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敬,李 嬈,廖文龍,翁 鳴
(1.南京理工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2.廣西財經學院 中國-東盟創新治理與知識產權研究院,廣西南寧 530003;3.澳門科技大學 商學院,澳門 999078;4.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商學院,廣西 河池 530007)
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也是創新成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廣西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科技創新平臺是集聚整合創新要素、具有開放共享特征、支撐和服務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科技機構或組織[1],既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社會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既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科技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2-4]。廣西地處我國華南地區西部,屬于欠發達省區,科技發展相對落后,建設好科技創新平臺對于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1995年開始,廣西陸續組建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圍繞自治區目標,根據科學前沿發展、自治區戰略需求及產業創新發展需要,開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技術服務等科技創新活動,成為自治區開展基礎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創新成果產業化、資源共享服務等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載體。
經過近25年的建設,廣西先后組建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15種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共1 012家。筆者通過對廣西政府部門公開發布的認定科技創新平臺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按照層次類型、隸屬關系、區域分布、產業分布、依托單位等進行了歸類分析。從層次類型上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有59家(包含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工程實驗室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7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7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有953家(包含重點實驗室94家、工程研究中心6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9家、企業技術中心467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2家、新型研發機構2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3家、大學科技園3家)。從管理隸屬關系上看,分屬3個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其中屬于廣西發展改革委管理的共99家,屬于廣西科技廳管理的共446家,屬于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廳管理的467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全區14個地級市除崇左市以外的13個市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南寧、柳州、桂林,這3個城市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分別為409家、213家、208家,合計達830家,占總量的62.8%。其余各市平臺數量分別為玉林78家、梧州75家、百色58家、北海48家、河池43家、欽州42家、貴港41家、賀州40家、防城港25家、來賓24家。首府南寧因其特定的政治、經濟地位,聚集了較多創新資源,地域優勢突出,近一半的科技創新平臺坐落于此。從產業分布來看,廣西科技創新平臺共涉及51個大類,占97個大類的52.6%。其中,平臺數量排名前10位的行業分別為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從依托單位來看,依托單位主要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企業科技創新平臺有 323 家,占比達 76.7%,體現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這些平臺的建設在廣西重大科研成果產出、高水平人才集聚、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臺和載體,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戰略性科技力量代表的高質量國家級平臺數量偏少。從總量上看,國家級平臺僅有118家,占比不足9%;從質量上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僅有43家,占比只有3.25%。在基礎研究領域,僅有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在生物科學和化學領域,而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環境等未來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缺乏基礎研究“國家隊”成員,導致在相應領域的研究活動不夠活躍,對相關前沿發展動態不夠了解,對未來可能引發新的產業大變革的理論突破不夠敏感,難以根據最新的重大理論進展迅速做出前瞻性的預判和調整,通常要等到先進地區已經啟動甚至是完成布局之后才有所反應,錯失最佳時機,使得產業發展全局上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在產業發展領域,缺少高水平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全區僅有3家國家工程實驗室和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部分科技創新平臺是企業內部技術部門,僅為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對產業引領作用不強。在全區各大產業中缺乏致力于從事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并向產業鏈上、下游輻射擴散,為整個產業提質升級賦能的前瞻性、公共性的大型科研平臺,導致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長期落后于國內外同行,始終處于勉力“跟跑”狀態,要向“并跑”“領跑”轉變非常困難,嚴重制約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平臺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平衡,集中于南寧、柳州、桂林,難以引領區域整體科技創新及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平臺與產業布局不平衡,廣西確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健康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的平臺數量少、力量弱,例如新能源汽車領域僅有1家;廣西主要支柱產業排名前3位的汽車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業內科技創新平臺數分別為4家、2家和2家,支撐力度不夠。而在一些產業領域雖布局了較多的創新平臺,例如在醫藥制造業領域,先后布局10家創新平臺,但該產業始終沒有發展成為支柱產業,說明平臺在促進產業做大做強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明顯。此外,一些規模大、產值高的產業中實際上有許多細分的產業領域,涉及的技術極多且差異性大,需要分別組建科技創新平臺,但目前還未能對這些領域實現有效覆蓋。
