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瑞,張 偉
(1.曲阜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2.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特且價值導向鮮明的教育形態,其所蘊含的豐富育人價值因子為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新的嫁接點。高校第二課堂要敏銳地從創新創業教育的耦合性特征出發,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獨特育人優勢,從創新創業教育中汲取育人智慧,科學設計和重構高校育人的實踐路向,切實踐行“三全育人”的新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育人色彩,對其概念予以本體論層面的辨析有助于澄澈雙創實踐中的諸多誤區,為雙創教育育人初心的達成提供“合法性”,更為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高等第二課堂育人的應然路向提供科學化啟思。就其概念而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在學界有較多的討論,而且該概念也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流變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動態性和多元性。大體而言,目前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解。
在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認知上,有些學者將“創新”與“創業”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組合,即堅稱“創新創業教育是基于‘廣義的創新’和‘廣義的創業’兩個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概念”。在復合概念說看來,創新創業教育聯合了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雙重概念特征,將二者之間的天然聯系加以整合,形成了全新的綜合性概念[1],具有典型的復合型概念特征。東北師范大學的王占仁認為,創新是思維層面的創造,創業是行動層面的創造,創新支撐創業,創業體現創新。教育模式說,即聲稱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根本價值追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內涵是個體價值、社會價值與知識價值的辯證統一[2]。顯而易見,該概念的內在屬性乃是從創新人才培養出發的教育模式變革,其最終致力于育人成效的彰顯,而非單純地創業型理路,抑或是簡單的創新型理路,而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聚合到了人才培養層。
持有該觀點的學者認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知識論的變革,即對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學習的最終落點在何處等問題的界定。具體而言,這一典型的觀點更加強調的是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對知識習得的超越,旨在鼓勵大學生從知識學習的單一樣態中脫離開來,達到一種重在能力、素質和品格的形成。如陳慧軍[3]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為基本旨歸的教育活動”。《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在高等學校中開展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需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人才需求變化的需要。因此,“知識超越說”視域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致力于學生個體的價值增長,社會層面的價值實現,而這種價值意義的臻達往往需要新時代大學生能力塑造、素質奠基及卓越品質的三重合力。
因而,基于對以上典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概念內涵的本體辨析可以清晰地發現,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言說仍存在一些多元異質性,學界也根據對這一概念的多元探究試圖達到對其本質屬性的把握,從而力圖達到對“概念精準化”的揭示。但是,即使存在對概念的多元認知,仍能夠從中梳理出相對一致的概念特征,無論何種概念認知其都致力于對于“人”這一教育主體的探討,二者均致力于尋求異于以往人才培養理念模式和行動方略的全新探索,以及致力于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人的素質構成的深層省思和實踐探求,等等。以上認知對于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下我國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堅守育人初心,回歸教育原點提供了新的現實可能和實踐路向。
價值觀是價值意識中抽象層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及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從深層本質和深層規律層面來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和實踐中的意義問題的價值意識[4]。雙創教育的首要之責乃是育人,價值觀的培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路向。對第二課堂育人而言,要以價值觀的塑造為旨歸,實現在雙創時代背景下的育人能力適切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歸根結底,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的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究其根本仍需回歸到“教育”中,統籌考慮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注入到第二課堂之中,實現第二課堂對“立德樹人”根本價值導向的遵循。
高校的第二課堂要主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然而,窺視當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有時還尚未完全走出固有錯誤認知的窠臼,如有的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創業就業,鼓勵學生開公司、辦企業,甚至是降格為做小買賣,有的在教育實踐中走向了“創富”教育,直接或間接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比拼最終財富的多寡和物質回報的高低。這些錯誤思想也需要在第二課堂育人中借助價值觀層面加以澄清,主動創設教育機會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引領學生走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性化認知和科學化踐行的軌道。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多元價值背景下社會各方達成價值共識的現實嘗試,都完全可以成為價值澄清的有效精神法寶。這些乃是黨在價值認知領域的重大理論創造,滲透著我國獨有的文化傳統、現實國情和國民情感,貫穿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規約,理應成為在創新創業教育框架下高校實現第二課堂有效育人的價值基點。
