母就分居兩地,現已離異。其父患尿毒癥,有酗酒和家暴行為,后再婚。父母離婚時在老家有兩套房產暫無法分割,但其母經常逼小藝向父親索要房產,父親一方的長輩不堪其擾選擇與小藝劃清界限。
在本次輔導之前,來訪學生曾在初一、初二時接受過三次心理輔導。初一時,自述因性格原因與老師相處不好;初二時,因睡眠問題前來尋求幫助,自述感到絕望,失眠,沒有心事但異常焦慮,想哭,想自殺。一個月后,來訪學生繼續前來接受輔導,希望能在睡眠時不再驚恐,按1~10 對恐懼程度打分,結果為6~7 分,最嚴重時快到9 分。進行漸進式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的放松訓練后,恐懼程度降為4 分。
1.主要問題或困難
小藝自述,因父母離異及財產糾紛等家庭問題,情緒異常低落,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有自殘行為和自殺傾向,醫院診斷為重度抑郁、中度焦慮、失眠。現在晚上必須開手電筒睡覺,中間會醒四五次,沒手電筒根本睡不著,認為“安靜+密閉+黑暗=死亡”。醫生開了治療抑郁及失眠的藥,未引起其母足夠的重視,認為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影響智力,不贊成服藥治療,不同意住院治療,母女沖突嚴重,關系異常緊張。小藝稱,“特別討厭媽媽,全世界最恨媽媽。”已進行了九次心理輔導,輔導期間曾超劑量服用治療抑郁的藥物(醫囑每次服用半片或一片,來訪學生服用3 片后前往醫務室,其班主任聯系其母來校照看未果)。心理教師約其母面談,對方借口工作忙沒來,不過現已與學校簽訂了“家長知情協議”。
2.目前的心理狀況
因為母親的不理解與不支持,來訪學生自述感到絕望,擔心自己走不出抑郁,稱其母,“一聽我要吃藥,恨不得弄死我。”可來訪學生認為不吃抗抑郁藥真的不行,日常走路和上課都會毫無征兆和原因地流淚,心里把輕生的方法全構思和模擬了一遍,站在高樓的窗邊也特別難受。但是小藝選擇不與家人交流,認為“在家孤立無援,連基本生存都保證不了”。
來訪學生的母親逼迫其回老家向父親索要房產所有權,否則就斷絕關系。學費、生活費由父親一方親戚承擔。小藝認為母親持續的強迫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學習生活。分析得知來訪學生產生抑郁心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來訪學生的母親有抑郁傾向,兩人沖突最嚴重時,其母曾有類似“有本事我倆一起死”等言論,自述生活處境悲慘,天天以淚洗面,但不愿就醫。研究表明,有抑郁家族遺傳史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高危人群,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抑郁癥,其子女患上該病的概率為25%;若父母雙方都是抑郁癥患者,這一概率可達到50%~75%。
沖突是人在相處中固有的現象,但青少年時期沖突的表現尤為強烈,主要表現在與成年權威人物的關系中,并且常常與抑郁癥狀有關聯。攻擊是抑郁癥致病因素,這一過程包含特定愿望和渴望的受挫,因為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同時,相比軀體方面的創傷性經歷,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視對抑郁的作用更顯著,人際壓力越大,遭受父母的打罵越多,青少年的抑郁程度越重。
童年的不良經歷對抑郁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小藝小時候經常挨打,還目睹父親對母親施以暴力,內心容易形成的預測是: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最應該關心我的人反而對我漠不關心,自然產生不安全的依戀風格和消極的人格特質。這一非安全型依戀模式(小藝希望媽媽給自己繼續看病的需求沒能得到及時回應,潛意識里害怕自己的依戀對象偶爾回應或絕大部分時間不會回應,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和愛)和抑郁也有較強的相關。
另外,家庭緊密性和支持性差,父母敵意及沖突性家庭行為(包括婚姻沖突、離異)也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抑郁心境。
來訪學生與重要他人的關系較為緊張,缺乏穩定的家庭支持系統,存在忽視型母親和沖突性家庭行為的現象,家庭緊密性和支持性差。同時,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視導致來訪學生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因為看病請假耽誤了學習,學習壓力大,學業受挫,也會加重抑郁。根據以上分析,共進行了九次輔導。
第一次輔導
