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亮
(湖南省衡陽縣曲蘭鎮綜合執法大隊,湖南 衡陽 421238)
良好的水稻種植技術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損壞,達到種植、收獲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動態平衡,也是水稻種植方式得以延續的最主要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種植技術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也正是遵循了生態環境的規約作用,以不同生態系統的差異性,施行不同的種植技術,是減少環境危害的主要基礎。因此,探究不同生態環境背景下的水稻種植技術十分必要,對提升水稻產量,保留優良的種植技術十分有利。
水稻屬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全球范圍內除了南極洲以外都有水稻的種植,我國的水稻種植范圍分布較廣,各個省份都有種植,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區也有種植。我國水稻的種植歷史悠久,是從野生的水稻馴化而來。根據記載,九州時期,除了雍州和冀州以外,其余七個大洲都有水稻的種植,也逐漸成為各個部落民眾的主要餐飲來源。現在的種植水稻是從野生水稻馴化而來,但是野生水稻是以無性繁殖為主,沒有結果實,但是,原始人類發現,當水稻受到較強的外界刺激之后,會改變原先的物種屬性,由無性繁殖改為有性繁殖,結出能夠繁殖下一代的種子,從而保證當前物種的延續。外界的刺激來源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就是經過火燒、水淹、干旱、動物對水稻枝干的過度采食,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影響下,水稻可以正常結出人類所需要的果實。因此,人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進行水稻的種植和栽培。
當前的水稻種植原理也是采用了水稻受到一定刺激從而結出果實的原理,因此,為了避免水稻出現野生水稻無性繁殖的特性,往往會對水稻施加一定的外界刺激,從而保證水稻的產量。例如,在水稻的育種過程中,通過將水稻移植到較為干旱的場地中,遠離較為合理的生長條件,會對水稻產生一定的外界刺激;在貴州的糯稻移栽種植中,會對水稻本體進行一定的刮苗,從而強化刺激,保證水稻的產量。因此,可以看出,現代的種植中同樣是利用了水稻的生長特性進行合理調控,從自然生態環境特點和水稻的內在基因特點出發,保證水稻種植技術的穩健和高度適應性。
海耕技術是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用的一種種植技術,主要原理是利用海水的漲潮作用與淡水入海所帶來的沖擊作用所形成的海邊耕地,利用這一塊田地,進行稻田耕種。在“海耕”種植技術中,利用海水中的漲潮和落潮,可以對水稻進行水淹的天然外界刺激,利用當地生態環境特點,保證了水稻種植的結實率,同時,淡水入海時也會攜帶一定的肥料,沉積在水稻種植區域,進而保證了水稻可以獲得充足的養分,是適應生態環境條件所形成的一種水稻種植方式。
根據古籍記載,在古代人們種植水稻時,為了解決肥料和雜草問題,往往會采用火燒和水淹的方式進行。在人煙較為稀少的地區,施行火燒,對當地的雜草燒死,然后施行水淹,去除稻田中的雜草,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去除一定量的旱生雜草,無法去除水生雜草;那么有人研究出利用刀割的形式,然后再放水將雜草淹死。這種種植方式和背景一般不是在永久性的濕地中進行,而是利用從山區流向低洼地帶的河水開展種植活動。冬季時,土層較為干燥,容易施行火燒策略,在河流增長后,再利用“水耨”的方式進行種植。在湖南省發現的水稻耕作遺址中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生態環境下的水稻種植技術。火燒的原料采用干燥的牛糞,在遇火后很容易就可以燃燒充分,然后在雨水的沖刷下,將其中的旱生雜草種子進行篩選、過濾,減少雜草的生長競爭,水稻則在火、水的極端生態條件刺激下結出果實,達到水稻的一個高產出。
架田——也被稱為浮田種植,是我國古代曾經采用過的水稻種植技術,在國外也有類似的種植方式,被稱為水上田園。主要種植方法就是農民制作大量的木排,漂浮在水面之上,在木排上邊鋪滿泥巴,進而種植水稻。這種種植方式也不僅限于水稻,也可以種植藥物、花卉、蔬菜等多種作物。這種種植方式主要是符合湖水或者河水面較深的地域進行,這種種植方式所根據的生態環境與海種有所不同,海種主要是利用漲潮和落潮之間的一個差值,這個差值較為穩定,可以從中找尋一定的規律,從而確保水稻種植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湖泊、河流等地不適合這種種植方式的開展,因為湖泊與河流的水位差距變化較大,不容易控制其中的水稻種植區域,可能導致水稻的淹死和旱死情況的發生。而架田的水稻種植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水排可以隨著水位的變化而變化,避免了出現枯水、漲潮情況所產生的問題,在特定生態背景下保證了水稻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在天氣可能出現干旱情況的地區,對于極端的自然生態環境,浮排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上下浮動或者隨著水流漂浮到其他含有水源的地方,這樣即使在較為嚴重的干旱地區,同樣可以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實現水稻的正常收獲。
