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網絡體育新聞在技術的不斷變革中步入新階段、呈現新特點,在我國體育事業中也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口語傳播階段,人類依賴于自己的身體進行信息傳播,需要親身的參與才能完成相關交流,跨時間、地域的傳播受到阻礙;篆刻、壁畫特別是文字的出現,打破了人類身體的限制,開始拓展信息傳遞的空間,信息也因此得到保留;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使傳播成本降低,信息得以進一步進行傳播,同時促進了近代社會的產生;隨后的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始終占領著主流媒體的位置,進一步推動了信息向每個家庭的傳遞。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作為多媒體平臺開始走進公眾視野范圍,以報紙、電視等為主要媒體的傳統媒體時代逐漸發生相應改變,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客戶端的出現更是使媒體深入生活各處,全媒體的時代隨之而來、應運而生。
關于全媒體的概念,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王庚年將全媒體描述為媒介形式、內容形式與技術形式的集合體,是傳播形態融合、運營模式融合、受眾生產融合的三重媒介融合后的產物。黃健、謝寧在《全媒體風暴》一書中將全媒體定義為在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包含報紙、廣播、電視、手機媒體、網絡媒體等各類新舊媒介形態,通過文字、動畫、音頻、視頻等表現手段融合,產生一種新型開放、兼容并蓄的媒介形態和運營模式。[1]
綜上所述,全媒體主要指的是采用文字符號、聲音、影像效果、網頁等多種表現手段,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物、報紙、網頁、視頻等多種受眾接受渠道,閱讀多種形式的新聞訊息,最終實現任何用戶可以在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以任何形式隨時閱讀想要獲得的信息。全媒體也就實現了更大范圍、過程全面、領域觸及廣的特點。
網絡體育新聞作為體育新聞的拓展與延伸,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特征。
體育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體育事實的報道”。[2]體育賽事新聞以及體育人物新聞一般來說是體育新聞無法避免的兩個討論走向。
體育新聞發展到今日,已經逐漸改變“唯金牌論”的報道方式,開始關注體育事實本身與人物。體育報道之所以能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之一,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涉及范圍廣、涵蓋內容豐富、賽事時間眾多以及體育所特有的激情、結果的不確定性等特點。這幾個獨特屬性使得體育擁有了豐富的報道資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受眾。
網絡體育新聞則可以稱為體育新聞的網絡傳播,它主要指的是體育新聞在互聯網這一技術的加持下所開展的報道、轉載、傳播與評論等活動。網絡體育新聞的發展離不開網絡這一強大載體,與傳統體育新聞存在一定的區別,如不同的新聞載體面對的不同受眾群體,需要不同采寫方式。因此,網絡體育新聞可以被定義為新近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的體育事實。網絡與新聞相結合,瞬息萬變的報道內容與便捷、包容性強的傳播模式相結合,成為了網絡體育新聞廣受歡迎的原因。在網絡體育新聞報道發展過程中,對于奧運會的報道成為了網絡體育新聞報道的分水嶺,自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以后,四年一次的全球體育盛會為中國網絡體育新聞的階段性成長帶來了不一樣的養料。
1.網絡體育新聞起步期:1996年-2004年
作為互聯網大潮的跟隨者,我國于1994年5月建設了第一個站點——曙光[3],次年,互聯網逐漸向大眾推廣普及,在這個時間段內,我國傳統媒體逐漸開始了向網絡化轉型的過程,廣播、電視等媒介都在這段時間邁出觸網腳步,專業化體育網站浮出水面。我國最早的專業體育網站是1997年成立的鯊威體壇。該網站自成立起便主攻體育信息、體育新聞相關范疇,不但內容豐富,觸及的覆蓋面也較為廣泛,不僅有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等傳統中國優勢體育項目,還包括了網球、賽車、高爾夫、賽艇、馬術等當時非常小眾的項目[4]。與此同時,如表1所示,商業門戶網站先后成立體育頻道,報道大量體育新聞,受到大量目光關注,穩固了受眾群體,產生了廣泛影響力,打下堅實的網絡體育新聞市場基礎,成為了受眾獲取體育新聞的主要渠道之一。[5]

表1 四大門戶網站前后建立體育頻道時間
2.網絡體育新聞發展期:2005年-2008年
進入2005年后,我國網絡媒介發展日趨完善,商業網站凝聚起數以萬計的受眾,獲得了大量點擊率,新聞門戶網站成為了新聞傳播的主導者,知名網站、知名欄目、知名品牌在這段時間逐漸凸顯。我國網絡媒介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特點,體育頻道也成為了支撐媒介發展的支柱之一。在這一階段中博客的推廣以及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都為網絡體育新聞發展提供了動力。
體育博客主要指的是體育人物在博客這一特殊載體上發表的觀點或生活瑣事,或是以體育新聞為主要事件而引發的體育評論評述、體育知識普及等內容。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中國足球國家隊球員閆嵩、孫祥、著名教練阿里漢等人開通博客,普及足球知識。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體操隊運動員李小鵬、楊威、程菲、何可欣以及乒乓球運動員王皓、馬琳、王楠等人集體開通博客,都為當時的網絡體育新聞的發展帶來極大流量。這些體育運動員的博客內容平易近人,向受眾展示了運動員的真實生活。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奧運會組委會與搜狐網簽訂合約,搜狐網成為北京奧運會互聯網贊助商。[6]在此之后,其它三大門戶網站也先后參與北京奧運會這一重大體育賽事的轉播,使得北京奧運會成為歷史上首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報道賽事的奧運會,網絡媒體打破傳統電視媒體壟斷,成為了網民獲取體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在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中,我國網絡媒體已經逐漸在網絡體育新聞報道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3.網絡體育新聞主流期:2009年至今
