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李金澤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五千年的櫛風沐雨;五千年的歲月滄桑;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五千年的風華正茂;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歷史悠久的中國積累了一批批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并在今天仍被保護得完好無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確實如此,當下的中國正向發達國家的目標逐步靠近,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設計中是推動此目標的重要一步,后世的設計者可以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與研究來窺探到古人在藝術設計方面的超前智慧結晶,通過將這些智慧結晶與當下風靡的時尚元素設計相結合,創作出一批帶著國人智慧結晶的現代化藝術作品,形成富有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設計作品。結合當下時代的時尚潮流,融入古人智慧結晶,打破藝術枷鎖,重新定義藝術,設計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特色的藝術作品,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并且近些年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小到家具平面設計,大到室內傳統化裝修設計,乃至園林風景區的古藝術設計,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當代設計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認可,對傳統文化理念的創造性利用,憑借著自身豐富的設計經驗,通過藝術化的加工將其加工成為設計符號,不僅將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還巧妙地設計出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超群的藝術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在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之中,充滿智慧的先輩通過自身所需并結合當時所處的環境一點點摸索創造出適合其自身運用的傳統文化元素,而這些元素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里斑駁的流光閃爍,用他那古今橫貫的長線,串聯著“非遺”文化無限的力量,帶給人驚奇。這種通過不同方式傳承下來的成果,都應該是被后人敬佩贊美的傳統文化。廣東世家服裝設計師嚴月娥以光影間的斑駁作為設計靈感,展現婚紗禮服中少見的靈動與沉穩。把傳統設計手法運用在輕晚禮服設計上,精致得恰到好處的細節處理,能夠最大限度呈現傳統元素之美。在瑞士伯尼爾大學讀研的蔡偉圖也曾說過“我們大膽地對非遺傳統文化的特色工藝進行創新設計,首先體現在國際流行元素的融入上,比如運用永恒流行的紅黑白為主色,萃取瑤繡物相形紋相互融合。”“非遺”傳統文化就是要順應時間的白駒過隙,進行不斷的改革探索,使“非遺”后繼有人。56個民族,56朵花,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屬于本民族的特色“非遺”傳統文化,而“非遺”文化元素就是要在這些傳統文化元素中去發掘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進而衍生出各種帶有濃厚“非遺”色彩的藝術作品。依據這些觀點,設計師就要更加肯定將“非遺”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設計的決心,因為這些都是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所留給現代人的珍貴財富,只有充分地利用好這些財富,才能夠實現民族文化的驕傲與自豪。
當代藝術設計并不是字面意思所理解的現在的設計,從藝術的領域來講,當代藝術設計是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之后的整個西方國家藝術領域的發展,而這種藝術之所以被稱之為“當代藝術設計”是因為設計師在進行藝術設計創作的過程中追求的改變,設計師的這種藝術創作追求越來越趨向“以人為本”,在二十世紀以來,尤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手工業文明迅速崛起,產生了許多當代的藝術設計派,例如: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的表現主義;畢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爾、A.薩爾蒙、M.雷納爾、J.格里斯、F.萊熱等的立體派;巴拉(Balla·Giacomo)、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塞佛里尼(Gino Severini)、杜桑(Duchamp)的未來派;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科羅、莫里索、巴齊約等的印象派均屬于現代設計的范疇領域。但由于我國對當代設計領域還處于懵懂階段,相對歐美國家還是比較遜色的,國內設計師還沒有形成與經濟環境相適應的設計理念,仍然過度依賴于國外的一些著名設計理念,未能探索出適合中國的發展的設計,這也是我國設計行業未能領先于世界立足于設計之林的重要原因。
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政府和國家對“非遺”傳統民族文化尤其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表達出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崇,“文化自信”更是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對習主席的話進行分析理解后,從中可以體會到習主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這段話還對我國現代化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方向和思路,設計師應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自己國家的國粹精髓,有目的地將“非遺”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當代文化設計作品之中。這不僅僅能夠提高設計師的文化涵養、設計靈感、知識底蘊、作品層次,還能夠利用當代藝術設計作品為“非遺”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播載體,有利于向各個國家設計者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國外設計者被中國“非遺”之美所吸引,使我國“非遺”文化更好地被繼承下去,凸顯出我國文化自信的底蘊內涵。
