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會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由于中醫藥在治療特殊病癥方面所發揮的獨特成效,進而引發社會各界對于醫療行業、醫生、中醫藥等領域的高度關注,從事中醫藥行業的專業人才也迅速成為緊缺的重要醫療力量。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國民健康不再只是民生福祉問題,而是上升到了關乎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治理層面,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新時代,保障全民身心健康、生命至上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這需要中醫藥的參與,更需要中醫藥高質量人才的保駕護航。在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一支具備高水平職業素養的中醫藥人才隊伍便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新議題,因此進一步探索中醫藥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路徑便顯得尤為重要。
職業素養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展現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行為、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等內涵[2]。有學者進一步將其概括為顯性素養與隱性素養的集合,認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行為屬于顯性素養,歸屬職業技能的范疇,可通過學歷證書、職業證書或專業考試驗證;而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與職業意識屬于隱性素養,雖然不能直接測量,卻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個體的職業發展與競爭力[3]。
由于醫學生將來進入工作崗位之后面對的是極度需要醫護關懷的病患群體,鑒于工作對象的特殊性,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醫學生時應高度關注并極力賦予他們優秀的職業素養,包括顯性的職業技能以及隱性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與職業意識等,具備高標準的職業素養也將有利于醫學生在日后的工作領域取得更高的建樹,贏得更多病患及同行的認可。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意見》中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時代重任成為新時代中醫藥人才的歷史使命,中醫藥領域現有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醫藥專業人士的持續深耕,但中醫藥發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高質量供給不夠、高素質人才總量不足、特色品牌效應不突出等問題,時下現狀無一不在倒逼高校加速推進中醫藥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唯此方能將國家健康戰略落到實處,繼而進一步挖掘中醫藥的獨特功效。此外,中醫藥文化的復興也絕不僅僅依賴中醫藥領域的人才,中醫藥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需要舉全國各界人士之力共同將其發揚光大,而中醫藥專業人士則勢必要扮演好引路人與宣傳者的角色,唯此方能最大限度集聚社會合力,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更加璀璨的未來。
當下中醫藥的應用與發展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為中醫藥高等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認真總結中醫藥防治經驗做法,破解存在的問題,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與此同時,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掌握互聯網+技術、具備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思維,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賡續傳承,也是當下的趨勢所在。因此,新時代中醫藥人才不僅應擁有專業的學識、精湛的醫術、精益求精的行醫態度、赤誠悲憫的人文關懷,還需要具備勇攀高峰的鉆研精神、兼收并蓄的交叉思維以及傳承創新的堅定志向,而這些均可歸屬于職業素養的培育范疇,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將有助于學生借助現代化制藥等新興技術在傳承中醫藥發展的同時實現催人奮進的個體職業價值。
特殊時期各行各業均涌現出無數感人至深的事跡,彰顯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尤其使得做出巨大犧牲的醫護群體更加立體地站在了世人面前,社會各界對于醫療領域的認知度與包容度均得到較大提升。但是,一些高校教師在授課時并未做到將專業知識與時事熱點緊密融合,未能及時引導醫學生汲取時代精神、學習榜樣人物、錘煉過硬本領,長此以往將極大削弱學生對于時事的關注熱情,不利于塑造醫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此外,部分醫學生受事件的影響,從而缺乏職業專注度與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未能充分認識到醫療行業的特殊性質與從醫的神圣使命,缺乏赤誠之心,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待高校宏觀決策層面以及教師群體層面的職業素養引導。
近期許多高校均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來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線上教學因其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能夠極大降低人員聚集引發的風險,從而保證教學進度與教學容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醫藥類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較強,教師在授課時一般需遵循理論傳授與實訓練習混合進行的方式,教師現場演示操作手法,手把手教授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如切診、推拿、取穴刺灸、臨床技能操作等,以便學生更加直觀、快速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而線上教學無法實現師生之間的面對面、手把手教學,也缺乏對學生實操技能訓練的監督與糾偏,因此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操作手法的脫節,在培育學生的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方面明顯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
