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學 洪秀霞
隨著生本教育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導入技巧的探究作為教學的基礎和首要環節,在教育教學的整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導入為引,在科學導入中明確閱讀目標,在理清閱讀思路中助力學生高效閱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教學應致力于“導”,在多方設法、反復琢磨和精心設計中建構導學思路,使學生逐漸自求得之。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入技巧的探究尤為重要,通過問題導入,在問題的精心設計中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領,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理清閱讀思路。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學生自能讀書和自能作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巧設問題支架,在做好問題設計中引領學生在導入式閱讀中定位閱讀方向,在問題支架的引領下去深化閱讀,逐步實現自能讀書。
例如,在《秋天的雨》的閱讀教學中,問題導入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在對文本結構和思路問題的分析中,學生從文本初讀入手,整體感知文本在結構設計中的簡單精煉,從開頭總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到結尾秋天的雨帶給大地和小朋友一首豐收和歡樂的歌,在總分總的結構安排中思路清晰;二是細讀課文,品析文本的寫作特點。文本在結構方面的特點尤為明顯,中間內容從視覺、味覺和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每段首句用總領的表達手法將每段的情感和內容進行了精準定位;三是品讀課文,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文本的表達技巧。文本的語言生動活潑,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秋天的雨寫活了。在課后習題里的句子仿寫練習,深化了學生對于句子結構特點、修辭手法等方面的針對性品析。
葉圣陶指出在教育教學中,自己摸索得來的知識比向別人學得的更重要。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入技巧的運用就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摸索的興趣,在明確問題導向下定位閱讀目標,繼而進行個性化學習。
例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閱讀教學中,從了解自然、走進自然、描寫自然和熱愛自然四個方面去循序漸進地探究文本的寫作技巧。將文本是怎樣描寫自然和表達情感這兩個思維進行問題導向設計,在定位閱讀目標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閱讀文本中通過掃讀和連讀理清文本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然后,在想讀和選讀中深入解讀文本,去品析文本語言表達的技巧,選取其中的某句話進行深入分析,體會其表達的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在內心深處渴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和閱讀的渴望,從問題探究的角度入手,通過問題的設置進行閱讀導入,推進學生深化閱讀學習。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閱讀教學中,問題探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讀內容、想畫面。在閱讀中結合文本的描繪在頭腦中勾勒大青樹下的小學的畫面,在畫面感的深入引領下去品析這個小學的特色;二是讀內容,說特色。從文本內容的針對性閱讀中去表達這個小學的特色之處,如環境的特點,學生服飾的特點等,將其中的特色以某點為定位進行放大,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三是練一練,說一說。選取自己的學校進行仿寫練寫,選擇一處場景進行描繪,在描繪中凸顯學校的特色之處。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學要以大自然為生物園,在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開展生活化的教育。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閱讀情境,在情境導入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引領學生在共情體驗中深入閱讀和創新閱讀。
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情境化體驗的環境中,引領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閱讀共情,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體驗。
例如,在《花的學校》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花的世界為主題,將視頻和音頻在巧妙的融合中設置為背景,在老師的文本誦讀中實現學生的共情化體驗,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深化對于“花的學校”的不同視角的解讀,從花兒的視角去感知學校生活的別樣精彩,從花兒的情感代入體驗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兒童精神世界的純真與可愛。尤其是在最后揚起雙臂奔向媽媽的情境體驗中,感受自然與生活的神奇和美好。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學要“教人求真”,學生學習要“學做真人”。在求真理念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入要在情境化設置中深化學生的個性感悟,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
例如,在《金色的草地》的閱讀教學中,情境導入從文本場景、句子補充、個性體驗三個維度入手。首先,在視頻影像的欣賞中去融入文本的誦讀,在想象和影像資料的融合中去體會文本所描寫的場景的特點,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認識到金色的草地中蘊含的大自然的奧秘;然后,在句子補充中,從情境的圖片展示中,引領學生在細致的觀察中將早上、中午和傍晚草地的變化和原因表達清楚,在看圖寫話的運用中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此外,在個性體驗中,引領學生去觀察周圍自然中植物的變化,如向日葵隨太陽轉動、含羞草被觸碰后會合攏葉子等,在觀察中將事物的變化寫清楚,在和同學交流中推進學生閱讀思考的延伸。
清華大學附中韓軍老師在新語文教育理念中指出,語文學習要回歸“人文”之本,要在真實、個性、自由的學習中深化對于文字的學習和探究。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真實、個性和自由的學習中引領學生在情境導入中深入解讀文本,在閱讀中創新發展。
