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新媒體深刻影響著傳媒行業,受眾從被動接受者的地位轉變成主動生產者、主動傳播者、主動接受者,同時新媒體平臺的聚合形成新輿論場所,短視頻的崛起改變了受眾使用媒介的習慣和方式,受眾的審美被改變,主流媒體利用傳統新聞節目進行輿論引導的影響力不斷被削弱。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媒體與受眾的橋梁,在傳媒領域不可或缺,在轉型時也面臨著新媒體平臺話語表達的挑戰。《主播說聯播》節目中主持人使用接地氣的口語表達,配合副語言,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主流價值觀,讓新聞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呈現出傳統新聞節目向短視頻新聞短評節目轉型的適應性。基于此,文章通過分析新聞節目主持人如何調整話語內容、轉變話語風格、創新話語樣態,來研究其話語表達的創新與實踐,以明確新聞節目主持人話語表達創新對提升節目質量、推動播音學科發展、代表國家立場傳播中國聲音的意義所在,同時讓新聞節目主持人積極思考,如何通過話語表達的轉變實現主流內容和大眾審美的平衡,為未來自身話語表達的轉型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節目主持人;話語表達;話語樣態;《主播說聯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188-03
近年來,互聯網的興起和新媒體的發展為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和市場拓展奠定了基礎。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62億,占網民整體的91.5%。傳統的新聞節目中,端莊的新聞播報語態愈加不受觀眾的青睞,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不斷被社交媒體平臺擠占、壓縮。新媒體時代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也面臨挑戰。
(一)新媒體時代傳受關系轉變,人人都是傳播者
網絡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嚴格區分,影音視頻制作的多樣化和便捷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受眾從以往單一被動接受信息資訊的地位轉變為主動發現并自主制作新聞。由于新媒體的傳播特性,近幾年許多重大事件新媒體先于傳統媒體發聲的現象愈來愈多,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不斷被削弱。
(二)新媒體形成公共輿論場,唯流量論對主流媒體話語表達的沖擊
新媒體獲取資訊的便捷性、交互性、多元性吸引著受眾。不僅如此,受眾能夠借由新媒體多渠道選擇、整合資訊,自主性大大增強。新媒體逐漸形成公眾輿論場,引導著受眾對社會話題的議程設置。
過去,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具有深刻的影響。而如今新媒體平臺中,“唯流量論”改變了新聞傳播的形式和內容,呈現出節奏快、體量小的特點。短平快的新聞節奏和聳動的新聞標題,吸引著受眾的眼球,同時受眾過度自由的話語表達也不可避免地導致新聞娛樂化、假新聞的泛濫。面對復雜的傳播環境,受眾多樣的認知需求,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不得不創新、不得不轉型。新聞節目主持人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擔當,要承擔起正面引導社會輿論的使命。
(三)受眾視聽審美的轉變
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信息”。他認為,傳播媒介在延伸人類的感官,打亂傳統并重塑、改造社會。媒介技術創造現在的生活,受眾的習慣隨著媒介的變化而改變。短視頻的崛起催生了受眾閱讀碎片化、新聞娛樂化、信息接收方式的社交化,受眾更傾向于在移動端接收新聞資訊,更傾向于具有新鮮感的新聞內容和貼近生活的話語表達。
如今,點擊率和閱讀量是新媒體平臺的考核指標。傳統媒體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字正腔圓的播音方式、端莊的播報姿態不符合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視聽審美觀,故而無法吸引更多受眾。
2019年7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創新的形態、內容與主播的話語表達讓節目一經上線便得到受眾的一致認同。“粉聯播有眼光”“太空資產是國家的戰略資產”等相關話題紛紛登上熱搜榜前十,閱讀量超過5000萬。從數據看出,《主播說聯播》主持人話語表達的創新與實踐激發了受眾對主流媒體新聞短評類節目的關注,同時也為主流媒體的“出圈”助力。
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新聞節目的“門面”,代表節目的調性,影響節目的呈現。新聞節目主持人話語表達的轉變是傳統主流媒體節目“放下架子”最直觀的呈現。主持人以接地氣的口語表達、有理有據且溫暖人心的評論訴諸事實、傳遞主流價值,激發受眾的正義感和愛國熱情。創新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做接地氣的主流媒體,不失為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轉型的路徑選擇。
(一)調整話語內容,拓展選題領域
