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碩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物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其對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冷鏈物流作為物流的一種,其快且好的發展,是物流快速成長的重要推力。文章以我國當前發展現狀為背景,從我國的視角出發,針對當前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1.介紹。冷鏈物流是傳統物流的各環節中,使產品處于符合規定的溫度環境,從而保障產品質量,降低相應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1]。我國冷鏈物流的成長過程,大抵可歸總為三個階段。其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此時為萌芽階段,國內冷鏈基礎資源與設施短缺,冷鏈物流的概念尚不明確。不久,國外的一些相關公司紛紛入駐我國,如:太古、美冷等。同時,在該時期我國也開始成立獨立的冷鏈物流公司,如:雙匯、光明等,此時為初步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種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批行業的快速發展與轉型,其對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21世紀初至今,我國一直處于冷鏈物流的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系統的管理模式不斷涌現,先進的設施技術更是成了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力。
2.國內發展現狀。尤其受到近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國冷鏈市場的規模、需求更是加快增長,消費者日常生活追求更多物流服務,如:無接觸配送、送貨到家等。而消費者在此過程中所需求的貨物種類繁多,增加了冷鏈物流的市場需求,也推動了冷鏈物流市場市場規模的擴大。根據數據,2019年,我國該市場規模到達3391億元,同比增17.5%。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更是已經達約4698億元[2]。2019年我國冷庫求租區增多,冷庫需求總量超321萬立方米。2020年我國冷藏車市場保有量達28萬多輛,縮小了與發達國家距離。近兩年,在受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增加了冷鏈物流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提高了對冷鏈物流提的進一步要求。為此我國頒布了《關于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險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等。直至2020年,我國冷庫量約為6665萬噸,同比增長10.1%。冷藏車保有量約27.5萬輛,較2019年增長28.1%。隨后我國還頒布了《關于印發進口冷鏈食品物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通知》等,這表明我國在重視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同時,還非常重視冷鏈食品的質量安全建設。
3.部分發達國家發展現狀。在政策方面,很多發達國家都對冷鏈品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大大提高了冷鏈產品的安全性。德國嚴格禁止新鮮度不達標,保質期限不合格的產品上架銷售。美國為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在發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同時,還特意成立了冷鏈物流協會,并不斷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加強市場準入原則建設[3]。日本則是對其提供財政、稅收相關的優惠政策,并推動冷鏈相關業務的發展。新加坡政府更是為了培養冷鏈物流人才,專門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在設備技術方面,德國擁有先進的自動化冷庫技術,并且其畜牧產品采用身份識別系統,如有需要,可對其從誕生開始進行追溯。美國的溫控倉儲、制冷技術處于世界尖端水平。其冷鏈車輛均安裝有追蹤系統,隨時可對其車輛進行信息查詢,便于對冷鏈物流各環節進行把控。日本則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發,其擁有著世界先進的自動立體化倉庫與分級控溫設備,可對物流各環節溫度進行隨時監測。
1.冷庫人均容量少且分布不均。我國的冷庫總容量據統計,2019年我國冷庫量為6052.5萬噸;2020年,我國冷庫總量,達6665萬噸,總容量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由此看我國冷庫總量并不算少,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均冷庫容量仍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2020年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468.1噸/萬人。關于我國冷庫容量分布狀況。2020年,我國華東地區為我國當前冷庫容量最大地區,其容量高達1860.5萬噸,占全國總容量37.8%。然后是華中地區,容量達752.7萬噸。最后華北地區,其容量達731.2萬噸。分布大體呈現東多西少,東北、西北、南部地區容量較少的局面[4]。
2.專業人才相對短缺。據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開設冷鏈物流專業的院校僅有十所,且這兩年高校冷鏈畢業生人數與我國排名較前的冷鏈物流企業冷鏈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為不足四分之一。中物聯冷鏈委調查顯示,我國一半以上的物流企業表示冷鏈人才招聘困難。而人才智力支撐不夠會導致創新動力不足。
3.技術創新有待進一步發展。當前社會,人工智能成為時代潮流,智慧物流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區塊鏈技術在各領域的不斷滲透更是加速冷鏈物流的新時代的到來。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引進和其發揮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水平。當前我國制冷設備,仍然較多使用氟氯烴、氫氟碳化物等。這些物質在使用過程中會加劇全球變暖,尤其是制冷劑的泄露會造成嚴重的氣候變化,給環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4.信息化程度較低。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水平成了物流發展的重要一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僅有逾十個省市實行冷鏈食品追溯,多數省市信息化水平低,無法對冷鏈品進行有效監控,造成貨損。除此外,因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暢,“斷鏈”也隨之時常發生。據估算,我國每年因此造成的果蔬損失分別約為1200萬噸、1.3億元,經濟損失超千億元,給糧食安全造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5]。
