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秋 湯程
蘇州大學附屬常熟醫院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常熟 215500
骨科手術老年患者在手術后主要的并發癥是認知功能異常,會對患者手術后機體康復以及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其中譫妄較為常見且嚴重[1]。譫妄患者主要是意識、思維、定向力以及注意力等變化,同時在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方面發生障礙等,而手術期間麻醉深度是影響患者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關鍵因素[2]。故而,在手術期間對麻醉深度進行有效監測具有積極意義。腦電雙頻譜指數屬于一種腦電信號分析方式,其能夠對腦部皮質功能狀態和麻醉鎮靜深度進行分析,進而對手術期間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進行合理調節,盡可能節約麻醉藥物,有利于患者手術后麻醉及時恢復,并且降低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3]。為減少骨科手術老年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其機體盡快康復。本研究選取蘇州大學附屬常熟醫院收治的86 例骨科手術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老年骨科手術患者開展腦電雙頻指數監測麻醉的作用。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蘇州大學附屬常熟醫院收治的86 例骨科手術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摸紅藍球方式將其分為常規組(43 例)和試驗組(43 例),其中摸紅球為常規組,摸藍球為試驗組。常規組中,女15 例,男28 例;年齡65~80 歲,平均(71.56±4.29)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4]:Ⅰ級4 例,Ⅱ級26 例,Ⅲ級13 例。試驗組中,女16 例,男27 例;年齡65~79 歲,平均(71.63±4.32)歲;ASA 分級:Ⅰ級3例,Ⅱ級27 例,Ⅲ級1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5 歲;②患者及其家屬同意,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有鎮痛類藥物或抗抑郁藥物治療史者;②有麻醉禁忌證者[5];③機體肝腎功能發生嚴重異常情況者;④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IRB-2019-168)。
進入手術室后,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并開展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以及心電圖等指標監測。常規組患者依據麻醉醫師臨床工作經驗和患者自身情況對麻醉深度進行調節。試驗組患者依據腦電雙頻指數對麻醉深度實施調節,患者在麻醉誘導前均將思路高BCP-100 型腦電監測TCI 注射泵(北京思路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連接。兩組患者均使用微泵輸注方式使用丙泊酚注射液(500 mg/50 ml,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71275,生產批號:191103)以及枸櫞酸舒芬太尼(50 μg/ml,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生產批號:191201)實施麻醉誘導,其中丙泊酚注射液使用劑量是2.0 mg/kg,枸櫞酸舒芬太尼藥物使用劑量是0.3~0.4 mg/kg。在患者完全失去意識后經靜脈注射方式使用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10 mg/5 ml,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42,生產批號:191221),藥物使用劑量是0.15 mg/kg。同時進行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將每分鐘呼吸頻率設置在10~12 次,潮氣量設置在8~10 ml/kg,吸呼比1∶2,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在35~45 mmHg(1 mmHg=0.133 kPa)。靜脈輸注丙泊酚注射液用于麻醉維持,同時依據需要間斷經靜脈注射枸櫞酸舒芬太尼和苯磺順阿曲庫銨。試驗組患者在麻醉期間需將腦電雙頻指數值控制在45~60。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后拔管時間,蘇醒時間,麻醉前、手術30 min、手術完成時的鎮靜程度、心率水平,手術前24 h、手術后24、72 h 的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得分以及譫妄出現率。①比較麻醉前、手術30 min 以及手術完成時患者的鎮靜程度。選擇Ramsay 鎮靜評分[6]判斷,其中6 分代表嗜睡且無法喚醒,5 分表示處于入睡狀態且對呼喚反應較為遲鈍,4分代表處于入睡狀態且對呼喚反應迅速,3 分表示處于欲睡狀態且只對指令存在反應,2 分代表處于清醒狀態且能夠安靜合作,1 分表示處于清醒狀態但煩躁不安。②比較患者手術后譫妄出現情況。診斷依據[7]:意識障礙,伴隨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或轉移能力減弱;認知功能改變,出現記憶性減退、定向力障礙以及語言障礙。③比較手術前24 h 以及手術后24、72 h 時患者的MMSE[8]得分情況。MMSE 評分在0~30 分,最終得分越高則患者認知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后拔管時間以及蘇醒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拔管時間以及蘇醒時間的比較(min,)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拔管時間以及蘇醒時間的比較(min,)
