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磊 李華善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經濟社會發展不確定因素疊加、困難群眾返貧致貧潛在風險加大的挑戰,寧夏民政聚焦穩住經濟大盤,有力打造“高效、溫暖、精準、多元”的社會救助“寧夏樣板”,社會救助工作凸顯“五強五度”鮮明特色,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強化聯席協作,聚力謀新有深度。充分發揮社會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召開9次會議,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有效銜接”的“8+1+N”社會救助體系。圍繞促進共同富裕和推進民生保障做實文章,廳領導帶隊深入22個縣(區)、136個鄉鎮(街道)、247個村(社區),建立每月議事工作機制,成立5個工作專班,謀定工作思路。
強化增低擴圍,靶向施策有精度。提請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若干措施》,制定6類20條舉措,為每名困難群眾增發600元一次性生活補貼,發放資金2.4億元。提高低保和孤兒養育津貼兩項標準,納入自治區民生實事推進。開展取暖救助和春節走訪慰問等活動,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6億余元。創新實施特困供養人員重癥精神病患者集中救治“民康計劃”。加大對未參保失業人員和生活困難未就業大學生等臨時救助力度,今年前8個月,共救助6.2萬人次,發放資金1億余元。研究制定《關于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 進一步做好低保等社會救助工作的通知》,推動低保擴圍增效工作全面落實。
強化監測預警,精準幫扶有力度。充分發揮“群眾報+基層訪+平臺測+熱線連”綜合發現機制,動態掌握困難群眾狀況,實施精準救助。擴大線上信息共享,與12個區直部門、36家銀行合作,共享19類業務48項核對信息。將社會福利事項納入線下數據比對范圍,開展失業救助、低保等10余項信息線下數據比對,向全區下發9.2萬余條疑點數據。在寧夏“民政云”系統增設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殘疾人福利保障對象動態監測功能,完善民政領域各類公共服務信息應用。
強化載體創新,惠民利民有溫度。在22個縣(區)推行救助創新試點,全區2217個村設立社會救助協理員。區、市兩級慈善總會籌資115萬元,關愛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率先在全國實現殘疾人兩項補貼審批權限下放鄉鎮省域全覆蓋,發放補貼1.46億元,惠及20余萬人。聯合13個廳局強化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對遇有緊急情況需立即實施臨時救助人員“先行救助,后補齊說明”。對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實行網上審批。聯合自治區教育廳等部門制定“十條措施”,近400個社區工作待聘崗位全部向2022年度高校畢業生開放,爭取“城鄉社區”專項計劃名額500個,發布招聘崗位628個;采取9條措施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為企業紓困解難,全區社會組織和會員企業面向高校畢業生發布崗位4795個,實際招收1.1萬余人。
強化專項治理,全程監管有強度。邀請自治區審計廳對寧夏所有市、縣(區)民政部門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使用和管理進行全覆蓋檢查。制定出臺困難群眾救助等4大領域80余項制度,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常態化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強化全流程全鏈條資金監管。委托第三方對救助工作及資金使用進行績效評價,結果與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分配掛鉤。組織4輪督導,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得到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