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州工程職業學院 羅 芊
粵港澳地理位置相鄰而各具優勢,惠州作為大灣區的一座新興起的工業城市,數碼視聽、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產業發展迅速,在大灣區中承擔起了重要作用。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智能化制造正逐步轉向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上中下游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信息產業鏈需要的更多是創新型、多技能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從專業群與產業協同的視角打造與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水平專業群,以培養有適應性、針對性的技能人才。
學院以本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為導向,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發揮專業特點,加強學院系部間的聯合辦學,以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專業、應用型專業、跨專業為重點,建立“能多能少、能上能下、能進能退”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靈敏反映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專業群。面對挑戰,發展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應用電子技術高水平專業群,要進一步做好內涵建設,為大灣區培養更多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精準對接惠州智能終端產業鏈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惠州現在已經有電子信息企業一千多家,并已經形成以TCL、華陽通用等中國500強企業為龍頭,覆蓋平板顯示、LED產業、移動通信產業、汽車電子產業、新能源電池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包含了上游電子產品的設計與研發、中游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制造、下游電子產品的工程應用與運營維保六大環節。專業群圍繞六大環節形成了崗位需求。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服務電子信息產業鏈全過程,電氣自動化技術為產業的制造過程服務,為智能制造升級轉型服務;計算機應用技術為產品設計研發及產品應用端提供服務,為產業制造采集數據服務;物聯網應用技術為工程設計及后期運維施工提供服務。各專業協同發展,共同為區域電子信息產業鏈提供支撐和服務(圖1)。

圖1
為對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學校按“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工作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組建原則打造出應用電子技術特色鮮明、區域領先的專業群。示范輻射帶動其他專業群整體高水平發展,深化課程改革,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自2017年始,學校堅持每年面向全市大中型企業及社會開展“校企業行”活動,校企共研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打造“平臺+專項+實踐”的專業群課程體系結構,與企業共建校外實踐基地,大力推進校企“雙元培養”機制,促進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1.專業結構對應區域產業發展
學校主動服務區域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建立了定期行業企業調研和專業動態調整優化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群結構和專業群發展定位,在原有的應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專業基礎上,新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和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并適時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組建對接區域電子信息產業全產業鏈的應用電子專業群。應用電子專業群對接區域產業、核心崗位及人才與技術要求。
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教產聯動
在國家戰略及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影響下,專業群依托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優勢,開展校企精準對接、協同育人。專業群建立了TCL、華陽、海爾、銳捷等大型實習基地,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課程共建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學校是海爾集團在廣東省內首家設立“海爾智慧家居物聯網實訓基地”的高校,企業捐贈設備達289萬,基地集參觀、體驗、教學、實訓、科研、協同創新于一體,成為省內專業共建的典范;與銳捷網絡合作,在校內設立了全國首個“銳捷網絡備件中心”;與達內與達內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學生在學校中體驗到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推動了群內各專業的實質發展,形成了較強的綜合實力,做到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
推進校企合作共建師資,優勢互補協同育人,提升教師隊伍雙師素質。實施“校企聯動”計劃,切實推進教師下企業調研、掛職鍛煉等實踐活動,確保在建設周期內全員在企業或者實訓基地輪訓一遍,培育引進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專業帶頭人,培養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品質、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聘請企業優秀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校企共建共育1個面向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的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專業群教師雙師素質比例超過98%。
3.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
(1)構建“平臺+模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堅持學生首崗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應用DACUM分析法,按照“調研—職業崗位分析—崗位能力分析—典型任務分析—教學轉化”的基本流程,采取“群平臺課+核心模塊+拓展模塊”的課程設計思路,系統設計了“平臺+模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一是設置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等6門群平臺課程,并按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優化了課程內容;二是按照不同專業面向的核心崗位群設置相應的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首崗職業能力;三是結合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就業意向和合作企業要求,分別設置10個兼顧群內共享和群間互通的拓展課程模塊,提升學生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