了解具體情況,用同理心傾聽、理解、引領。重申了心理輔導的保密及保密例外等原則,進行了心理危機干預。評估發現小藝有較嚴重的自殺、自殘傾向,告知小藝此時須打破保密性原則,告知班主任、分管領導并通知監護人,確保其人身安全,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來訪學生和心理教師,更是對來訪學生生命的尊重和保護。請小藝鄭重承諾,輔導期間不做極端沖動的行為,如有需要,及時向心理老師、班主任、同學求助。
第二次輔導
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對“危機”正確解讀(既是危險,也是機遇),正確面對青春期的發展性問題;了解調控情緒的方法,包括找親近的人傾訴、運動、唱歌、散步、畫畫、把煩惱寫在紙上撕掉、深呼吸等,以及疾病獲益(潛意識里渴望從父母親那里獲得關注和關愛)。
第三次輔導
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感受媽媽的感受。深入探討生命的可貴,學會重視自己身上的力量,不因別人愛不愛自己而改變,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改變上。利用腹式呼吸及冥想放松身心,改善睡眠。
第四次輔導
透過媽媽的行為表現,理解她在婚姻、育兒方面受挫較多,可能也在黑暗痛苦中苦苦掙扎。自己情緒崩潰一時沖動時,想到可充分利用的資源包括姥姥、心理老師、學校、科任老師、同學等。多記錄自己的快樂瞬間。
第五次輔導
引導來訪學生做到,不奢望別人理解,自己慢慢調整。讓她認識到,吃藥需要家里人的支持配合,接受不能改變的東西,理解對抗產生痛苦。關注當下,記錄開心瞬間。
第六次輔導
引導來訪學生正確認識自殘;進行接納承諾療法的前兩部分工作。
第七次輔導
主要使用接納承諾療法,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1.接納(當下的痛苦感受)
使用接納的方式,可以幫助小藝擺脫經驗性回避,放棄對內心想法的掙扎與改變,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們,而是以一種積極、非評判性的、好奇的心態來探索自己內心的感覺、想法并且擁抱自己當下的感覺。接納的目的不是減少負性感覺和想法的喚起,而是為痛苦的感受、沖動和情緒讓出空間,幫助自己在負性的感覺和想法中依然能夠靈活地采取符合自己價值的行為。
2.認知解離——認知去融合
抑郁的人經常會與自己對自己的消極評價產生融合,認為“我沒有任何價值”的想法就是事實,把想法和事實混為一談,因此需要幫助來訪學生進行認知解離。例如,小藝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干啥啥不行,我這個人也不怎么樣”,把想法和事實混為了一談,對此心理教師幫助小藝進行了認知解離,引導小藝把“我這個人不怎么樣”換成“我有個想法,我這個人不怎么樣”,這樣可以更清楚地區分想法和事實。
3.接觸當下
因為抑郁的人很容易陷入某種狹隘的情緒或想法中,脫離當下的生活,所以使用正念練習可以引導小藝專注、自發和靈活地接觸當下,關注當前感受和此時此刻,將思維和行為從過去的情境中解脫出來,減輕情緒困擾和壓力。
4.以己為景
抑郁的人總是喜歡給自己貼各種各樣的標簽,陷入對自己的概念化描述,導致對自己產生片面、狹隘的認知。為了符合這種認知,往往會下意識地采取符合這種認知的行為,最終會限制很多正常的行為。如果能換個角度,把自己當做事件發生的背景,以自我為背景的覺察可以幫助來訪學生觀察自己真實的經驗,促進認知解離和接納。
為使小藝從概念化自我的視角轉換到情境化自我的視角,心理教師用棋盤比喻:讓小藝想象一個無限延伸的棋盤上擺著對陣的白子和黑子,白子是積極體驗,黑子是消極體驗。如果小藝努力支持白子贏過黑子(黑子占優意味著小藝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脅),小藝的一部分體驗就成了自己的敵人。我提醒小藝,與其認為自己是白子,不如認識到自己只是棋盤,自己可以有痛苦的記憶和不好的想法,白子和黑子的戰斗還會繼續,但小藝可以讓戰斗繼續,而不必生活在戰區。通過這一比喻,小藝對自我的理解,從被各種標簽概念化的自我轉換成了作為背景的自我。小藝不再視負性體驗為威脅,進而也增強了與此時此地的聯結。
5.澄清價值
價值觀指用語言建構的,來訪者內心真正向往和選擇的生活方向。價值觀與人的行為不可分離,有意識地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有目的的行動中。基于價值觀的行動是有建設性的,而不是為了逃避痛苦的感受。要想過上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就要從行為上遵從自己所重視的價值觀。
6.行動承諾
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改變,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支持有效的基于價值觀的生活。設定短期與長期目標,一步步實踐更靈活的行為模式,在接納與改變之間實現平衡,創造有價值的生活。
第八次輔導
