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從20世紀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家財務共享中心開始,到20世紀初共享中心落地中國,財務共享已成為企業推動財務職能轉型,提升業務與風險管控精細化和智能化,實現業財IT多重融合的新財務管理模式。
會計專業因就業面廣,實用性較強,社會認可度高和需求量大等原因,一直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之一。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是以培養核算型會計人才為目標,學生主要就業崗位為初級的會計崗位及其他基層崗位,如出納員、記賬員、成本核算員、稽核員、收銀員、倉管員、文員、業務員等。但隨著企業全球化布局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廣泛推廣應用財務共享模式,這導致核算型會計人才過剩,而財務共享會計管理人才卻供給不足。
長期以來很多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定位于中小微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崗位,側重培養學生手工做賬和會計電算化做賬。財務共享引發的會計變革促進了核算和管理職能的分離,更強調會計人才以提供分析、管控、決策為重點的管理會計能力。但現有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缺乏與時俱進、實時更變,仍然側重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能力,造就了高職會計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
現有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口徑窄,核心能力培養偏重于核算能力,并且重手工輕電算。課程體系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核算類課程開設偏多,課程數量和課時占據了專業教育的最主要份額,而適應財務共享、信息化條件的管理、分析、智能信息化類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近乎空白[1],無法培養學生既懂財務,又懂業務、懂管理和懂技術。
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高職院校師資結構中技能型教師缺乏,會計教師絕大部分是從學校畢業后即開始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真正具有會計實務工作經歷的教師鳳毛麟角,且一些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只會教手工,不懂會計電算化,甚至個別教師不了解會計行業的新發展和新動態,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踐的差距大。多數教師無法從會計實際工作的角度,只能憑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靠理解和想象來開展會計實踐教學,以致與實際相差深遠。
高職會計教學是以教定學的傳統知識傳授模式,教學方法單一,多采用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先進行理論教學,再進行會計實踐訓練。教師一言堂、填鴨式地講授難以激發學生對晦澀難懂的會計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邊學邊忘;而案例教學法卻因缺乏企業真實案例或案例內容不新穎而導致理論知識難以與實務相結合。而會計實踐訓練多以手工訓練為主,憑借滯后、不真實的實訓資料,僅教會學生掌握常規業務的會計核算;信息化實訓則僅停留在利用“網中網”等實訓平臺或單機操作財會軟件進行會計核算,缺乏對學生進行報稅、財務管理決策及財務分析等技能方面的綜合訓練。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是會計人才培養的首要條件。財務共享模式的廣泛應用將改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由擅長核算的基層財務人員轉型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基礎操作員。因此,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要聚焦“財務共享”和“智能財務”,以“大財務和共享服務”理念及“信息化”為支撐,對接社會需求,將人才培養目標由“專業核算型”會計人才轉型為既懂核算,又具有會計管理實踐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復合型會計管理人才。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支撐,重構優化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重要措施為以下幾點。
2.1 突出會計管理能力培養,開設會計與計算機跨界培養課程。要壓縮傳統核算類會計課程的比重,弱化核算職能及手工技能,突出會計管理能力培養,并打破傳統財會課程模式,積極結合財務共享、大數據、數字化等產業特征,開設會計與計算機跨界培養課程,培養學生用業財融合、大數據思維進行財務決策及財稅管控與分析,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新增“會計大數據基礎”“網絡支付技術”“電子實務”等課程;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新增“會計信息系統應用”“財務共享服務業務處理”“智能財稅”等課程;在專業拓展應用能力課程中新增“統計數據收集與整理”“電子發票運用”“ERP沙盤模擬實訓”“財務共享電子沙盤模擬實訓”等課程。在崗位遞進發展課程中新增“智能財務管理”“智能管理會計”“業財一體化設計”“財務共享電子沙盤模擬實訓”“財務大數據分析”“財務機器人——RPA的財務應用”等課程。
2.2 對接“1+X證書”。對接初級會計資格證書、管理會計初級證書及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業財一體信息化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考證內容有機融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如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新增“財務共享實務(初級)”課程,對接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的初級證書;在崗位遞進發展課程中新增“財務共享實務(中級)”課程,對接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的中級證書。
2.3 校企合作開發會計專業課程。立足課程改革,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載體,校企共建云端課堂,從課程團隊組建、課程目標定位、課程項目開發、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視頻制作、課程考核指標構建、交流互動平臺建設等方面不斷深入校企合作。在課程建設中,企業教師拍攝業務操作視頻,開展遠程云指導,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財務共享服務的工作場景和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增強學生對新技術環境下財會工作的適應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使人才培養適應企業需求。
2.4 融合課程德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凝練課程德育育人新思路,將德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和會計專業課程。拓寬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2],培養學生的經營決策能力和創業創新能力。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計道德操守、職業精神等元素有機融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納稅實務”等專業課程中,深挖專業課程蘊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實現人才培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為提升高職會計教師的實踐育人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優化師資結構,拓寬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的引進渠道,放寬招聘高技能人才的學歷門檻,積極從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以及企事業單位中引進或招聘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財務經理、財務負責人等擔任會計實踐教學的專職或兼職導師,加大行業專家參與教師培訓與學生培養工作的力度。