平面設計也被稱之為視覺傳達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與表現的方式,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創造符號、圖片、文字,憑借于此作出能夠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設計時圖形的搭配與手工設計技巧的選擇都是十分重要的,若設計師在當代藝術設計作品中加入“非遺”傳統文化元素,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更會讓人眼前一亮。例如,在“非遺”傳統文化元素中,各式各樣的刺繡手法一直在人們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廣繡是粵繡之一,也是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之一,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與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其針法變化無常,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象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不僅講究刺繡的針法技術,更加注重繡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繡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構圖飽滿、色彩鮮艷、立體性強,具有極高的裝飾性、藝術性。人物繡和花鳥繡是廣繡的主要產品,或生機勃勃,或富貴吉祥,飽含裝飾趣味和審美,往往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祝愿。香云紗染整技藝也是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之一,位于素有“南國絲都”之稱的佛山市順德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香云紗又名“響云紗”,它日曬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強、易洗易干、色深耐臟、不沾皮膚、輕薄不易起皺、經久耐穿等特點,一直廣受大眾好評。在永樂年間,香云紗就已名揚國外,廣泛地被外國人所進口,在清末民初時期生產的香云紗更是深受國外市場的一頓好評,被海外人士一致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傳統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圖案也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主要地位,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設計時要充分深入挖掘設計背后的所要向大眾消費者所傳遞的設計思想理念,要有目的地將“非遺”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設計中去。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嶺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始于乾隆年間,其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后面還有細腮和9只細翅,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制作精巧堅固,故有佛山醒獅之稱。設計師們可以在產品設計者使用“佛山醒獅”的圖像元素,預報吉祥之意。將傳統嶺南“非遺”文化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作品相結合能夠增強整個設計的典雅與端莊,體現出國人對“非遺”傳統文化的自信感與驕傲感。總而言之,設計師應充分利用“非遺”傳統文化元素,使其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大放光彩,更好地突出所設計作品的目的與內涵。
每一位房子主人都希望自己棲息之地能夠一輩子百看不厭,即使住上很多年也還可以對整個房屋設計充滿新鮮感、藝術感。并且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也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群眾對生活水平質量層次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所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室內裝飾設計,不僅可以有效地轉變裝修風格,又能進一步促進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2]。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室內裝潢的美觀度也越來越嚴格,室內裝潢能夠展現出一個人對生活的品味和精神上的追求,客人可以透過對室內各種家具裝飾品的擺放一定程度地看出房屋主人的品味與性格。新中式設計風格在最近的市場上所向風靡,其背后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國人對傳統文化意識的認可以及推崇。中國文化講究“精、氣、神”,而將這些運用到家具裝潢上也是不謀而合的。提倡簡約質樸,因此在進行室內裝飾物擺件時,可以選擇實木或者原木的擺件或者裝飾物品,體現出原汁原味樹木的自然美與線條美,憑借著大自然原始的木材造型以及紋理來給人一種親切的自然之感,這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不謀而合。可以選擇佛山木雕,佛山木雕是珠江三角洲民間的一種雕刻藝術,主要分布于佛山市禪城、南海、三水區及廣州市部分城區,是我國嶺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文物。興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中晚期。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清代佛山木雕業已有雕花行等店鋪十余家,咸豐初年(1851年)成立了興華堂木雕同業公會,光緒初年(1875年)又組織了木雕行業公會,當時能工巧匠輩出,木雕工藝爭妍斗麗。佛山木雕主要以柚木、樟木和杉木為材質,間有紫檀木、花梨木,獨具東方神韻。有鏤空、線刻、薄雕、浮雕、高浮雕、多層次高浮雕等多種手法;技巧上刀法利落,夸張洗練,渾厚有力;刻品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對稱均勻,充實豐滿;風格凝重、粗獷、豪放。
