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鮀濱職業技術學校 歐曉榕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指示精神,中職學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推進課堂思政,在課堂教學目標中強化育人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滲透思政教育,在課堂能力訓練中融匯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注重意識形態培養,是實現“三全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
課程思政評價是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對于課程思政評價的研究卻遠遠落后于對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等方面的研究,這也是中職學校和專業課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課程思政評價的主體、對象、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探析,嘗試構建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應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教學評價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評價是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評價的實施能夠衡量學生基于專業課程的思政素養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洞察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揭示課程思政在目標設計、內容供給等方面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的目標。重視課程思政評價,才能夠有效檢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發現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導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融入。
明確課程思政評價由誰來進行,即明確課程思政評價主體,是課程思政評價的第一步,也是能否進行科學有效評價的關鍵。課程思政評價應改變單向評價模式,多維度綜合評估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1.學校評價
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教學部、教研組等部門肩負著指導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的重任,把握著學校各專業課程思政的發展方向。各部門通過教案檢查、聽課、關注學生反饋等方式對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指導、檢查、監督和評價,綜合評估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教”和“學”的有效程度。
2.教師評價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導者,對于課程思政在各環節的融入、要達到的目標、運用的教學方法、評價的依據等都了然于心,是進行課程思政評價的第一人選。
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按照教學設計完成課程思政的滲透,學生的接受程度是否在預計的范圍內,客觀地評估課程思政的融入是否有效、目標是否達成,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能否有效服務于課程思政等,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分析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以期不斷改進。
另一方面,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通過教學各階段的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對課堂小組討論、自主分享、課后作品呈現、學生學習態度等多方綜合分析,結合課程思政融入點的問卷調查、日常行為觀察、訪談等方式,綜合評估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3.學生評價
學生是課程思政的目標受眾,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感受最為直觀也最有發言權。
首先,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各種課程思政元素是否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思想的啟迪,學生的反饋和評價最具參考意義。
其次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評價中,學生自我評價是衡量知識和技能傳授效果的一個重要方式。課程思政評價也是如此,學生需要根據具體思政目標,對自己掌握相關課程思政知識的程度、情感態度、意識形態、實踐行為等方面做出評價和反思,從而督促自己不斷進行提升和改進。
4.社會評價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鑄魂育人,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合格人才。課程思政的培養效果最終還需要通過社會的考驗?!渡罨聲r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也提出,應“擴大行業企業參與評價”。因此,開展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除了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和綜合素質,也應該接受合作企業或用人單位的評價。
教學評價有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課堂內外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課程思政評價也圍繞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展開。
1.對教師的評價
作為課程思政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教師既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對教師的課程思政評價,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評價。教師是否根據專業課程內容充分、合理地挖掘思政元素,并在合適的教學環節中融入,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而不是生硬地把思政元素“添加”到專業課教學中。
其次是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潤物無聲地進行思政元素融入,而不是就愛國、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進行機械的空談,或者突然從專業課教學轉變成思政教育,使學生無所適從,無法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對教師的評價,能夠促使專業課教師從思維上正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從能力上不斷提高自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從行動上將思政素養和價值引領寓于知識、技能的培養中,切實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
2.對學生的評價
學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課程思政是否實現其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作用,最終都體現在學生身上。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是課程思政評價的重點。學生的思政素養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評價,不但要不斷跟蹤學生思政素養發展軌跡,還要綜合學生知、情、意、行(及其變化)進行評價,故而對學生的評價也是課程思政評價的難點所在。
對學生的評價,能夠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意識形態是否受到正面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否正確指導了學生的實踐行為,從而衡量課程思政對學生思想引領的價值,并確定已經實施的課程思政是否履行了其鑄魂育人的職責。通過對學生評價進行反思和改進,以評促教,發現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以評促學,了解學生思政素養發展軌跡以及知、情、意、行的變化情況,并客觀反饋給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以評促改,通過學生評價反饋,發現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實施等方法存在的問題,在評價實踐中分析、總結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的改革方向。
深入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的基本評價原則,結合課程思政特點,課程思政評價可運用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態,通過過程性評價了解學生思政素養發展軌跡,通過增值性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增值”,通過綜合性評價概括課程思政最終效果。
課程思政評價立足于課程思政設計,對課程思政的“教”與“學”進行多維評價。課程思政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中挖掘、在教學資源中融入、在教學方法中深化,課程思政評價也應結合課程具體思政元素和融入的環節來進行。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見圖1,課程思政的融入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并從這三個階段對課程思政的“教”與“學”進行監控與評價。

圖1 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實施過程
融入課程思政的前置學習與在線檢測,對學生進行背景評測,了解學生思政素養發展程度與學習需求(診斷性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思政的目標設計、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的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確定。這些內容以教案的形式呈現,是課程思政評價的重要依據。診斷性評價能夠使教師的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在實施過程中能夠貼近學生的需求,并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效能?;谡n程的診斷性評價可以以試卷、問卷、學生實踐、觀察、訪談等能夠直觀反映并有效衡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思政素養的方式進行。
診斷性評價可以在學期、學年、課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進行,因此,兩個連續的診斷性評價也可以作為衡量學生“增值”程度的指標。運用在線平臺記錄不同階段的診斷性評價,建立學生評價小檔案,追蹤學生“增值”過程,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可形成增值性評價,更加客觀、動態、相對地反映學生思政素養的真實發展情況。同時,學生整體的增值性評價也能夠反映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知識技能培養、思政素養提升和思想價值引領的有效程度,從而促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進行反思與改進,以及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課程思政的融入貫穿課前、課中、課后,過程性評價則伴隨整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呈現,包括課前學習態度、產生的問題與困惑的記錄、課前檢測的成績,課中的課堂參與度、師生互動、課堂作業、合作學習的態度、進取心等等,課后的反思、言行的變化、知識技能的提升等,客觀地反映課程思政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思想啟迪、價值引領的有效融合的程度。對教師的過程性評價包括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與效果,教學方法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教師本身的思政素養等等。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逐步觀察,在觀察中形成評價,在評價中反思、改進,以確保有效地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于教學中。
思政教育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升的過程。在課程思政教學周期告一段落時,應綜合衡量學生基于專業的角度對課程融入的思政元素的掌握和理解,學生對于思政內容的情感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言論和行為,并以此來對課程思政實施的整體效果進行評估。這是該教學周期實行課程思政的教育成果,該成果是對該課程(或者多門課程)的綜合性評價。如前所述,課程思政評價基于多主體、多方式、多維度、多階段開展,進而形成較為完整、綜合、科學的評價結論,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及其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