(2)完善模塊化課程體系
將專業群內課程按照學生就業方向以及崗位需求劃分成兩大模塊:專業群核心課程模塊以及專業拓展模塊,按照市場人才需求,有效整合現有群內課程資源,以模塊教學的形式定向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創新融入群外資源輔助共享課程資源,以個性化課程定制模式打破學生單一專業能力壁壘,并且依照學生興趣,有效拓寬學生整體知識面和技能水平,為社會輸送全能型人才。群內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與群外專業課程相結合,實現課程體系“群內共享、群外互通”,充實課程資源。
(3)聯合企業,優化專業群崗位課程體系
聯合TCL、華陽、海爾、銳捷等緊密合作的企業,優化專業群崗位課程體系,重構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崗位課程的教學內容,制定專業群及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教學內容,建設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并依托智慧校園、超星等平臺,打造一批省級、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4.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1)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各項原則及要求,由高職院校主導及校企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廣泛實施三二貫通、五年一貫制、現代學徒制、退役軍人及高技能人才學歷提升等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途徑,實現專業群“寬入口”。通過政校企三方共同參與的專業群指導委員會,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針對多元化的生源情況,分別制定符合各類生源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2)分層教學,復合培養
樹立以人為本、個性化發展的人才觀念,按照學生基礎、個人愛好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首先根據生源情況,按社會、中職、高中不同生源分別制定與其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入學時對學生分別建班;學生專業拓展課程既可以選修群內專業相近的課程模塊,也可以選修群間互通的與專業群無關的課程模塊;課證融通方面對接國家證書標準,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率先開展“1+X”證書試點,聯合TCL、海爾、銳捷等企業開發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開展技能培訓,拓寬受訓者就業創業能力。將X證書的相關知識點融入專業群課程模塊,與教學結合,做到“課證融合,書證融通”。
(3)以賽促教,賽教相長
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行業賽等賽項所涉及的技能點、新技術等融入課程標準,以賽促教;學生社團依托大賽開展活動,通過指導教師講授、師兄師姐傳幫帶,同學間互相討論學習,達到提升專業技能的目的。定期開展 “專業技能競賽” 活動,對于在省內獲得二等獎以上的學生,直接選入博士工作站或名師工作室成員,作為研發輔助人才,重點培養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能力。
5.開展社會服務,助力區域發展
遵循校企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從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真實需求出發,注重發揮職業技術院校在人才培養、教育培訓和應用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注重將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短期獲利和長期獲益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以服務企業真實需求為落腳點的平臺,主動服務、積極實施企業定制化培訓服務。
針對企業技術研發人才相對不足,產品推廣設施不夠、成本較高等問題,積極搭建服務平臺。一是搭建企業博士工作站、惠州市名師工作室、協同創新中心等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協助企業開展行業標準制定、應用技術研發和技術咨詢,解決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中的技術問題。二是以校企共建的海爾智慧家居物聯網實訓基地、TCL王牌機芯教學工廠等生產性實訓基地,為企業提供產品展示、員工培訓、技術研發等服務。三是針對合作企業培訓力量不足,系統化、針對性培訓需求旺盛的現狀,學校主動服務,其一,派遣專業群骨干教師上門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服務;其二,提供定制化培訓服務,例如開發“TCL實業雛鷹動力營”培訓項目,為TCL開展定制化新入職員工培訓;其三,開發“低壓電工上崗操作培訓項目”,培訓低壓電工和農民工等。社會服務初顯成效,近三年發揮博士工作站、名師工作室效能,校企協同研發專利項目共有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軟件著作權25項。
6.服務“一帶一路、大灣區”,加強國際化合作
專業群立足于國際企業崗位要求,建設國際化人才教學體系;專業群立足于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能型人才;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服務“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專業群發揮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優勢,依托學校國際化建設規劃,大力推進與國際優質職業院校的實質性交流與合作;擬開展境外人員培訓項目,與境外企業合作,有序推進專業國際認證及課程建設,推進學分互認,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與亞龍智能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設立亞龍絲路學院;將派學校骨干教師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選派優秀學生出國游學,與境外學校、企業開展交流。
專業群把握“雙高計劃”的歷史機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圍繞“三全育人”,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攜手TCL、海爾、華為等行業領先企業,校企深度合作實踐“三教”改革、共建共享專業群優質教學資源、聯合打造專業群相關教材;打造名師引領、專兼結合的創新型雙師教學團隊;校企共建“五位一體”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打造應用電子專業群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強化專業群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社會服務水平,拓寬專業群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建立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等措施,建成與惠州地方產業精準對接、深度融合的國內一流專業群;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打造成聚焦重點產業和產業高端的高水平專業群、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