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雯
(廣饒縣文化館,山東 東營 2573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國人民群眾接受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在大眾的生活和工作中,信息技術與新媒體技術都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文化館在進行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時候也需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將群眾文化推廣活動進行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民眾的基礎生活條件也有所提升,在物質上,大部分的民眾都得到了相應的保障,現如今的群眾更加重視思想上的熏陶,意識到了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推廣群眾文化工作是文化館工作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推廣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效果影響到我國民眾的基本素養,作為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應該積極思考新時代中推廣群眾文化的新渠道與新方法,解決推廣群眾文化工作的難題,提升群眾中文化建設的效果,達到提升群眾文化的目的。
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新媒體技術在大眾的生活中得到了深入應用,移動互聯網設備的升級,讓新媒體技術得到了更好的應用,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文化傳播都是依靠書籍、電視、廣播等設備作為載體,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中,文化的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實現民眾隨時隨地接受文化傳播的目的,非常適應當下民眾的傳播需求。
除此之外,新媒體還有文化豐富的特性,在新媒體平臺中,受眾可以在平臺中注冊個人賬號,然后通過個人賬號發布自身想要發布的任意內容,只要不違反平臺條例和規則即可,其中定然包括文化信息的傳播,信息發布者的數量基數大,平臺的內容數量不斷提升,受眾所接受的文化類型和內容也會增多[1]。
在資源互通方面,新媒體技術可以實現與受眾之間及時的信息互通,在同一款新媒體軟件中,可以直接進行信息的轉發和傳遞。通過其他新媒體技術還能夠通過對既定內容的整合或是分割,對于受眾來說文化信息的傳遞變得更加便捷。
2.1 適時性。群眾文化的推廣一定要具備適時性,根據當下的時事熱點確定推廣群眾文化的內容,一旦內容老舊,則沒有推廣的意義,群眾在接受文化的時候也出現了延遲性,所接收的推廣文化在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自然會出現群眾不愿意參與的現象。以時事熱點事件作為主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能夠很好的吸引群眾參加,還能讓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對群眾帶來切實的增益效果,與時俱進,提高群眾的體驗感,提升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有效性。
2.2 開放性。在開展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時候要給予群眾思考和接受的空間,倘若群眾文化都是通過傳統的講解方式進行傳播,群眾所接收到的內容過于死板,導致群眾沒有思維空間。因此,群眾文化推廣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現有的推廣形式上進行創新,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給予群眾思考與想象的空間。
2.3 通俗性。這一原則主要是針對群眾文化推廣的內容進行講解,內容上需要貼近群眾的生活,應該將內容的設定更貼合接受文化推廣的群眾,內容和推廣的方式都應該做到讓群眾通俗易懂,切實做到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讓其感受到接受群眾文化推廣的意義,豐富群眾的文化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
1.1 推廣內容局限于傳統文化。根據目前各個地區開展的推廣群眾文化工作情況來看,大部分推廣的文化內容都局限于我國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內容確實具有較強的推廣意義,但是內容過于局限,群眾的文化提升并不明顯,缺少了對時事的分析和新時代中新興文化的推廣,在群眾文化推廣活動中,大部分的推廣人員都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或是以地方傳統文化作為文化推廣的基礎,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民眾學習主要文化類型之一,在各類文化活動中這都是最為常見的文化形式,這讓群眾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難以激發群眾的探索欲望[2]。
1.2 對群眾缺少個性化內容的設定。大部分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時候都是將活動的主題盡可能設置的寬泛,針對社會中大部分的群體,但是忽略了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比如學生、上班族、寶媽這些不同的社會群體所需要的文化內容不同,沒有對受眾群體進行劃分,內容的設定也沒有考慮到不同人群的具體需求。
現如今,推廣群眾文化工作所采用的工作形式以“說教式”為主,就是由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對特定的主體進行講解、演講,群眾通過聆聽演講來了解相應的文化內容,這種推廣方式群眾的參與性較低,在進行文化推廣的過程中,群眾沒有參與和思考的機會,即使出現有理解不了的文化知識時也難以做到主動提問,導致群眾文化推廣工作質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時代在不斷的進步,新媒體的誕生讓受眾看到、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傳播形式,但是,大部分文化館的推廣群眾文化活動中都沒有應用到這一新興技術,甚至有部分文化館都沒有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活動的宣傳,導致知曉活動開展的群眾數量較少,且基本為固定人群,無法做到拓展文化推廣的群體。
3.1 缺乏創新意識。文化館屬于社會公益性組織,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薪資待遇并不高,并且群眾文化推廣的效果與其得到的報酬關系度不高,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對待工作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職業素養,存在著部分職業素養不高的工作人員,在推廣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得過且過”,沒有對推廣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入的創新。