第二,以財務共享服務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抓手,通過設置專項經費、配套相關激勵政策、將證書考核納入教師工作績效等多種方式來激勵教師掌握財稅審核、納稅申報、智能識別、智能記賬、智能審核等財稅核算、服務辦理、智能技術應用等財務實操內容,提升教師的實務操作能力。并且以“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業財一體化”和“金稅財務應用”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內容為依托,對會計專業骨干教師增加勝任考證“培訓師”的能力要求,掌握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方法,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第三,加強校企在技術研發、咨詢培訓、教師下企業實踐以及校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校企共育高水平師資隊伍。會計教師參加企業技術培訓和崗位實踐,既能掌握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平臺、財務大數據應用軟件等先進技術平臺的使用,又能幫助教師將會計專業知識與行業現狀、企業實際相融合,并將這些實際項目教學化,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大幅度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教學方法,培養教師教學實踐和職業工作實踐的“雙重”實踐能力。
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和職業技能的重要載體。要改革傳統會計教材多數是紙質教材,沒有實時的與會計職業變化相匹配,教材脫離企業實際的弊端,積極創新會計專業教材。
4.1 開發校企合作設計任務引領型的活頁式教材。要打破以知識體系為主線構建教材內容的束縛,開發校企合作設計任務引領型的活頁式會計教材,配套完整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二維碼、微課視頻、AR技術、網絡學習空間、在線開放課程等,形成“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的專業教材體系。平臺上的會計實訓課程可與專業教材有機結合,在教材中置入匹配的實訓課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直接進行實訓,支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教材的立體化、智慧化應用與共享。
4.2 開發1+X制度下的課證融通教材。契合財務共享工作崗位,對接會計工作過程,依據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將學歷教育“1”下的知識標準與“X”的初級、中級技能標準銜接,聘請行業企業、代理記賬行業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的專家、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共同探討“X”與原有課程的融通,整合重構專業課程,開發適合高職會計專業的課證融通教材。如將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初級證書中稅務模塊的知識技能點融入“納稅實務”課程,開發“納稅實務”課證融通教材;將業財一體化職業技能初級證書的知識技能點融入“會計信息系統應用”課程,開發“會計信息系統應用”課證融通教材。通過“X”證書的崗位實操,能培養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鍛煉操作技能,進而培養職業素養。
5.1 專業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專業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法,實現專業教學的信息化和數字化。這種教學方法是基于各種理論的教學模式的混合、教師主導活動和學生主體參與的混合、課本教材和網上資源的混合、各種網絡工具技術和教學媒體的混合。對管理會計、財務會計、納稅實務、財務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高職會計教師既要利用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學生體驗全國名師的精彩授課,線下通過重難點內容講解、企業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座談會、知識沙龍和技能實操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也要加強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在智慧職教建成線上資源,包括課程標準、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和微課、課程題庫、在線答疑等內容,積極探索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
5.2 校企共育,協同教學。高職院校要緊密結合新業態新技術,搭建政、行、企、校、研的多元化合作平臺,校企共建財務云共享中心、VBSE財務全景仿真實訓中心、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仿真實訓中心等校內實訓基地,采用“理論實踐協同進行”的教學方式,校企協同培養高職會計人才,將會計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和企業真實票據、賬務引入學校,實現業務、財務、教務一體化,開展真賬入校的實踐教學;并在校企“雙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承接企業的代稅、代賬、分析、財務咨詢等業務,通過各行業的真實業務對學生進行帶教培養,實現實踐教學由模擬仿真實訓向真賬實操的轉變,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真正對接,切實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5.3 微課+二維碼交互式教學。微課是針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實操性較強的內容,以視頻的方式展現給學生,相比傳統教學方法,微課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學效率更高。高職會計教師要學習運用錄像微課程技術開發可視化的微課教材,將模塊知識點的重難點講解和技能要點的演示操作視頻制作成微課生成二維碼加入教材的相應位置,或將微課視頻、導學案的學習資料存儲于二維碼,學生掃描二維碼就可打開一個音頻或視頻進行自主學習?!拔⒄n+二維碼”能以文字、圖片,配合語音講解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動態解釋實訓操作過程和實訓原理,這種新型教學方法既能成為師生交互的強大工具,更能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個性化教學。
財務共享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財務共享會計變革改變了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標準。高職院校是會計人才培養的“主戰場”,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聚焦“財務共享”對管理型會計人才的新需求,與時俱進地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途徑,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塑造更多符合市場的新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