《新聞聯播》的內容主要包含時政要聞與重要的決策信息,《主播說聯播》作為《新聞聯播》的衍生節目,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除了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信息,還注重關乎人民生活的事件,小至豬肉價格上漲,大至夏糧成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持人話語內容貼近受眾的生活,不僅能讓受眾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資訊,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還能增強受眾對節目的情感共鳴與黏性。
關注熱點事件,報道典型正面人物,搶占輿論先機。自2019年9月起,國內外發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這些重大事件需要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發聲,引領輿論導向。《主播說聯播》中主持人貼近受眾的話語表達起到了穩民心、聚民力的效用,更能夠向受眾傳遞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引導輿論場話語走入正軌。
(二)轉變話語風格,增強受眾意識
運用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新聞評述,由“說”代“播”,語言更具親和力。由新聞聯播主播的播報語態轉為“說加評論”的形式,由固定句式“主播說聯播,今天我來說”作為節目開頭,加深受眾印象。
將“主播”變為“我”的人稱的轉換,看似簡單實則拉近受眾距離,仿佛主播像朋友一般對受眾娓娓道來。同時,主播在新聞評論中運用了大量的網絡語言,表達口語化,風格詼諧幽默,貼近普通民眾的語言表達習慣,使得受眾更易進入新聞語境中。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語言具有畫面感、感染力。《主播說聯播》改變固定的單一語態,呈現多樣化的表達。主播通過多種修辭手法,突破單一語態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感,無形中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例如,在豬肉價格上漲時,主播引入《西游記》中的二師兄豬八戒,在新聞評論中稱“二師兄有點飄”。針對立陶宛不顧中方抗議和交涉,執意成立所謂“臺灣駐立陶宛辦事處”一事,主播義正詞嚴地稱“蚍蜉撼樹、蠢而不自知”,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能讓受眾快速接收到關鍵信息,同時還能感受到趣味性。《主播說聯播》僅在一兩句話中使用修辭手法,在保有新聞內容嚴謹性的同時,為話語表達的轉變畫龍點睛。
(三)創新話語樣態,增強表達吸引力
張頌老師對話語樣態進行了闡述,“話語樣式的四大類型,結合話語體式的四種形態,就衍生為16個基本的話語樣態。這16個基本話語樣態,又能夠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無數具體樣態”[1]。
在不同的節目內容、語境、風格、傳播對象等因素的影響下,所衍生的話語樣態將更為豐富。隨著新媒體環境的變化,不同類型的節目井噴,受眾對節目的要求提高,新聞節目主持人話語樣態的豐富迫在眉睫。
《主播說聯播》中主持人在短短的2分鐘內綜合呈現了多種話語樣式。一般情況下,主持人主要采用講解式和談話式的話語樣式。從當下熱點新聞著手,進行細致的分析,將新聞最本質的內容傳達給受眾。隨后主播采用談話式的話語樣式,利用親切且令人動容的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仿佛在和受眾親密交流,讓新聞評論更加情真意切、絲絲入扣。
形式上,主播的副語言也變得放松與自然。不像在《新聞聯播》中一般正襟危坐,而是增加了更多手勢、表情等副語言。在沉穩的新聞主播風格上添加具有個人特色的元素,讓觀眾倍感親切的同時更能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話語樣態的豐富性不僅不妨礙節目內容的準確表達,反而能在節目形式呈現上為內容的準確表達增光添彩,不至于造成新聞節目表達的刻板單一。
(一)提升新聞節目質量,引導正確輿論導向
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日益成為中國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平臺上信息泛濫,假新聞層出不窮,大部分受眾缺乏媒介素養,對于信息的真實性無法準確判斷。保羅·拉扎斯菲爾德認為,“意見領袖”能夠影響他人態度,(他們)在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播信息,再經過自己加工的信息傳播給他人[2]。
《主播說聯播》作為一檔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充當意見領袖,率先整合新聞資訊,以鮮明的觀點、通俗易懂的話語傳遞信息。在積極解讀新聞內容的基礎上,不僅讓新聞內容立意深遠,還讓受眾愿意聽、聽得懂,這才能讓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創新具有主流媒體新聞節目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輿論的重要意義。
(二)豐富播音主持創作,推動學科縱深發展
主流媒體為適應新媒體環境積極轉型,新聞節目主持人也隨著節目形式的變動調整語言表達,兩者對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都有著深遠影響。在學術研究上,《主播說聯播》不僅豐富了播音學科對新聞播音的研究模板,更豐富了學科研究內容、新媒體環境下播音學科的理論,推動學科理論的創新。在行業實踐上,《主播說聯播》成為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短評節目的行業標桿,對于在校播音生的新聞播報、新聞話語表達起著示范作用。