3.2 對新媒體技術的認識不足。雖然新媒體技術在群眾的生活中得到了較為深入的應用,這并不代表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能夠將新媒體技術與自身的群眾文化推廣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在工作的過程中缺乏對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思考,僅僅能夠了解到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方式,但是對其在工作的應用認識不足,導致推廣群眾文化工作一直都沒有在新媒體方向上做出突破,推廣的途徑、形式、內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局限。
文化館在開展推廣群眾文化工作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群眾之間的差異性,一般都是面向社會所有群體開展的推廣文化活動,導致參與活動的人群文化水平不一、文化需求不一的狀況。當推廣的文化過于淺顯的時候,對于部分文化素養較高的群眾來說,推廣活動的參與意義不強,久而久之會出現不愿意參與群眾文化推廣活動的情況;當推廣的文化過于深奧的時候,部分文化素養較低或是對這方面文化了解不多的群眾出現聽不懂、無法理解的狀況,與其他的群眾無法建立有效的溝通,也無法體現文化推廣的意義[3]。
除此之外,在忽略群眾自主需求的前提下開展的群眾文化推廣活動都會導致群眾對推廣文化接受程度較低的狀況,在快節奏生活的影響下,群眾將更多的時間應用在工作和生活質量提升上,對于一些可用性不高的文化知識,大部分的群眾都表現出了不了解、無所謂的狀態,這就直接導致了統一開展文化推廣群眾接受度不高的狀況。
開展推廣群眾文化的工作就避免不了設計相應的文化推廣活動,建設完善的群眾文化活動設施,為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根據我國目前的文化發展狀況來看,大部分地區都建設了相應的文化館,但是文化館的應用概率并不高,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部分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文化館設施建設不完善。首先,要在文化館內為群眾建設書籍閱讀區域,其中包括與地方文化等有關的書籍,群眾可以在文化館內進行自主的找尋與閱讀,閱讀區域的建設需要注重閱讀過程的舒適度,桌椅、書架、指示牌等裝飾都需要建設完善。其次,還可以建設一些影音廳、劇場等場所,在影音廳中可以播放一些文化宣傳的紀錄片,良好的氛圍感和內容輸出都可以有效提高文化推廣的效果;劇場的建設可以舉辦一些文化表演節目,包括歷史文化音樂劇的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等,都可以豐富群眾文化的推廣形式,滿足群眾的切實需求。
在進行群眾文化推廣內容設定的時候,需要對當下的時事熱點進行充分的了解,根據受眾的喜好進行內容的設定,比如:當下非常流行“戲腔”的演唱,這種唱歌的方式和腔調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文化館可以根據受眾即時的喜好,創設“京劇”“越劇”或是流行樂演唱等有關的藝術文化推廣,符合當下的受眾接受需求,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群眾文化的推廣,將局限的推廣內容進行了有效的延伸。
除此之外,可以根據群眾的差異性設定群眾文化推廣的內容,將群眾進行標簽分類,給不同類型的群眾推廣不同的文化內容,滿足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讓群眾文化推廣活動發揮實際的作用。比如,對學生可以進行傳統知識、詩詞歌賦、歷史文化等類型的文化推廣,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可以進行思政理論知識文化的推廣,讓特定的人群接受特定的文化內容,符合其自身的需求,也能讓推廣的內容得到有效的創新[4]。
推廣群眾文化工作本就屬于服務性的工作,只有了解群眾的需求,才能給予群眾更好的服務體驗,因此,作為文化館的文化推廣人員,需要對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行深入了解。
首先,通過線下渠道對群眾的需求進行了解,可以進行線下的問卷,這種了解方式雖然耗費的人力和時間較多,但是也能夠了解群眾的需求;還可以在文化館中放置問卷調查統計表,讓到文化館中的所有群眾都可以進行表格的填寫,表達自身的需求。
其次,通過線上渠道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線上渠道比較節約人力和時間,可以自主地進行需求的統計。有不少新媒體平臺都有相應的投票模板,可以直接應用文化館的官方賬號,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投票統計,這種投票方式覆蓋到的民眾更多,對民眾的需求了解更為徹底,并且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進行逐一查看,系統會自動進行統計,工作人員可以直接看到調查的結果。
群眾文化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作為推廣渠道,在新媒體時代中,群眾的接受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轉變,新媒體平臺是受眾獲取實時新聞、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這一傳播習慣的影響下,文化館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群眾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推廣效果。可以在各個新媒體平臺建設文化館的官方賬號,利用官方賬號發布文化推廣的信息,群眾可以直接在新媒體平臺中接受群眾文化內容的推廣,符合當下群眾的接受喜好。另外,還可以建設文化館的獨立APP,與地方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進行聯合運營,在APP內宣傳相關的文化知識,群眾通過移動設備也可以接受群眾文化的推廣,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讓更多的群眾能夠接受到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推廣[5]。
群眾文化推廣人員的綜合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開展效果,因此,其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在專業水平方面保障能夠高質量的完成工作內容,在職業素養方面做到能夠以良好的服務態度面對人民群眾,給人民群眾更好的體驗感。
首先,文化館應該對所有進行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工作人員開展定期的專業培訓交流活動,培訓的內容包括當下流行的文化內容、文化的推廣形式、新媒體平臺與群眾文化推廣工作有機結合的辦法等,學習這些與工作關聯性較高的內容能夠有效幫助工作人員更好地開展工作,用更高的專業水平策劃更加優質的群眾文化活動。
其次,可以在文化館中建設績效考核制度,給予策劃出優質群眾文化活動、工作表現突出、工作態度良好的推廣人員一定金額的績效獎金,以綜合薪資提升作為鼓勵,激勵推廣人員不斷提升個人專業水平,促使其進行自主的學習,不斷對工作的開展進行創新,也能有效地做到讓推廣人員用良好的服務態度面對接受文化推廣的人民群眾。
綜上所述,精神文明的建設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建設項目,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做到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讓其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化館開展推廣群眾文化工作的時候需要充分重視新興技術的應用,找到新媒體技術應用的優勢,將其與推廣群眾文化工作進行有機結合,給予群眾更好的活動體驗,提高群眾對文化館工作開展的滿意程度,讓群眾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實現文化館的可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