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羚
(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運營中心 江蘇南京 210003)
綠色金融,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經濟體中誕生,1987年和1997年分別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和《京都議定書》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為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以花旗銀行為主的幾大國際知名銀行創設赤道原則,將環境保護考慮在投資項目中,放寬對生態環境保護投資項目的貸款條件。綠色金融的實施范圍不斷擴大,同時出現了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等。
在2016年G20峰會中,綠色金融被引入會議進行討論,2017年《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被編寫,2019年人民銀行代表中國參加了IPSF,與多國共同動員私人部門資金開展環境可持續投資的活動,推進社會經濟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的提出,能夠有效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實際發展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粗放、效率低、附加值低等問題,而“一帶一路”中較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以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為主,所以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污染物排放量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如果任由這種方式發展,對企業的發展就會產生不良影響。2017年5月,我國發布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旨在為更好地革新發展方式,更好地保護生態自然環境,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助力企業的發展。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更需要綠色金融,綠色金融的高質高效發展,最終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提出的,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中國綠色金融進入蓬勃發展期,綠色金融市場不斷繁榮,綠色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重要的綠色金融市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提倡綠色金融合作,不僅能夠拉動沿線國家的經濟,提高資金資源利用率,還能提高全球生態治理能力,深挖綠色、低碳、環保資源,并為社會經濟建設作出貢獻,促進全球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為推進相關國家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通過發展綠色金融的方式為相關國家的發展提供持久動能。目前,“一帶一路”范圍的綠色金融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因此可通過與東道國當地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私人資本及國際上融資機構開展合作,充分利用多層次的融資機構和機制,有針對性地擴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的種類與規模,從而最大程度地彌補其資金缺口,提高綠色產業的融資效率。同時,“一帶一路”各參與方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過程中,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及開發量化工具,重點支持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針對許多欠發達國家,巨大潛力的背后是亟需金融供給的刺激,但相關機制的不健全及營商環境相對較差的現狀阻礙了國際資金的流入,尤其是綠色金融的發展。對此,中國的援助資金或綠色基金可作為許多綠色項目的先期啟動資金,引導項目進入商業化的運營,進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流入,發揮援助資金更有力的撬動作用,最終以大規模、多層次的綠色金融支持,助力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咨詢委員會委員馬駿表示:“在中國和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從‘錦上添花’變成‘應有之義’。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將帶來大量綠色投資機會,相關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也要轉變思路,從過去以防范環境和氣候風險為主轉變為風險和機遇并重,抓住綠色投資和氣候轉型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該報告結合上述背景,就《“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指出兩者具有相同的宗旨和目標,通過不同方式共同支持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注重環境和氣候風險,減少高碳和污染性投資,不再新增煤炭投資,并加大綠色投資支持力度。研究報告對比分析了《“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的共通之處和互補性,并就如何進一步推動兩項綠色投融資倡議的協同與合作提出了建議。
《“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在政策引導、適用范圍、技術方法等方面有很強的一致性,期待兩者能夠形成協同增效的作用,持續發揮綠色聯盟、“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平臺作用,為推動“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實踐提供助力。
“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發展,然而在實際發展中,有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以污染環境和消耗資源為前提,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現的新興經濟體中,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甚至還有少數國家時有暴力事件的發生,因此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諸多阻礙。
現階段,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其體系逐漸健全,但在實際發展中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綠色項目發展中,不僅需要進行長期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完善的政府激勵措施,即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然而實際情況是,由于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期長,相關政府部門并未制定完善的綠色項目激勵措施,因此銀行對綠色項目的投資意向不大,進一步影響著綠色金融市場范圍的擴大。
現階段,雖然我國金融市場中有一些綠色金融產品,但這些產品大多是效仿國外,綠色金融產品的結構較為單一,不具備中國市場的特性,產品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主要針對大型機構,較少與中小型企業開展合作,因此綠色金融產品的市場范圍較為狹窄,產品的創新度不高。此外,不注重向“一帶一路”的發展看齊,未有效利用“一帶一路”的相關資源,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綠色金融的有序發展。
基于“一帶一路”倡議,世界各國的綠色金融發展、綠色信息交流、貿易往來等,都需要積極強化經濟合作。而在經濟合作過程中,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根本,由于東南亞地區各國的基礎設施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而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國,為其提供相應的技術和經驗,如可以通過平臺交易模式,為綠色金融發展構建平臺,在平臺中可以使相關綠色資本直接對接企業或個人。以互聯網為根本載體,在線上開展數據分析、風險評估等相關活動,不但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而且風險率也會在無形中降低。
綠色金融發展中,提高社會各界的參與度,更需要政府不斷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給予參與到“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項目的主體適當的優惠政策,同時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金融項目的貸款力度;第二,將綠色信貸考核納入考核體系中,這對企業發放綠色信貸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同時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第三,積極引導鼓勵“一帶一路”環保產業的合作,為其開辟綠色通道,推進綠色金融的持續和高效發展。
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積極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為綠色金融的持續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上,要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綠色貸款、綠色信貸等業務,以不斷滿足多元化的綠色金融需求。此外,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政府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綠色金融理念,通過開展論壇、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進行,為不斷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金融的發展做出努力。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全球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根基,世界各國必須重視環境污染問題,更要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而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中,健全的法規制度、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及不斷創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必不可少。基于“一帶一路”倡議下,不斷提高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力,實現綠色金融的可持續和健康發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