兩組患者麻醉前的鎮靜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30 min、手術完成時的鎮靜得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30 min、手術完成時的鎮靜得分均高于麻醉前,手術完成時的鎮靜得分低于手術30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鎮靜程度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鎮靜程度的比較(分,)
注 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與本組手術30 min 比較,bP<0.05
兩組患者麻醉前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30 min、手術完成時的心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常規組患者手術30 min、手術完成時的心率均高于麻醉前,試驗組患者手術完成時的心率高于麻醉前及手術30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心率的比較(次/min,)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心率的比較(次/min,)
注 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與本組手術30 min 比較,bP<0.05
常規組患者中共有8 例(18.60%)在手術后出現譫妄,試驗組患者中共有2 例(4.65%)在手術后出現譫妄,試驗組患者的譫妄出現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5)。
兩組患者手術前24 h 的MMS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后24、72 h 的MMSE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后24、72 h 的MMSE評分均低于手術前24 h,手術后72 h 的MMSE 評分均高于手術后2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MSE 評分的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MSE 評分的比較(分,)
注 MMSE: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與本組手術前24h 比較,aP<0.05;與本組手術后24h 比較,bP<0.05
老年患者的機體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逐漸退化,在外科手術后極易發生認知功能異常情況。譫妄一般是因腦部活動障礙導致,一般會出現在手術后,并且呈急性發作,可在短期內進展,使得患者在意識以及注意力水平方面出現改變,進而增加住院時間以及機體康復時間,對患者造成永久性損傷,同時還會威脅其機體健康[9]。臨床上引起術后譫妄的原因較多,常見的包含遺傳、認知功能降低、高齡以及麻醉、手術等,其中遺傳、認知功能降低以及高齡屬于易感因素,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因此需要在手術期間對麻醉以及手術等誘發因素實施干預,盡可能降低術后譫妄出現率[10]。另外,老年患者機體耐受情況不佳,在手術麻醉方面有較高要求,因此需要合理應用麻醉藥物。
腦電雙頻指數為一種通過腦電判斷患者手術期間麻醉深度和鎮靜水平的技術,存在敏感度高、準確性良好以及操作簡便等優勢,在臨床麻醉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11]。在譚霞玲等[12]的研究中,在全身麻醉中使用腦電雙頻指數開展監測,結果患者的蘇醒時間有明顯縮短,因此其認為實施腦電雙頻指數監測能夠有效維持麻醉深度,保障蘇醒期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手術后拔管時間以及蘇醒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30 min 以及手術完成時的鎮靜得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結果可知,開展腦電雙頻指數監測麻醉深度可及時判斷麻醉藥物對患者鎮靜深度和機體損傷程度的大小,有助于醫師對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進行合理調整,從而提升麻醉安全性[13]。并且,開展腦電雙頻指數監測能夠合理控制麻醉藥物,有利于縮短拔管以及蘇醒時間,對保障患者手術后機體恢復具有積極意義[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手術30 min 以及手術完成時的心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后譫妄出現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后24、72 h 的MMSE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結果可知,患者在開展手術治療期間,會在手術期出現較強的焦慮、緊張以及恐懼感,甚至引起血流動力學嚴重波動,出現心腦血管事件,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5-16]。在手術期間使用腦電雙頻指數對麻醉情況進行有效監測,有利于合理控制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避免麻醉藥物對腦部功能造成嚴重損傷,有利于維持心率水平穩定[17]。同時麻醉藥物不會對機體認知功能產生嚴重損傷,故而患者的MMSE 評分明顯下降,術后譫妄出現率也有顯著降低[18-20]。
綜上所述,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使用腦電雙頻指數對麻醉情況進行監測有利于縮短術后拔管和蘇醒時間,發揮良好的鎮靜效果,維持心率穩定,改善認知功能情況,降低譫妄出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