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哲
(鐵嶺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鐵嶺 112000)
生態文明是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林業生態系統對于人民賴以生存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顯著,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十九大報告繼續將林業生態和鄉村振興作為事關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進行論述,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林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像對待生命一樣對生態環境的態度。林下經濟產業正是貫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踐行了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靠天然林商業砍伐發展的方式,通過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業,實現既保護森林資源,又發展林區經濟的目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林區經常面臨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這迫切要求林業經濟謀求創新驅動發展方式,解決資源環境的矛盾,深入推動林區改革,為我國林業發展尋求綠色的支撐點。
彌補了林木生產周期長造成的經濟損失,借助林地的空間和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中藥、花卉、食用菌、森林旅游等林下經濟產業,通過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創造經濟效益。目前林下種植是最主要的經濟創收手段,通過林糧、林油、林藥、林菌、林草、林菜等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林下養殖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典型的模式包括雞、鴨、鵝、鳥等禽類,豬、牛、羊、兔等家畜類,蜂類、蛙類以及特種動物養殖類等。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戶的種植和養殖成本大幅降低,林地資源的優勢充分得到利用,農產品品質也得到提高。比如,天然林下的生態土雞比傳統散養模式成本更低,而且土雞的品質更佳,市場銷售價格更高,為林農創造了更高的經濟收益。森林旅游等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農產品創收的局面,有利于打造當地的支柱產業。和傳統農產品銷售相比,旅游經濟更能夠大幅吸收閑置勞動力,加快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和傳統林業模式相比,林下經濟產業的產值大幅增加,以森林旅游為例,從2009年至今,本地森林旅游的人均消費增長率將近10%,而且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多元化促進林區人民增收。
林下經濟構建了林業生態系統,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讓森林的生態屏障功能實現最大化。依托生態文化產業促進林區轉型,改變伐木為主的林業經濟模式,由生態破壞向生態保護轉向,利用林下產業創造的效益來加強對林業的保護。林下經濟實現了對土地的集約利用,降低了碳排放,由于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循環作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大大減少,森林生物系統的多樣性大大提升。林下作物還能夠保持水土,凈化土壤,更好地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通過優勢互補和符合經營,讓農、林、業實現資源共享、循環相生,比如林下養殖和種植結合林下作物可以為動物提供優質飼料,為土壤提供有機肥料,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有力地緩解了林地矛盾,將林下閑置土地充分利用起來,既保證了林業安全,又提高了林地產出率。在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大大減少,林下養殖禽畜的生活環境得到改變,鄉村人居環境明顯向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型,通過構建立體林業體系吸納林區剩余勞動力二次就業,實現林業的全面發展。發展休閑旅游,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形成牧、菜、油、藥、草、糧、菌、禽、畜、蜂、鳥復合等新型產業形態,打造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旅游業等模式。和傳統單一林業模式相比,林下經濟產業模式立體、生態、高效,更有利于突出地域特色。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大大延伸產業鏈,推動林業向生態、文化、數字和康養等高附加值產業發展。促進林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將分散的農戶集結在一起,不但共同抵御風險,而且也推動產業基地的建設,形成產業林下經濟服務平臺,推動新型合作社的創新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能夠推動傳統林業逐漸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助于建立產業集群,整合優勢資源,實現林業產業高層次的發展。
很多地方在發展林下產業的過程中,仍然采用粗放型經營思維,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靠山吃山卻不養山,反而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生態破壞。尤其是一線經營者以經濟利益為大前提,而林區農戶又將生存壓力轉嫁到生態環境上。比如,在林下養殖項目中,一味追求養殖規模,而忽視森林的生態承載力,導致糞便堆積,造成重金屬積累甚至生態退化。以林下養雞為例,調查中發現,在某果林區的養雞項目中,由于投放的雞過多,導致對林木幼苗和地表植被造成嚴重,園區內過去雜草叢生,但是現在連灌木都不長了,不僅土壤板結,土地光禿禿一片,而且果樹正常瓜果都非常困難。而且由于雞的投放密度過大,在一小片空地上可見密密麻麻的雞群在啄食,導致雞糞堆積,周圍惡臭難聞,蚊蟲肆虐。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沒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違規違法占用林地,開發高大上的旅游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過度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還會對原有林業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造成破壞,比如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物種入侵,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等。