當前“中醫教育越來越趨同于西式教育思想和研究模式,缺乏結合中醫藥自身特點量身定制的培養方案”[4],缺乏中醫藥教育的獨特性與適配性。中醫藥文化集中了我國上下五千年來與疾病作戰期間累積的大量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借鑒、吸取并與我國古代豐富的哲學、文學、地理、天文、道學、儒學等學術融合[5],是集各種經典學術于一身的厚重文化,值得我們抽絲剝繭般去了解,并汲取其中的精華為當代所用。然而,部分中醫藥類高校在授課時,偏重于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忽略了對中醫藥博大精深文化的深入挖掘,未能給學生呈現中醫藥不同于西醫藥的獨特優勢與文化內涵,導致許多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背后的傳統文化非常陌生,因此很難使學生對中醫藥專業產生更多的文化認同感與價值歸屬感。此外,受某些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加之高校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缺乏個體性、針對性,導致部分學生對中醫藥專業的就業前景感到迷茫,甚至產生跨專業就業的想法。
職業素養的教學多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強調奉獻、服務精神、愛心意識,強調行為榜樣、自我意識的重要性[6]。特殊時期,由于所處的社會背景與以往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場景也與過去有較大區別,中醫藥專業學生未來面對的就業環境與醫療重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高校在培養學生時應適時更新職業教育理念,緊扣時代弦音,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技能以較高的契合度應用到未來的中醫藥防治過程中。高校層面,可開設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通過不同維度的醫學知識學習來全方位提升職業素養,進一步調整優化培養方案,結合實際情況重拾傳統中醫的“師承教育模式”,聘請名老中醫或流派傳承人開設師承班,建立不同規模的學徒制,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將中醫藥的文化精髓、文化底蘊傳承下去;教師層面,在傳授知識時應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作用,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儲備,從而將最前沿的中醫藥知識呈現在課堂上;學生層面,學生自身也要不斷更新對中醫藥專業的認知,找準職業定位,確立明確的新時代職業目標,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明確自我的求知需求與努力方向。
在各行各業尤其是醫療領域,我們看到太多的平凡之人因做了不平凡之事而瞬間成為全社會所推崇的楷模,其閃光行為的背后無一不彰顯出高規格的職業素養。因為醫術嫻熟,所以能在最危急的時刻救人于水火,或解社會之燃眉所急;因懷仁愛之心,所以能感病患之痛楚,能在治愈患者的同時給予其來自醫者的權威寬慰。這個社會或許不缺高分之人,卻缺高德之人,中醫藥名師自古以來給人留下溫和、敦厚、良善之印象,而這份職業形象理應得到當下中醫藥人士的代代傳承。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等隱性的職業素養之高低,而過分關注學生外在的職業技能,從而造就部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視病患的痛苦于不見,視社會的需求于不知。因此,高校在教育評價中醫藥專業學生的綜合發展水平時,不僅應注重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行為等顯性職業素養,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提升與培育,致力于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中醫藥高質量人才。
由于多種風險因素疊加,高校學生外出實踐的機會大幅減少,而中醫藥專業學生的綜合培養尤其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練習,否則不足以勝任未來的崗位要求。有學者認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以社會實踐、醫學文化引領的校園文化活動、專業課活動、人文素質課堂教學為基礎,以醫院及醫藥企業實習、校內實訓為基點,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線,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7]。因此高校人才的培養模式需結合時代形勢靈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學習、拓寬視野、臨床實習的平臺,致力于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醫療協作意識、人文關懷能力、病患溝通技巧以及服務奉獻精神,從而為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保駕護航。例如,在校內開展中醫藥知識大講堂、游園辨別藥材、參觀標本館等活動,定期舉辦義診活動,使學生及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高校屬地開展校企合作,點對點輸送學生進行專業見習;聯合附近中醫藥類高校定期舉辦中醫藥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使學生在備賽與比賽過程中明確差距、查漏補缺、快速成長。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缺乏自信必將阻礙文化的傳承發展。新時代,中醫藥院校應當以防治工作為契機,堅定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哲學基礎的學習,夯實中醫文化基礎[8]。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辦了人文與醫學、中醫藥及中華傳統文化等富含人文歷史情懷的課程,深受學生青睞,在提高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堅定了中醫藥專業學生的文化自信。此外,高校可采用種植中藥材、建設名醫宣傳墻等方式打造“沉浸式”中醫藥校園環境;開展中醫藥文化沙龍研討活動,在思維的碰撞中厚植中醫藥文化自信情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中醫傳統辨證論病思維與“望聞問切”診療方法,并通過對比中西醫療法的區別,使其更加明確中醫藥優勢;通過名老中醫經典事跡再現等方式在課程中充分探討中醫歷史文化知識,激發中醫藥專業師生對中醫藥發展現狀的自省力,努力增強其更新中醫藥文化的緊迫感;結合當前時期廣大民眾的健康狀況,主動挖掘中醫藥的治療保健功能,使中醫藥療法發揮更多效用,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可。
高校作為培育中醫藥人才的主陣地,應主動把握當下的新機遇新挑戰,立足健康中國戰略,力求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優化中醫藥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路徑,從多個維度增強中醫藥專業學生弘揚時代精神的驅動力,牢記中醫學使命,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全方位塑造其高標準職業素養,助力中醫藥專業學生未來更好對接各個醫療崗位,爭取為社會儲備更多新時代高層次“中醫藥+”人才。與此同時,幫助學生重振中醫藥文化自信,自覺承擔中醫藥復興的時代重任,激發創新性思維,建立健全遵循中醫藥規律的治療體系,薪火相傳般將中醫藥燦爛文化推向全世界,深度服務于“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成功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