例如,在《大自然的聲音》一文的閱讀中,從情境導入中播放關于大自然的背景音樂,在音樂的播放中引領學生去聽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動物的聲音,這些純凈的聲音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所在,它們都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演奏著不同的自然樂章。在融入背景音樂去解讀文本內容中深化對于自然中聲音的理解和體會,并在字詞品析中感受呢喃細語、樂曲、音樂會、小曲、大合唱等不同的音樂效果,在融入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中去真實感知自然中的聲音,并在自由的表達中去創新對大自然聲音的理解和感悟。如有的學生從翻動葉子的風聲中感受大自然不一樣的心情,當和風拂面時,大自然是愉快的;當狂風大作時,大自然是激動的、生氣的;當微風吹過時,大自然是喜悅的。不一樣的風聲表達出大自然不一樣的心情,引領學生在文本解讀中進行個性化創新閱讀,深化對于文本的認知和理解。
清華大學附中韓軍老師指出,要回歸教育的“積累”之本。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在知識導入中強化學生的知識累積,在夯實閱讀內容中推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梳理和整合。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要幫助學生體驗到親身參與知識獲得的情感,喚起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興趣。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文題,從知識導入中推進學生對于閱讀目標的精準定位,進而推進閱讀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贈劉景文》古詩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導入從古詩的內容賞析中入手,一是賞析文題,從文題中了解到這是詩人蘇軾寫給朋友的一首詩,在研讀此時的寫作背景中結合文題進行深入解讀,認識到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勸勉友人。二是研讀文本,從古詩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中,結合生活經驗,在知識導入中解讀古詩在對仗手法方面的技巧,以及情感表達的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三是品析內涵,從古詩思想內涵的角度導入知識,引領學生在感受秋天橙黃橘綠的美麗中去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面對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思考中獲取知識。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知識導入要在生本學習的基礎上,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中去確定文本的關鍵詞句,在知識導入中解讀內容。
例如,在《灰雀》一文的知識導入中,從立足文本的關鍵詞句入手,在結尾處“男孩是誠實的”的解讀中,引領學生聯系文本、聯系生活、整合知識進行深入解讀:一是聯系文本,在文本閱讀中學生分析出小男孩的誠實是因為他用放手印證了“一定會飛回來的”;二是聯系生活,從“誠實”的角度去深入解讀小男孩的內心和情感,除了誠實,還看到了小男孩的善良和知錯就改,他和列寧一樣都喜愛灰雀,只是喜愛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列寧希望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小男孩希望灰雀能生活在自己身邊;三是整合知識,對于什么才是灰雀最好的生活的解讀中,結合學生的知識,梳理出“鎖向金籠聽”不如“林間自在啼”的關于自由的深刻認知。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從學生心里發出來的、打到內心深處的教育,是師生心心相印的活動。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知識導入要從心開始,在立足于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知識導入中深化認知,在求真教育中獲得真正的知識。
例如,在《父親、樹林和鳥》的閱讀教學中,知識導入從思想情感的感悟開始,在立足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從文本開頭和結尾處的認知入手,開頭處“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為文本對自然和鳥的情感表達奠定基礎;結尾處“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因為父親擁有著獵人的敏銳觀察力和對自然的熟悉,因為父親不是獵人而倍感高興,因為這和作者的情感一致,在知識導入中從文字中品析情感,深化對于文本思想情感的認知和感悟。
葉圣陶先生指出,要想讓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就需要保障泉源豐盈而不枯竭。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活導入讓閱讀和學習注入豐盈的源泉,在文本學習和生活融入的整合中延伸閱讀領域,拓展閱讀視野。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念中的“課程論”指出,要把握大自然和社會的活教材資源,引領學生向大自然和大社會去學習。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活導入要引領學生在扎根生活的基礎上去深化對文本內容、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父親、樹林和鳥》的閱讀教學中,生活導入讓學生對文本中父親、樹林和鳥的關系的理解更加深入。首先,在扎根生活中認識到父親對樹林和鳥的“最喜歡”表現在父親的認真觀察、深入了解,繼而將情感從喜歡升華到熱愛。然后,在閱讀理解中將生活中個性化體驗進行深入結合,從因為父親不是獵人而高興,這個高興是“真”的,因為自己愛父親,同時也愛樹林和鳥,因為父親不是獵人所以自己和父親的情感是相通的,是一致的,因而感到高興。此外,從文本前后的照應來看,開頭寫父親“一生最喜歡”標明了感情基調,這種喜歡也影響了“我”,所以才有文本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地對樹林和鳥的深入解讀。
清華大學附中韓軍老師提出要回歸語文教育“生活”之本,在化意為字中融入生活,整合生活。為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活導入要從文本的意念入手,在化意為字中推進學生對于文字的深入解讀和個性化感悟。
例如,在《夜書所見》中,從古詩后兩句中的“挑促織”“一燈明”中感受秋夜另一番濃郁的生活氣息。在融合生活中,引領學生體驗其中的情感表達的技巧:一是環境的渲染,從“寒聲”和“客情”中奠定了孤獨郁悶的情感基調,二是情境的描述,從生活的一個剪影入手,讓詩人在挑促織和一燈明中感受到生活的親切和自然,在學生個體生活體驗的融入中感受其中的鄉情。
葉圣陶先生指出,要在讀書中讓書為自己所用,去做書的主人。為此,小學語文閱讀中生活導入要引領學生在思考生活、閱讀文本中延伸閱讀領域。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閱讀中從文本感受老屋的堅強、善良,在生活導入中去深入思考生活,在閱讀相關作品中延伸閱讀領域,去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問題導入、情境導入、知識導入和生活導入引領學生去高效閱讀文本,讓學生在明確“讀什么”的基礎上知道“怎么讀”,在“好讀書”的基礎上實現“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