(三)表達國家立場態度,傳播中國故事、中國聲音
近年來,我國更注重國際話語權的建設,通過何種方式加強國際傳播,是中國媒體人探索的重要課題。《主播說聯播》以一種積極輕松“說新聞”的方式,借主持人的話語表明國家立場,借短視頻模式在國際平臺上傳播,讓世界知曉中國態度、聽到中國聲音。有海霞溫柔而堅定地表達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外交關系的準則”,也有鄭麗詼諧幽默卻不失風度地說出“‘漂亮國在阿富汗這事兒干得真‘不漂亮”。不同主播的話語表達飽含個人風格的同時,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的態度和立場。透過《主播說聯播》的窗口,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守初心使命
播音主持工作具有多質性,既包含自然屬性,又包括社會屬性;既具有新聞性,又具有語言傳播和藝術的屬性。其中,新聞性占據主導地位[3]。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展現了節目的核心思想和主題內容。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節目主持人如何才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宏大的路線方針政策?
首先,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入了解黨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及時調整話語表達,以受眾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分析、宣傳政策。其次,新聞節目主持人應時刻牢記為黨發聲的初心、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主持人不斷創新話語表達是為了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聞內容,其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二)堅持以人為本,發揮人文關懷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主流媒體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始終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遞出人民心聲,表達出人民期盼,是每一位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職責和使命。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大批AI主持人現身,其中不乏主流媒體的AI主持人。新聞節目需要回歸到“人本位”才能脫穎而出。播報式新聞節目主持人賦予話語表達更多“態度”,用親和積極的語言準確傳達新聞內容;評論式新聞節目主持人賦予話語表達更多“溫度”,用鮮活生動的評述表達感染人。情感是人類的通用語言,是AI主持人冷冰冰的播報無法代替的。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是吸引受眾的關鍵,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節目主持人立足的基礎。
(三)錘煉專業技能,提升表達能力
習慣于新媒體節目主持人話語表達的多樣性后,許多觀眾認為播音腔播報是生硬造作的播報方式,落后于時代環境,應該被淘汰。實則不然,播音腔是播音主持工作發展的產物,是廣播電視獨有的不可替代的特色,是一種貼合不同文體播報的語體。
播報式的話語樣式是新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多語態的表達基于新聞節目形態的轉變。主持人應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適應不同類型的節目,轉變話語表達,讓表達更加貼近節目、貼近受眾。錘煉專業技能,讓自身水平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變化,助力新聞節目的轉型。
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平衡主流媒體話語表達與大眾傳播審美是新聞節目主持人努力的方向,更是需要具備的能力。在堅守主流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新聞節目主持人靈活多變的話語表達,提升節目質量,豐富節目內涵,讓更多的受眾能理解和接受新聞資訊。對內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彰顯中國立場和態度,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148.
[2]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伯納德·貝雷爾森,黑茲爾·高德特.人民的選擇:選民如何在總統選戰中做決定[M].唐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3-44.
[3] 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8.
作者簡介 廖文鋆,本科,研究方向: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