缺乏統一的歸口管理和頂層設計使得有限的創新資源不能實現有效整合。廣西現有科技創新平臺分屬3個職能部門歸口管理,不同部門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問題上職責定位不清,牽頭部門不明,協同聯動合力不足,管理和投入各自為政,較為分散,缺乏統籌協調和統一規劃,導致對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管理缺乏頂層設計,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目標、定位和路徑均不夠清晰,現有科技創新平臺之間布局重疊,定位交叉模糊,同質化現象嚴重,而對于在一些填補空白、支撐未來發展的領域科技創新平臺的戰略性布局更是缺乏深入思考。
創新投入來源相對單一和“單點發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創新成果轉化率普遍不高。廣西現有科技創新平臺的投入主要依賴財政資金的投入,并且支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2018年,我國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與當年國家財政支出比例為4.31%,而廣西僅為1.21%,不足全國水平的1/3。同年,全國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為5 779.7億元,廣西僅為64.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僅為1.1%。從企業來源的橫向科研資金偏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科技創新平臺與產業界聯系不夠密切,缺少緊密跟蹤市場需求、能夠通過合同科研方式實現自我造血的市場化平臺。不少科技創新平臺因在資金、場地、設備等方面得不到改善,所開展的創新活動規模小、內容少、水平不高,吸引外部資源能力偏弱。此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涉及資金投入、稅收優惠、人才集聚、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需要多部門協同支持,但目前主要依靠科技部門單點發力,并且多采用給項目、給經費的方式予以支持,手段單一,效果不盡理想,扶持政策需進一步完善配套。部分平臺雖然是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但是實際合作不夠緊密,成果轉化率普遍不高。
創新要素市場發育不夠充分,存在“市場失靈”現象。一方面,由于區內外雙向信息不對稱,區外優質創新資源向區內流動緩慢,所以一些關鍵領域空白長期得不到填補。另一方面,分配機制不夠合理,一些領域回報穩定、風險較低,吸引大量的人才、資金等資源,例如資金更多地流入房地產業而非制造業,博士、碩士畢業生擇業時更傾向于高校院所、政府部門而非企業。相比之下,創新活動風險過高且收益不穩定,從企業到個人都缺乏積極性。與此同時,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發揮不夠,未能有效干預和糾正上述“市場失靈”問題。政府部門主導的創新合作交流渠道不夠暢通,在缺乏政府牽線搭橋和跟蹤服務的情況下,潛在合作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很難消除,對合作形成障礙。“產、學、研”合作機制設計存在缺陷。目前,政策主要采取正向激勵辦法,鼓勵科技人員通過“產、學、研”合作“創富”。但是,由于缺乏考核淘汰機制,現行政策對于手捧“鐵飯碗”、能夠“旱澇保收”的高校院所在編人員來說激勵效果欠佳。不少人在與企業的合作中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使相關工作半途而廢。不少平臺成果唯一的轉化渠道就是依托單位,而無法通過技術市場進行轉移轉化,降低了創新效率和效益。
廣西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普遍薄弱,研發水平較低,缺少能夠源源不斷產出技術領先成果、助力企業站穩產業制高點并鞏固市場地位的“專、精、特、新”平臺。例如,從專利擁有量上看,只有廣西玉柴機械(器)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和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3家平臺的專利擁有量超過1 000件,分別達到2 532件、2 333件、1 206件,其余平臺的專利擁有量一般在數十件到數百件之間。專利擁有量少,說明創新成果產出不多且無法形成嚴密的保護,對增強企業競爭力作用不大。研究還發現,不少企業的研發投入主要用于解決生產中的簡單技術問題(例如生產線的調試),卻不能產生新產品、新工藝,對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幫助不大,導致相關產品始終處于價值鏈低端,而這又造成企業利潤過低,無力開展更多的創新,形成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區內科技創新平臺不善于借力發展,缺少體制機制靈活、能夠有效匯聚區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的開放合作平臺,尤其是缺乏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創新型龍頭企業共同組建、深度綁定的聯合研究機構,也缺少成建制、成批量進行人才、成果引進的大行動。目前,各平臺主要以項目方式開展合作,組織松散,持續性差,對于平臺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作用有限,創新活動缺乏有效組織,小、散、亂現象較為嚴重,難以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應大力發揮政府的政策主導和宏觀調控作用。
第一,應強化對平臺建設的組織領導。用好用足自治區層面關于創新的統籌協調機制。將創新平臺建設列入自治區科技領導小組會議、自治區雙創廳際聯席會議重大議題,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加強高位推動,破除部門藩籬,促進協同聯動。
第二,應科學編制發展藍圖。建議盡快編制《面向2035的廣西創新平臺中長期發展規劃》,精準給出目的地、路線圖、時間表,將其作為全區上下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統一遵循的指導性文件和政策依據。成立由科技、產業、投資等領域國內外高層次專家組成的自治區創新平臺建設咨詢委員會,在涉及創新平臺的重大戰略規劃與改革政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與科研項目布局等方面提供決策咨詢。突出重大需求和問題導向,強化超前部署和發展引導,統籌存量與增量,科學規劃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建設發展路徑,就“建什么,誰來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樣”等關鍵問題在全區范圍內形成統一認識和明確思路,有效匯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平臺建設。