在水稻的歷史種植過程中,架田種植技術在生態環境變化中遇到一段時期的棄用。雖然,架田技術可以很好地在平靜、寬闊的水域中生長,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部分原因,居住者一般與水稻的架田種植區域距離較遠,不利于水稻的生產管理,同時,加大了政府對于水稻面積的測量成本與難度;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元朝末年,大量的逃難者躲進架田中,是一段非自然生態環境引起的水稻種植規約的改變。
圩田,也被稱為圍田種植技術,是南方特有自然生態環境所形成的一種水稻種植技術。主要方法就是利用當地的一些淺水地區或者是沼澤地區,先圍出一塊可以種植水稻的區域,然后將水擋到田地外邊,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自如地向田地中增加水源。這種種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南方多雨天氣所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利用田地中保留的水源為基礎,聯通外界的主要水域,保證水稻種植區的正常運轉。另外,在手動放水灌溉中,一方面是保證水稻受到一定的外來刺激,同時也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水資源,這種方式還可以保證水稻的灌溉次數,有著多種優勢。
有關圩田的起源,學界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和楚國,共兩處史料明確提及此事。一是“春秋”時,吳筑固城為瀨渚邑。因而在枯水季節,又能將江、湖之水引入圩田。如此操作,能使稻田水位處于可控范圍,水既不至于長期淹沒稻田,也不至于缺水成旱。圍湖成田的關鍵技術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如何防范土地的崩塌。圩田的土堤和江河的防洪堤的性質有所不同。圩田的土地常年浸泡在水中,修筑得再緊,夯得再實,也會因為長期浸泡,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動。時間一久,肯定會自然崩塌,因而光憑簡單的筑堤手段還不行。關鍵是要種植喜水性的植物,特別是在堤的兩側交錯種植柳樹、桑樹、蘆葦、茭草等,其技術原理是,利用植物根系的生長,抵消土地的下坐,同時又能固土,進而確保圩堤穩固。
其二是防范排水口溯源切割。修筑圩田必然的配修排水口,以便將圍內多余的水排出。但一旦修筑排水口,在排水時就必然出現流水的溯源切割現象,排水口以下的排水道會切割得越來越深,引發堤防的自然崩塌。其應對的技術措施是將排水口修成多級的梯坎狀,讓排水時的流水分級而下,從而在座收排水功效的同時,將排水口受損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出現溯源切割空洞時也很容易發現,從而得以及時修復。
育苗技術用旱育秧技術進行育苗。這種技術在應用時秧齡比較短,秧苗比較壯,種植效率比較高。要將苗床設置在背風向陽的環境中,使用微酸性土壤,可以加入適量的速效養分,例如過磷酸鈣。對苗床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有效的控制,還要對種子的發芽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出苗之后要做好通風的管理,并且進行煉苗,如果天氣干旱要多澆水。移栽技術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要想提高種植的效率,可以選用機械插秧的種植方法。為了做好秧苗的移栽,插秧的深度可以在2cm左右,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倒苗的情況,而且植株的發根數量會增多,還能增強分蘗的能力。在進行綠色種植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當地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的特點,選擇合理的移栽密度。
水分的管理在對水稻進行移栽之后,為了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發育,必須保證稻田內部的水分充足。如果秧苗已經進入了分蘗期,可以采用淺水和勤灌等澆水方法。水位的高度要控制在3cm左右。同時還要根據水稻的分蘗數量進行排水和曬田,從而減少無效的分蘗。
在返青期進行秧苗的首次追肥,保證分蘗的數量。可以選擇尿素進行追肥。在追肥之后的3d時間內不能進行排水和灌溉,要保證田間的水深符合追肥的要求。在水稻進入穗期之后,進行第2次追肥,拔節期進行第3次追肥。
做好病蟲害防治,盡可能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避免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可以對氮磷鉀肥的比例進行適當的調整,實現科學施肥,并且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還可以充分利用黑卵蜂、赤焰蜂等害蟲的天敵對害蟲進行消滅。如果必須采用藥劑進行防治,就要對藥劑的濃度和使用量進行嚴格的控制。
我國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種植方式也在不斷地演變創新,但是無論怎么變化,都是受到環境的規約作用。例如,梯田、圍田、架田、海耕種植技術等都是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種植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是充分利用和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以環境的制約開展種植活動,是提升水稻產量、保證良好種植方式的前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