創新創業教育緊密面向社會發展需求和現實問題,是一種與時代精神相吻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理念。需要通過各種實踐,讓大學生在其中進行深刻體悟、持續反思,形成創新能力和創業素養,否則脫離了實踐體驗的創新創業教育就失去了其生命力和本真意義。
有學者研究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的理想素質要求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思維、開闊的視域、實事求是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敢于冒險勇于擔當的精神等,而這些核心素質無一不需要通過大學生的親身實踐來獲得。有學者甚至指出,創新創業教育關心學生的實踐體驗,它強調個體體驗對于意識形成和能力培養的突出作用,通過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生活實踐和企業實踐等,讓大學生在充分的實踐中形成體驗和獲得感悟,在實踐中實現成長和磨煉。這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從抽象走向具體,從書齋走向田野,從理論世界走向生活世界,進而提高育人實效性和針對性。因此,對第二課堂育人工作,就要克服以往工作模式中過度的說教化、純理論化的育人機械主義思維,走向實踐型的育人機制,讓工作更具“鮮活化”和“個體體驗化”。
創新創業教育中團學工作人員并未存在缺位,但是這一角色并未從深層次滲透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之中。從現實來看,第二課堂跟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工作缺乏有機融合,仍停留在對常規工作的形式化改裝上,甚至淪為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淺層次套用。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的諸多素質特征并未在高校第二課堂的育人體系中鮮明地提煉出來,極富針對性地提升培育弱化了第二課堂的最終育人實效。如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擔當意識,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往往沒能很好地予以提煉。
創新創業教育中團學工作人員參與不足就會導致有多種潛在流弊:一是創新創業教育在具體實施中自我科學定位不足,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過程的把握無法深入。二是在內容的把握和篩選上,缺乏主導的價值標桿,呈現出模糊化、相對主義的傾向,很多內容似乎都可以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來。三是工作方法過于單一,團學工作人員往往仍舊停留在過去的說教、灌輸,顯得極為蒼白無力。這些理念上、內容上和方法上的諸多弊病亟待團學工作人員進行多方位轉變,切實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因而,高校第二課堂的開展需要深入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運行模式之中,破除表層化、鑲嵌式和應景性的窠臼,讓第二課堂在融合創新創業教育中實現全過程育人。
大學與其他組織有著一個本質性區別就是教育性。教育性是大學組織與生俱來的根本特征[6]。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就是以創新和創業助力高校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使命,應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兩大命題來展開。因此,第二課堂的育人工作需要堅定地將“立德樹人”作為雙創教育的根本價值底色,積極拓展各種有益的育人資源。作為一項育人的特殊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也必須關注當前價值領域發生的最大且深刻的變化,創新創業教育亟待拓展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表達空間。第二課堂工作需要及時感知并調整以便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著力思考構建符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載體,使得第二課堂的開展在雙創教育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和因勢而新。第二課堂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形態下找到了育人合力的突破口。
在第二課堂的育人工作需要堅定地將“立德樹人”作為雙創教育的根本價值底色的邏輯基礎下,地方高校需要積極拓展各種有益的育人資源。第二課堂工作需要及時感知并調整以便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著力思考構建符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載體,在雙創教育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和因勢而新。以山東臨沂大學為例,該校始終秉承以沂蒙精神育人加以實踐嘗試,典型的做法是在將沂蒙精神為育人資源,牢固樹立以“立德樹人”作為雙創教育的根本價值底色。臨沂大學以沂蒙精神為例,將第二課堂育人工作從沂蒙精神的內涵的時代發掘和創造性轉換加以統籌,其通過挖掘沂蒙精神所包含的獨特的“艱苦創業”“敢于拼搏”“善于創造”“開拓進取”和“堅忍執著”等價值因子,找好結合點巧妙地融入到第二課堂育人渠道中。
當前國家均致力于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第二課堂的實踐可以在雙創中找到智慧。一是可以探索依托本土精神所孕育的創新創業文化,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文化培育策略。二是依托精神的時代典型強化創新創業示范效應,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示范輻射策略。三是系統考察本土精神文化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以及各個歷史階段中出現的精神典型,為雙創教育提供精神引領。就眾多地方高校而言,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是高校開展第二課堂,并有機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精神載體。