“非遺”傳統文化,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是我國經歷數千年的歷史長河,流傳下來的文化博大精深,若能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園林設計中,可產生獨具特色的視覺效果,讓現代園林變得更有魅力,也能滿足大眾日益提升的審美情趣[3]。設計師對風景園林的規劃就是要將指定的區域環境進行人為加工設計進而創造出一片令人民群眾滿意、適合人民群眾休息的區域。園林設計是我國進行傳統文化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表達方式,受古代園林設計思想理念的影響,中國園林設計大多數以自然為主,并在其附近設計一些亭臺、樓閣等建筑設施,供人欣賞休息,這樣不僅在滿足人民群眾游玩活動功能還能增加區域景觀的層次性。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可以運用灰塑技術?;宜苡址Q為“灰批”是廣東省廣州市的民間傳統美術,也是嶺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出現于唐代,在南宋慶元三年(1197)始建的增城證果寺中即有灰塑“龍船脊”。明清時期,祠堂、寺觀和豪門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裝飾?;宜苡幸徽转毺氐墓に嚰挤?,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堿、耐溫的優點,且灰塑不需燒制,可現場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宜茉谌宋锱c景物造型方面,“人大于屋,樹高于山”突出人物造型,造型概括表現,帶有濃厚裝飾性,人與景相得益彰。特別注意仰視效果,使人站在地上望去,感覺舒服自然。設計師應充分利用好“非遺”傳統文化元素,使園林設計能夠達到使用功能與觀賞功能的統一。
隨著近些年來地方的爭取和國家的重視,在“非遺”傳統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還是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非遺項目面臨失傳風險,急需得到幫助[4]。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變更傳播,市場上藝術文化的競爭也是熱火朝天,日益激烈,對此,中國更應該注重五千年悠悠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其的發展與傳承。設計師在進行現代藝術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雜性,要將其完美地融入當代藝術設計之中,向人民群眾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魅力。設計師也要時時刻刻關注我國“非遺”傳統文化元素的流行發展方向,對其應用于設計上的利弊進行滲透性的分析,提煉出最適合進行設計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來突破藝術上的天窗,解決當代藝術設計中的難題。不僅如此,設計師還要依據所設計的實際情況對設計時所需要的“非遺”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及時地轉化,最大效率地將“非遺”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都展現在當代藝術設計之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使“非遺”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繼承和發展。例如:廣州彩瓷,2018年五月廣州彩瓷被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陶瓷的繪畫現代藝術設計中,就可以熟練地運用廣彩的技法并且結合西洋畫的手法相結合,繪畫出色彩鮮艷絢麗,圖案工整,畫工精細,獨樹一幟的陶瓷作品。
無論是大到一個國家還是小到一個單位,都需要擁有一個實力較強的精英團隊,所以想要系統地運用中國的“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就需要去成立一個實力強悍的精英團隊。在當下的藝術設計行業,設計師都想盡快地交上一幅令人滿意的作品,所以總是會心浮氣躁難以沉下心來,并且當下使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設計師也很容易就被金錢沖昏了頭腦,易受到市場的沖擊和金錢利益的影響。對此種現象的出現,國人更應該發出警醒的意識,成立一個專門在當代藝術中融入“非遺”傳統藝術元素設計的團隊,集結一批年輕有為、富有朝氣、思維活躍的優秀人才,集體創作出融合眾多設計人員智慧的、系統全面的針對性設計。最終在當代藝術設計中設計出在保留民族特色基礎上又適用于現代市場社會需求的優秀作品[5]。
“非遺”傳統技術的創新是永無止境的,打造一個令人尖叫創新的產品,做到不一樣,才可以引爆流量,只有讓人尖叫的作品才是最具有美學特征的。設計師創新的運用“非遺”傳統文化元素于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之中,不僅需要考慮當下人們生活環境對美觀的要求和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規律,還需要設計師在整體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各種嶺南“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從整體上去把握環境的發展需求,力爭打造出一個讓居民滿意的居住空間,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實現習主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的建設美好生活是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中引領性的概念[6]。例如:運用灰塑技術,以石灰打底,加入鹽、米、紙、糖,用這些可甜可咸、又最日常的原材料,雕塑出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的生動形象,凸顯濃郁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的現代建筑。設計師要通過“非遺”傳統藝術設計向當代人們展示出古代人們智慧之美,讓更多的當代人去學習領會這種傳統的文化精神。將“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在隨處可見的藝術設計中去,通過現代設計展現出傳統文化的藝術創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關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所以這就要求各位設計師不能追逐一時的潮流時尚,因為隨著西方時尚潮流思想的引入,越來越多的“非遺”傳統文化設計也逐漸被人們淡忘,導致我國在傳統文化藝術方面的傳承出現了空白階段,這就凸顯出將“非遺”傳統元素融入當代藝術設計的重要性。在傳承“非遺”技術時,也不能一味地使用傳統元素,應巧妙地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提煉出有價值意義的傳統元素,再由專業性團隊進行創作,最終要讓“非遺”文化在經過悠悠歷史長河的洗滌過后,仍能呈現出一種令人贊嘆的生命活力與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