第三,應構建“統分”結合管理和投入機制。在“統”的方面,可以將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與信息化廳管理的自治區級創新平臺納入統一的廣西創新平臺管理體系進行管理,在認定、支持等方面執行同一標準,避免厚此薄彼、冷熱不均;對各類自治區級創新平臺,由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與信息化廳聯合組織開展認定、績效考核等管理工作,避免重復布局、多頭支持;推進不同部門管理的自治區級創新平臺互通互認,對具備相應條件的創新平臺,在各部門的項目立項、向上推薦申報國家級創新平臺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在“分”的方面,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應統籌協調各科技創新平臺需要相關部門支持的事項;自治區科技廳應擇優對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給予科技項目及經費支持;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廳應擇優對科技創新平臺依托企業的技術改造給予支持;平臺對口行業部門負責日常聯系和業務指導,組織推薦本行業創新平臺;各設區市負責推動轄區范圍內企事業單位建立研發機構、組織市級創新平臺培育認定、向上推薦本市創新平臺等。
第四,應完善決策咨詢機制。建議成立由科技、產業、投資等領域國內外高層次專家組成的自治區創新平臺建設咨詢委員會,在涉及創新平臺的重大戰略規劃與改革政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與科研項目布局等方面提供決策咨詢。引導國內外高端智庫、國際咨詢機構參與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咨詢,提升平臺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應按照“優化布局、分類管理、動態調整、擇優扶強”的原則和“引進共建一批、培育新建一批、優化提升一批、整合組建一批”的思路,按照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三大類別布局建設廣西創新平臺,始終將質量擺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的中心地位,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學、開放共享、多元投入、動態調整的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體系。
第一,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平臺布局。將基礎研究地位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建設定位于瞄準國際前沿,聚焦自治區戰略目標,圍繞重大科學前沿、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科學工程,開展戰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礎性、綜合性科技創新活動的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平臺。瞄準生命科學、量子科技、海洋、能源、環境等未來新興領域,規劃建設若干自治區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平臺,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等任務,為將廣西培育成為未來的重大創新策源地做好前期鋪墊與籌劃。
第二,構建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平臺群。加快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步伐,建設定位于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和工程化技術研究,推動應用示范、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提升廣西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水平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平臺。一是在汽車、有色金屬、機械、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大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搭建重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平臺。二是在各個產業領域積極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敏銳捕捉和填補市場上的技術供給空白,為廣大企業打通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三是打造一批聚焦高附加值新產品研發的“高、精、尖”平臺,助力企業逐步走上依靠新產品壟斷細分市場、獲取超額利潤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三,強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平臺建設。著力夯實創新基礎,建設定位于為科學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開放性基礎支撐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平臺。持續提升自治區科技文獻、數據、儀器設備方面的公共服務平臺能力,不斷增加可共享的資源。探索在縣(區)、開發區建立工作站、服務站,促進其服務不斷向基層和一線延伸,使更多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能夠享受到更優的科研資源和條件。促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星創天地等孵化類平臺提質升級,構建創新創業服務全鏈條,打造形成若干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匯聚的創新創業高地。
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充足的財政經費支持、多元化社會資金投入、有力的培育孵化和豐富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5]。
第一,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對標先進地區標準,大幅提升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力度,顯著改善平臺環境條件,有效改變創新資源“引不來,留不住”的不利局面。統籌使用財政資金,在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創新平臺專項,對優化整合后不同部門管理的同類創新平臺按照同一力度進行支持。進一步完善分類支持方式,強化績效考核與財政支持的銜接,集中財力實現重點突破。對于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平臺要突出財政穩定支持,為科技人員專注于創新創造優良的環境。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平臺在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通過為技術需求方提供市場化服務實現自我“造血”和科技人員“創富”。同時,加強政府引導和第三方考核評估,根據考核評估情況,采用后補助等方式予以支持。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直接獎補、創新平臺建設后補助等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建設研發機構。