5.冷鏈物流企業小而弱,管理模式落后。據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冷鏈物流中小企業比例超過90%,大規模冷鏈物流企業占比不足一成。2020年,排名第一的美企Lineage,冷庫容量達5066萬立方米,而我國排第一的中外運冷鏈物流容量僅有274萬立方米,其間有20倍差距。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當前中小規模冷鏈物流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缺乏,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而管理模式大多也采用傳統管理模式[6],再加上缺乏規范的行業指導,致使其很難適應當前信息化加速發展、對創新能力與不斷變革能力要求較高的社會情況,致使其成為冷鏈物流進一步發展的阻力。
6.預冷率低,食物浪費量大。預冷是冷鏈的第一步,通常易腐爛的食物在剛剛采集后溫度最高,預冷可以快速降低溫度,延長儲存壽命。據統計,我國果蔬預冷率僅有20%,其中一半以上仍是使用冷庫,由于冷庫中缺乏專業預冷設備,且位置距離采集地較遠,從而導致預冷不及時且效率低下。
1.協調冷庫容量布局。由于我國冷庫容量分布不均。應加強對冷庫容量少的地區的建設,均衡我國當前容量布局,優化容量結構,發揮各地優勢,共同促進冷鏈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2.鼓勵技術創新,不斷完善冷鏈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冷鏈物流的發展成效。要努力發揮技術創新,對其建設的推動作用。降低日常運輸中因技術問題導致的貨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目前,我國路況較為順暢,主要城區冷鏈設施尚可。但仍有一些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相關設施十分匱乏,這大大影響了冷鏈物流的運輸與儲藏。這些地區由于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大多以農副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而這些產品的變現,則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持。但預冷設施的缺乏、冷庫的不足、冷藏車輛的不足、交通的不便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冷鏈物流的工作效率與質量,進一步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劇落后,故要加強對相關地區的設施建設與普及。
3.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人才是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必須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培育與管理方案,才能為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我國當前冷鏈物流發展時間較短,經驗少,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少,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培養的專業人才數量少,培養出的人才質量更是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目前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國應當根據該領域的人才缺口制定針對性的科學系統的新型人才培育計劃。而所培育的新人才,需具有創新意識與一定的創新能力,且能使用新型管理模式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4.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冷鏈物流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信息化是必然趨勢。搭建物流信息平臺,有利于消費者與管理者隨時對運送或存儲等狀態下的貨物進行實時狀態監控,從而降低貨損,更好地保護貨物品質,也從源頭更好的記錄貨物信息以備隨時追溯。我國當前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多數地區無法對冷鏈貨物進行信息追溯,貨物品質與工作效率無法得到較好的保障。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加強對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協調。
5.冷鏈物流企業專業化建設。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小而弱且專業化程度不足,因此,應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專業化建設,企業應不斷吸納優質的專業人才,提高企業信息共享能力,注重物流信息平臺提供的有效溝通功能力,重視行業間的信息互通、交換、整合[7]。采取新型管理模式,增強自身的決策與運營能力。不斷提高成本控制能力[8],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
基于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冷鏈物流不停地創新與改革,同過去相比有很大的發展,但我國仍然需要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并能夠不斷動態優化的新型冷鏈物流發展模式,以此滿足社會不斷進步的多樣性需求。相關基礎設施要不斷完善并協調布局,要增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要注重科技的引進與創新,要加強信息平臺的搭建,要推動我國冷鏈物流企業隊伍的壯大。從而充分保障運輸與倉儲物品的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在我國整個冷鏈物流的發展的過程中,要統籌全局,進行科學設計,努力打造符合行業發展需求與相關社會背景的新模式與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