2009年以來,微博成為了網絡體育新聞傳播的主陣地,大量運動員、教練員、解說員開始開設自己的微博賬號,擁有較大粉絲群,“洪荒之力”等網絡流行用語、全紅嬋和楊倩等熱門體育人物經由微博廣泛傳播,中國國家乒乓球隊、中國國家游泳隊、中國國家排球隊等中國傳統優勢項目不再曲高和寡,群眾基礎進一步擴大。
門戶網站在此階段進一步發力,截至2009年底,全球超3.5億人在新浪網注冊,使得新浪網成為全球華人社區最受推崇的網站之一。2010年南非世界杯,新浪網也成為派往前線記者人數和場內攝影人數最多的網站,受眾給予大量關注,24小時留言達5萬條以上。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報道中,新浪網聯合其他互聯網力量,打破了時差的界限,實現了內容全覆蓋。[7]
如今,網絡體育新聞成為報道體育賽事的一大支柱。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過程中,各大媒體順應傳播發展規律,創新報道方法,采用“大屏+小屏”的報道方式,創建了數據實時更新、VR全景體驗等新型報道形式,為全媒體時代網絡體育新聞的發展帶來新的方向。
在全媒體時代,我國網絡體育新聞的傳播不斷打破時空限制、平臺限制、內容限制,呈現出和從前不同的特點。
全媒體時代,媒介所處狀態、媒介傳播內容以及媒介經營整體融合使得新聞成為了一個個內容與要素均不相同的傳播集合。同時,更多的平臺提供了支撐體育新聞傳播的不同視角,除了新興的以互聯網作為依托的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快手等,傳統媒體中的電視、廣播也同頻共振,實現了平臺的互補,為體育賽事增添觀賞性與參與度。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中國女排逆風翻盤、重新奪取奧運會冠軍,央視一套和央視五套同時對女排金牌爭奪戰進行了直播,最終央視五套的收視率達到了56.6771%,中央一套的收視率達到了14.4148%,女排決賽的單場收視率超過了70%,同時期女排奪冠相關微博的互動量超過5500萬次,女排奪冠相關視頻在微博上的播放量達1.85億次,[8]真正做到了大屏欣賞緊張賽事與小屏抒發內心感受的有機統一。
全媒體時代促進了新聞內容的全面化,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不同特點,打造適合不同平臺作品,實現體育新聞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北京冬奧會的報道過程中,央視總臺通過多元素材展示、多種類型報道延伸的方式,打造了包含資訊、紀錄片、綜藝等多種形式的報道矩陣,推動冬奧內容傳播。 除緊張刺激的比賽報道外,央視頻還創意性推出“數字雪花”互動項目,打造屬于用戶專屬的“微信雪花頭像”“微信雪花表情包”,強化受眾的參與度;視角獨特關注幕后故事,面對“一墩難求”的社會熱點,結合訪談類節目推出“會員請回答·冰雪茶話會”直播互動,提升受眾的參與度;推出紀錄片《飛躍冰雪線》第一時間紀錄賽場風云,達到時效性與故事性的結合,紀錄片《冬奧山水間》展現北京冬奧舉辦場館的美麗風光,突出綠色辦奧理念,展現冬奧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全面報道冬奧賽場,使得受眾在“體驗+科技+審美”的多重維度下感受北京冬奧會魅力。
在傳統的體育報道中,報道主體由各大媒體單獨派出、單獨進行,統一收集信息交給各自的負責部門進行編輯發放,然后向受眾傳播。但這樣的分發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全媒體時代。每個平臺有各自擅長的領域與目標受眾,如何利用各平臺優勢,實現資源的共用共享,目前體育新聞傳播領域也做出自己的嘗試。如在奧運會及冬奧會的報道過程中,國際奧委會組織多國電視轉播人員精英組成的主轉播商(Host Broadcaster,HB)負責國際公用信號建設、提供轉播服務等工作,并將每項比賽交給最為擅長轉播這一項目的電視臺作為持權轉播商(Rights Holding Broadcasters,RHBs)來制作公用信號,然后世界各地的轉播均用這一電視臺的信號。在北京冬奧會的報道中,央視總臺正是作為國際奧委會許可的冬奧會持權轉播商首次制作了冰壺、單板U型場地、單板平行大回轉、自由式雪上技巧等6個項目的賽事公用信號,并且首次運用全球領先的8K技術完成了北京冬奧會、北京冬殘奧會全球共用信號的制作,向世界展示中國科技。
盡管我國網絡體育新聞已發展多年,并呈現出平臺互補化、內容全面化以及資源共享化的特點,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由于體育比賽結果報道有賴于整個過程的判斷,而在如今的部分報道中一些記者未能身臨其境,僅憑文字報道便主觀串連,難免忽略比賽細節。如在排球比賽中,如果只依賴于文字記者在后臺的文字編輯,那么大眾很可能會忽略得分的手段是發球、攔網還是扣殺等,導致比賽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部分媒體為了搶占先機,可能會出現比賽尚未呈現最終結果,先行判運動員“死刑”的現象。如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半決賽的報道中,盡管中國隊排名第三,按照排名順序不能進入決賽,但最終比賽出現判罰,中國隊判進,本應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可是由于多家媒體先行報道中國短道速滑男子接力無緣決賽,幾分鐘后再進行改正,前后反差,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由于網絡本身特性,導致了網絡體育新聞在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存在違背體育精神、過度飯圈化的現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媒體時代到來,我國網絡體育新聞的傳播也呈現出新的特點。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新特點,結合重大體育賽事節點更好地宣傳體育運動,使之成為大眾體育的抓手與推動力,促進全民健身目標的達成也必將成為我們重點研究和考慮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