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輝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侯家川鎮初級中學 730700)
初中數學是義務教育重要的一環,也是構建縣域內良好教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切實規范校外教育輔導培育的同時,有效減輕義務階段學生課業壓力,為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做出重大部署.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各種課外輔導機構混亂現象愈發明顯,在極大程度上沖擊根本教育,為不少家庭帶來巨大壓力,教育改革刻不容緩.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意見》,從校內學生作業管理到校外輔導機構管控,對學校教育改革和學生成長發展意義重大.此次減負政策中,減少的是學生重復機械式課業負擔,和長期以來校外培訓的雙重壓力.教育“內卷”現象嚴重,不僅給家長造成焦慮恐慌的心理,同時還增加了經濟負擔.雙減政策后,明確學校切實履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義務,強化學校教育陣地的作用,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對于教育生態一詞,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第一次提到:教育生態的方法就是將各種教育機構與結構置于彼此聯系中,以及與維持他們并受他們影響的更廣泛的社會之間的聯系中來加以審視.隨著教育生態學的傳播,讓更多的人明白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產生及存在發揮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空間關系.在這個空間關系中還包括經濟、科學、社會等外在環境因素,也包括教育系統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內在環境因素.各因素協調一致形成生態系統,探討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課堂環境等因素對學生教育的影響.
受市場化因素的影響,不少縣城勞動力涌向城市,縣城教育工作出現諸多問題.許多農村家庭孩子缺乏父母陪伴,面對留守問題,不少學生出現自閉暴力等心理傾向.與此同時,不少學生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并在學習壓力較大的環境中,學生與周圍環境交流都是與學習息息相關,學校教室成為最多活動場所,包括微妙的人際關系等都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致使縣城教師出現前所未有的責任危機感.
縣城教育資源集中在低齡兒童的居住區,《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意見》頒布后,致使義務教育學校較少,導致不少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寄宿制學校面向學生開放,采用靈活辦學方式便于學生安全學習,但是也對當前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師一手抓學習的同時一手抓管理.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充分發揮了學校教書育人的教育功能,發揮學校教育陣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素質教育質量權衡是由多個要素構成,是一個復合系統,涉及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個性發展及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但在所有教育質量要素中,學校課程設置和各門課程內涵質量是重要前提,師資水平、教學能力等都是影響學校素質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2)推進作業改革,課業繁重是雙減政策直指問題之一.改革意見中明確規定中小學家庭作業用時,有效縮減作業完成時間.同時,也面向素質教育提出減量增效的教學目標,在此要求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應規范作業來源,科學設計作業、合理布置作業、統籌作業總量、量化作業批改及分析效率等諸多方面,推進作業系統全面改革.
“雙減”政策落地后,校內課后服務成為焦點之一,尤其是課后服務內容頗受廣大家長的關注.結合《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形成“指導學生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積極開展各種課后育人實踐活動”思路,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模式,拓展良好的教育生態.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教學需要安排豐富的科普教育、藝術教育、文體教育、文化教育及社團活動,利用課余時間校內提供書法、舞蹈、圍棋、陶藝、美術、游泳等興趣愛好活動.
與此同時,考量其他社會團體組織加入到育人隊伍當中,有效突出學校教育特色延伸教育范圍.學校探索利用學生假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志愿者支援服務崗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田間勞動實踐.利用面向學生開放的博物館、少年宮、科技館等教育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習.
首先,變革以升學為目的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受到教學模式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更加注重應試能力的提升.片面的強調知識在考試中的應用,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生活經驗的積累.長此以往,偏離了教育本質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最終致使教育生態環境失衡.新時期,對學校育人工作重新定位,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能力.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挖掘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為教育目的,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根本,形成一定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
其次,轉變教師管理職責.一直以來,中國教育領域講究尊師重道,形成教師與學生自上而下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轉變縣城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管理職責,不僅要關注學生、家長、家庭情況、教育內容之間的關系,還要重視不同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促進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轉變領導型教學關系,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課程愿景上引導教師主動承擔教職任務,欣然的接受新教學方法、新教學理念,為提升工作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不少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理解是“不留作業,不考試,不補課,以后不用再給孩子報課外學習班,能省下不少補課錢,學校凸顯教育職能,孩子的學習又歸學校管……”,不少家長聽聞后拍手叫絕.其實不然,“雙減”政策實施“減”的是學生繁重的課業壓力,而不是家長對子女管教的責任,孩子的教育不能單純依賴學校,作為家長同樣要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無論多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無論教育改革是什么方向,家長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由于缺少自覺性及自律性,家長督促孩子學習養成自律習慣,是家長履行管教職責正確引導的結果.“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不能只寄希望于學校,也不能只寄希望于學生,要做到家校結合.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對校外培訓機構產生巨大影響.不少培訓機構選擇退市或轉型,引發教育培訓行業的巨變.據統計,我國校外培訓機構有70萬家以上,以英語教育數量突出.在《意見》中提到:“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現有無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那么雙減政策下,校外培訓機構將何去何從?其實解讀意見不難發現,對校外機構進行嚴格管理并非是禁止一切校外機構培訓,而是要求校外機構培訓必須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在規定的時間內與范圍內開展培訓工作,不得進行超標超前的培訓活動.
首先,校外培訓機構若想擺脫困難的局面,需要朝素質教育方向轉型,素質教育是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校外培訓機構可以聯合線上信息化技術,開啟人工智能課后服務轉型合作模式.
其次,探索素質教育+社區聯動模式,發揮社會公益性價值.以社區為中心打造學生成長的第三空間,孵化一批素質教育品牌,開展社區書法、社區圍棋、社區美術等素質教育,公共社區化政府職能作用,積極引導校外培訓機構繼續完善轉型.打造步行10分鐘的素質教育基地,建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素質課程培訓體驗.與此同時,加強校企合作、營地教育等模式,促使校外培訓機構成功轉型.
伴隨著“雙減”政策實施,讓縣城教育工作實現良好生態發展態勢.義務教育階段,校園生活幾乎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部,落實“雙減”政策尤其需要關注那些家庭困難、學校教學資源貧乏、身心具有障礙的學生弱勢群體的均衡發展,積極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因素,規范教育改革發展道路,重視學生精神慰藉,推動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