學習方面,注意分清成績目標與掌握目標,讓自己不把關注點放在學習成績的結果上,而是把關注點放在學習本身,看看通過學習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多少技能,享受學習的樂趣,關注學習的過程。學會自我辯論,比如當自己有一個想法,“這次考試成績不好,我就是個沒用的人。”小藝過去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是:“這次考不好,媽媽會責怪我,拿我和別人比較,對我施加壓力和言語傷害,我受不了就會自殺。”現在學會自我辯論:“這次考不好,那也不能說明我就是個沒用的人,我要繼續努力,實現我的人生價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奮斗的過程。”
第九次輔導
澄清了前面描述的一些比較模糊的細節,繼續記錄生活中的點滴開心瞬間,關注當下,做好該做的每件事情,帶著癥狀去學習生活。接納承諾療法增加了小藝的心理靈活性,一個人最應該過的是有意義的生活,不見得非常開心、樂觀、積極,但是非常有意義,這樣可以讓自己充分、有意識地接觸此時此刻,無論自己的想法是積極還是消極,哪怕對人性的認識很悲觀,人生依然可以過得很有意義。
通過輔導,小藝認識到有些痛苦是無法避免的,要學會平靜地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物,將努力的方向放在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事物上,并努力找到創造性的方法與我們不能改變的事物和諧相處。目前小藝已經平穩度過初三,順利考入高中繼續學習。
因為小藝的家庭背景不讓人樂觀,小藝對家庭關系無能為力,容易產生焦慮,過度的焦慮又導致自我指責、自我貶低、無力感,內心的沖突使得身體分泌的內啡肽等積極微量元素的物質減少,慢慢發展到抑郁狀態。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看,小藝的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這種不平衡的結構使得小藝在家庭內無法發展獨立的自我。心理教師的介入平衡了這個三角關系,平衡的結構可以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的小藝處在分化和獨立的開端,和媽媽的矛盾也是她發展成長的標志,說明她開始成長了。作為心理教師,沒有辦法進入她的家庭,但是可以指導孩子認識到,當前要處理的主要問題不是和媽媽的矛盾,而是她的學業問題、個人的發展問題。可以轉身把和媽媽的矛盾變成隱含在后面的背景,這樣更容易走出和媽媽的沖突,不放大她們的矛盾,而是放大她面對的真實的發展性的問題(情緒困擾、中考、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位置不一樣,心態就不一樣,慢慢地情緒開始穩定。心理教師像柱子一樣穩定了母女關系,小藝得到了支持和理解,抑郁也開始變化,有了心思和能力轉向她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的輔導目標是,心理教師暫時替代她父母的角色,盡可能地陪伴,使小藝能在心理教師這里補償性地得到在父母那里缺失的東西。幫助小藝進行認知調整,利用放松訓練和冥想處理睡眠問題,使用接納承諾療法處理情緒的困擾,解決了當前面臨的緊急問題,平穩度過初三。從這個角度看,該輔導是成功的。
小藝在原生家庭的矛盾沖突中習得的關系模式是有缺陷的,心理教師在媽媽不同意轉介又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采用談話的方式減輕小藝的壓力,穩定她的情緒,發展她的潛能,這項工作是成功的。面對家長的不支持和阻撓,要明確,孩子的發展只能是螺旋式上升的。輔導中,引導孩子正面處理媽媽的不順心和發脾氣,要清晰地理解和評估媽媽的情緒感受,媽媽是煩躁的、高度情緒化的,繼續對抗只會讓兩人都掉入情緒的深淵。要鼓勵小藝和媽媽情感上分化,學會客氣地回避,沉浸在自己的學業里,不再受媽媽情緒的影響,媽媽的情緒由她自己負責,而不是由小藝去承接媽媽的情緒。這樣,就把小藝從情緒的漩渦里拉出來,也不再那么恨爸爸媽媽,那是他們的生活。做好心理準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好一點,等待自己長大和羽翼豐滿,獨立出來。
心理教師能做的大都局限于咨詢室和學校之內,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想要真正解決小藝的抑郁問題,需要學校和社區共同聯合起來,做通父母和家庭的工作,徹底解決家庭沖突,重新賦予小藝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支持。真心希望心理教師的善意、關心和愛護如同刺破黑暗的光芒,幫助那些深陷痛苦和無助的孩子們早日脫離抑郁的黑暗,積極陽光地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