就第二課堂而言,育人理念和目標的最終達成還得依托具體的工作方式方法,唯此方能達到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如辦學駐地位于山東臨沂的臨沂大學就巧妙依托當地寶貴的沂蒙精神文化資源,基于第二課堂育人工作需要,對沂蒙精神的內涵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畢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專業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種高級素養的培育,單純地專業層面的跟進顯然無法實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撐。要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提升創新創業能力,保護好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好奇心,幫助大學生樹立敬畏感,積極宣揚創新典型、創業故事,營造健康向上的筑夢文化,努力激發大學生的首創精神,增強他們的原創意識和能力,著力培養大學生改革創新意識和創業創造心態,促進創業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創業與創新相結合,在創新創業中積極探索、大膽追求質的突破和飛躍。大學生雙創素養的培育不應僅停留在專業領域中進行單純的技術性探討,而應依托對創新意識和創業素養培養有價值引領作用的精神文化資源。比如,山東臨沂大學在推進地方精神文化資源的育人融合時也有非常值得學習的經驗,比如該校的思政工作注重以沂蒙精神為支撐的地方高校雙創教育的實施路徑,依托厲家寨、九間棚及新時期趙志全、王傳喜等沂蒙精神標桿為研究對象,探討沂蒙精神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價值依托,進而拓展沂蒙精神育人的新空間。
第二課堂的育人抓手就是將這一資源通過合理的工作手段產生育人實效,其離不開對育人共同體的打造。高校的育人共同體建設在關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方面是重要的要素性保障,其建設成效有利于“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活力和創業激情”[7],“廣泛組織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8]”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要統籌多元育人共同體,調動校內外創新創業導師、學科專業師資及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內的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尤其是在“三全育人”的高校育人新理路下,高校的育人資源亟待需要加以整合。畢竟,新時代高校育人不僅僅是一種專業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種高級素養和全面人格的培育,顯然這種育人目的的達成是無法依憑單一主體的力量實現的[9]。第二課堂育人要努力激發大學生的首創精神,增強他們的原創意識和能力,著力培養大學生改革創新意識和創業創造心態,促進創業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創業與創新相結合,在創新創業中積極探索、大膽追求質的突破和飛躍。
由于紅色資源內涵豐富,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臨沂大學近年來就通過專業創新實踐中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該校學生在奔赴沂蒙山區、小涼山區等的實踐中,磨煉了意志品格、明晰了責任擔當,培養了“能吃苦善創新敢擔當樂奉獻”的臨大特質,成為沂蒙精神育人的生動實踐。第二課堂活動需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在志愿服務行走體悟中,學生感知了國家現實、了解了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潛移默化中將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奮斗獻禮祖國。這一創新做法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空對空的弊病,做到了與當下大學生專業上的緊密結合。值得關注的是,在師范類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學校通過利用師范生在支教、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充分融合,扎實了教師基本功、培養了仁愛之心,成功實現了第二課堂育人共同體的搭建。
第二課堂的開展并完善其評價體系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10]。第二課堂評價改革要積極對接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的最新理念和未來趨勢,注重通過評價創新來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如在評價機制上,注重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評價模式。在評價方法上,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通過客觀記錄、有效認證,科學評價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經歷和成果。
比如臨沂大學在進行第二課堂評價改革時,注重將評價改革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中,凸顯評價機制中對創新性和創業等元素的彰顯。該校近年來典型的做法是推行了“第二課堂成績單”評價制度,成為學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第二課堂成績單”在具體的評價內容上,注重品德養成、社會實踐和學術創新等評價維度,凸顯學科競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企業實習實訓表現等具體指標點的價值。在評價功能上,通過評價方式的變革改變了以往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跟第二課堂結合點的問題,也改變了偏重于專業層面而忽略了精神理念層面的提升,回歸雙創教育的本質。通過第二課堂評價改革,旨在構建起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與反饋的機制,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幫扶與支持的機制,推進第二課堂課程化、學生組織活力化和團學工作職能化,激發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
綜而觀之,“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核心概念下所內隱的以上諸多概念特征都為新時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使命的高校拓展了新的育人空間,為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第二課堂育人能力空間的拓展,育人效果的優化和育人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機與生長點。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完全可以憑借創新創業教育實現新作為,勾勒新的育人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