首先,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精神的引領下,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方案。各地要立足自己的區域特色,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產品多元并進、產業深化繁榮,打造優勢項目。做好經濟基本面分析,準備把握經濟結構,規劃好不同時間段的產品種類。建立標準化生產和作業的各項規則,規范種植和養殖流程,強化質量標準。其次,實施林業產品名牌戰略。探索農村“三變”改革,堅持走特色路,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以價值鏈布局產業鏈,真正實現共同富裕。比如,在遼北地區要大力推進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工程,通過造林綠化實現固碳作用,逐步恢復工業化城市帶來的污染。同時,提升中藥材規模和質量,比如進行野山參、遼五味、靈芝等中草藥的林下種植,開發藥膳等深加工產品,建設參茸基地等示范點,逐漸建立規模化產業鏈。第三,打造林下產業規模經濟,引導扶植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向深加工轉型,通過工業園區建設等方式打造產業集群。加強對林下生態農業的金融支持,引入社會多元資本參與到項目當中,同時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激勵和引導,擴大林下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強化水電網和物流建設支持,擴大生態產品海外出口的市場。規范林地承包經營,切實保障經營主體的權益,放活商品的經營,鼓勵廣大農戶積極探索公益林的經營。規范土地流轉制度,引導農戶以林權入股合作社,鼓勵多元資本入股合作社,優化其管理,壯大其規模。
同時,我國自身資本市場的聯通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支持香港、澳門立足自身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中國內地同港澳地區互利合作,與滬深市場一起共同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融資中心,有效解決“一帶一路”中尤其突出的融資挑戰。2018年5月1日證監會將滬深港通額度從每年130億調整到520億,從6月1日開始MSCI也把兩百余只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這些都標志中國改革開放和金融市場國際化掀開了新的篇章。
和南方地區相比,本地林下經濟產業競爭力仍然較為薄弱,以林下養殖業相比,本地森林養豬占比遠低于溫氏集團等上市企業,規模化養殖尚未形成。調查顯示,目前林下經營以家庭為單位為主,多數停留在小規模、初級階段,林產品深度加工能力較弱。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較高,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較少,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在循環經濟和森林康養等高端產業鏈上發展較慢。同時,林下經濟產業項目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各地發展模式雷同,經營產品缺乏創新。比如經營品種比較單一,一個地方養雞,其他地方都養雞,一個地方種蘑菇,其他地方也跟風種蘑菇,沒有體現出區域特色。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需求,比如水電網等供應還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制約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總體來說,林下經濟產業的頂層規劃還有待完善,金融支持和扶植政策還相對不足,而林區老齡化現象還較為嚴重,這導致林業產業發展缺乏活力競爭力。同時,本地區也缺乏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林業品牌。
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充分發揮綠化林的水土保持與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功能,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造林過程中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氣候、抗逆性強、節水抗旱的品種,科學規劃種植密度,逐步實現綠進沙退。如果樹種選擇不科學,種植密度過大,及時種植林木耐寒,其根系也會深入到沙化土地深處,將水吸干,加劇干旱程度,這些水分最終又通過蒸騰效應流失。國土綠化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程,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就要與林下經濟產業結合,讓林農從森林中獲益,這樣他們才能夠積極主動和自覺地參與到森林綠化當中。在國土綠化和林業保護工作中,要通過林下經濟產業創造比傳統伐木產業更高的價值。比如,通過林下種植野山參、野生動物養殖,發展森林康養等文旅項目等創收。同時,還應該完善生態林補償機制和林業保險機制,應對可能發生的各類風險,讓林農沒有后顧之憂。在開發過程中,要時刻建立保護意識,鼓勵廣大林農都參與到林地保護當中,并且合理規劃種植密度、養殖密度和森林旅游的開發程度。比如林下套種的密度,畜禽蜂蛙養殖的規模和密度必須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執行,一旦發現違規,嚴厲予以懲處。林下禽畜養殖還要做好防護,在林下生態雞的養殖項目中,不但要控制養殖密度,而且還要結合錯時輪牧、輪圈放養等方式。要注意對樹干基部做好防護,避免牲畜啃食。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構建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共生的循環經濟鏈。林下野生草本可以作為禽畜的天然飼料,比如苜蓿的效益可以達到7000元/hm2。
政策上鼓勵林下經濟創新,不斷建立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機制,加快各項科技成果轉化。比如當某個林農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創新成果,就要及時予以獎勵,還可以以林業專利權的方式予以保護,讓先進技術和模式快速推廣開來。探索新型合作社等創新經營模式,比如結合公益性眾籌等方式引入專業管理者和資金,不斷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嚴厲打擊空殼合作社和各類經營主體套取國家補貼的行為,真正把資金落到實處,確保合作社健康發展。商品經營模式也要改變傳統思維,發展互聯網+林業種植和養殖,讓廣大用戶認領經濟林片區,比如在遼寧地區可以發展“智慧生態溜達雞”的項目,既為養殖戶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又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就能夠看過生態養殖的全過程,在生產過程中保證產品品質,提高透明度。大力研發和推廣各項新技術,讓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林區一線,不斷改進林業生產技術。比如在林下經濟區建設光伏和風力發電系統,保證日常生產供電需求。在林茶產業中,可以就近建設光伏房萎凋生產線,實現工業化生產。林區還可以建立污水凈化和水資源循環系統,減少水資源消耗,提升節水抗旱能力。在林區安裝防火智能控制系統,對林區火險進行無人值守監控,一旦發現火情立刻發出警報并且進行定位,有條件的區域還可以安裝自動滅火裝置,滅火過程中可以通過無人機遠程觀察形勢,并且在消防不能達到現場時實現遠程操控。
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以來我黨的基本國策,林下經濟產業是農業與林業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能夠實現森林、生態、資源、經濟的復合發展。在未來的林業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原則,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