第二,應積極引導多元化社會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科技信用貸款。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和推廣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及無形資產證券化等金融新產品。鼓勵擔保機構和保險公司推出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產品和服務。開展面向各級各類創新平臺的融資成本補貼和信貸風險補償。積極培育股權投資機構。探索設立財政資金為引導的科技型企業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吸引、集聚一批實力較強的創業投資機構和資金,重點面向建有創新平臺的科技型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優先遴選擁有國家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的科技型企業進行上市培育或開展債券融資。
第三,應建立健全“國家—自治區—設區市—縣(區)”多級培育孵化體系。充分發揮設區市、縣(區)兩級在創新平臺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建立國家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培育庫,對于基礎好、潛力大的平臺,采用委(廳)市共建模式支持平臺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加快實現國家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新突破。
第四,應豐富政策支持手段。全面梳理科技創新平臺扶持政策,根據需要及時作出調整,增強政策集成和實效,促進科技、人才、產業、金融等政策有機銜接,形成政策合力,實現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強對科技創新平臺項目用地重點保障,依法放寬地塊容積率限制,允許在符合條件的項目用地上配套建設人才公寓等服務設施;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在符合現行城市規劃、安全要求且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就地改擴建廠房,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征收土地價款,免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并按其當年實際改造建成的標準化廠房投資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新建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創新平臺用地,執行工業用地政策,指標優先安排、審批。依托國家級、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引進的人才,可在待遇、工作條件、子女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優先予以安排。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優先承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與信息化廳等部門安排的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項目、科技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對國家級、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的用電用水給予優先供應,保障平臺業務順利開展。
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離不開創新要素的投入,應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擴大開放合作,提升市場化水平,強化“產、學、研”協同等方式,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在區域內不斷聚集、合理流動、有效激活,為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和運行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6]。
第一,擴大開放合作,吸引創新要素聚集。應積極引導科技創新平臺主動對接京津滬、江浙、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創新策源地,與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創新型龍頭企業及地方政府開展聯合攻關、共建研發基地和創新聯盟、成果轉移轉化、打造產業集群、舉辦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合作交流。支持企業在先進地區建設“創新飛地”,利用當地優質創新資源,自治區、設區市兩級財政按本地平臺標準予以支持。
第二,提升市場化水平,促進創新要素流通。應加快建設形式多樣、覆蓋面廣的技術市場。夯實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根基,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服務機構和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推動高水平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技術市場登記和服務機構實現在縣域的全覆蓋。支持創新平臺與專業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合作,不斷將創新成果向基層和一線轉移轉化或為相關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服務。
第三,強化“產、學、研”協同,激活創新要素潛力。應定期組織召開發展改革委、科技、工信、教育等部門共同參加的聯席會議,把創新平臺建設與普通高校“雙一流”建設、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提質升級攻堅戰等緊密結合、整體籌劃,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鼓勵校企聯合共建創新平臺,開展協同攻關、訂單式培養等深度合作,一攬子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與企業人才匱乏等問題。激活存量人才潛力,嚴格落實好自治區出臺的正向激勵政策,創造更加寬松的氛圍,讓科研人員更加專注于創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崗位績效考核中強化創新導向,在崗位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加入創新類指標,并給予較大權重,試點并逐步推開創新績效不合格的“一票否決制”和綜合考評“末位淘汰制”。通過一系列改革“組合拳”,從根本上治理科技人員參與創新活動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問題,促進人才資源加快向企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