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海燕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0)
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給很多行業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價值。高校作為一種教育組合體,其中涉及了非常多的數據。這些數據來源廣泛類型多樣化,在使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高效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做到根據數據的狀態與類型來選擇不同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加強高校數據擁有的價值。
我國屬于人口基數較大的國家,并且目前來看,高校的教育資源依舊處于較為稀缺的狀態。如果一味地開展剛性管理,將會忽略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個體差異。比如,不同學生學習能力之間具有一定差異,教師授課方式之間也有著一定差異,如果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那么教師與學生就會失去在學習與教育過程中的自由,這與學校追求個性化發展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高校教育管理呈現一種緊張化的發展趨勢,管理人員為了維持高校的運行,往往只愿意單純并且不假思索地執行上級文件。雖然管理層在不停的流動,但是管理模式始終都沒有發生改變,處于故步自封的狀態,這種發展趨勢影響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創新化發展,甚至可能會出現一種不符合當下教育形勢的管理模式持續開展的現象。所以未來管理人員和決策人員需要明確高校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可以擁有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各方面綜合素養得到提升。但是在使用這一管理方法的過程中,也需要明確這一管理方法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方面也超過了傳統管理方案。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要求未來高校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轉換目前的管理方案[1]。
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對于這一類數量較大的管理對象來說,一味地使用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都是不科學的行為,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需要做到真正的剛柔并濟。剛性管理保證學校的權威,強調管理過程中的客觀性,而柔性的管理則是需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自我意愿和自我想法。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成本,在管理模式中需要制定出一項完整的管理方案,但是很多時候管理人員和決策人員沒有關注高校在運行過程中將會面對多種復雜的狀態。很多時候,為了追求管理方案的變化,只是將不同的管理模式應用于不同的高校情境當中。比如,高校將同一管理模式,應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方面。這種情況就非常容易導致高校的行政管理,雖然擁有剛性制度的約束,但是其中摻雜的柔性管理思維,依舊有可能會導致高校權力責任,以及另一方面出現漏洞。另外,對于學術上的管理,我國一向崇尚多元化的學術氛圍,如果過于使用剛性管理思維,那么將會導致學術受到嚴重的限制影響,高校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說對高校未來的管理方案進行約束,是高校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方略,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剛柔并濟的管理思維,必須要被管理者所掌握,同時管理者也需要擁有及時的應變能力,對于高效面對不同的教學情境,也需要及時調整管理理念[2]。
在當今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生群體生活網絡化傾向越發明顯,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數據正在呈現指數性的增長。傳統高校管理方案較為單一,并且管理過程中約束性比較強,并不能適應當下的教學環境,未來管理過程中需要充分使用柔性管理方案,使用數字化、網絡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在社會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目前高校信息化工作已經正式開展使用大數據管理模式,可以讓高校更好地掌握學生目前狀況,實現對教育、后勤、行政等方面工作的數據支持,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響應措施,保證相關工作制度符合實際要求實現剛柔并濟的管理方案。使用大數據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及時發現并且了解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各個部門實現統一發展與共同進步,尤其是可以保證教育過程中,各項信息實現全方面的覆蓋,讓高校從傳統管理模式走向新鮮管理模式[3]。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接軌也越發密切,社會一旦出現各種事件,高效環境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使用大數據技術之后,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針對一些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傳統高校管理方案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因此,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大數據技術成功搭建出一個體系,完善反應,快速的管理系統通過信息與數據的快速采集,高校教育工作可以快速在線上開展,避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讓學生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甚至相比較于傳統教育方案,這種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更好[4]。
高校教育的人性化與個性化發展主要依賴于收集到的一些數據準確性和關聯性,雖然當下超過九成的高校已經將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融入校園管理當中,但是由于相關軟件并不成熟,相關技術人員也沒有及時地進行維護和數據處理,因此不同機構處理方式并不一致。此時,高校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并不準確,也并不規范,還有就是對于一些歷史數據高校沒有及時的進行歸納與整理,這造成了數據的囤積和數據的割裂,無法為未來高校管理與發展提供參考幫助,這將會導致高校在決策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誤差,浪費人力資源。
在有限的存儲空間下,各類數據到底應該如何存儲,這也是高校大數據教學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一項關鍵問題,一旦數據存儲期間過長,一些比較老舊的次要數據占據了大量的空間,造成更加關鍵的新數據,無法及時存儲,這將會導致高校系統跟不上實際需求。一旦存儲時間過短,在需要以往數據進行分析的時候,又無法追溯過往數據,造成全面信息管理出現問題。
對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來說,大數據進入到這一行業時間并不是很久,很多高校在使用大數據的過程中都是教職工使用,但是實際上高校數據非常復雜,這導致沒有經過培訓的教職工很多時候在操作大數據相關軟件的過程中面臨較為嚴峻的壓力,尤其是數據崩潰或者系統紊亂等。這些專業性的問題需要使用具體的解決方法來及時進行處理,作為沒有接觸過培訓的教職工,很多時候并沒有具有處理的能力。這加大了教職工工作過程的壓力,并且一旦突發某些事件可能也會加大高校面臨的損失。
在高校大數據管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求可以對各個部門分類下的數據進行明確劃分,從而保證各個部門可以根據數據的類型以及實際要求來選擇最適合的數據采集方式和采集方式,真正做到分工明確,保證各項工作,實現各司其職的要求。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保證數據的來源,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以及數據的準確性。這可以為學校的管理發展提供基礎性的幫助與支持,同時通過頂層大數據的強大計算能力,下屬各個部門可以直接傳輸數據提供反饋,讓數據流通更加便捷。目前,很多雙一流大學都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管理學校當下的大數據信息,同時也是為了面向社會以及全國的一項管理方案,數據正是來自高校教育部門以及行業第三方,主要的目的是為更多個人與機構提供資源與服務[5]。
數據存儲過程中對于期限來說,需要考慮到以下因素。首先,需要分析數據的價值與數據類型,同時討論數據分析過程中的難易程度,再決定整體存儲期限之前,高校需要討論數據價值大小的對應設定標準,并且明確這一標準是隨時可以變化的動態標準也是隨著高校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管理方案。由于存儲空間較為有限,只能夠存儲一些有效信息,對信息進行歸檔能力方面,能夠提升效率,實現大數據的便捷服務[6]。
為了有效提升高校數據當下具有的安全水平,高校可以向第三方企業求助,從內部與外部同時入手,構建出一個更加安全的管理方案,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大數據體系來建設對應的安全組織體系和責任制度,提高自身對于安全的預警能力和對于應急事件的處理方案。管理人員也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數據追求來給予其最小的數據劃一權限,實現對于不同級別用戶的權限分離通過加密審查等方式,可以避免內部出現違規操作和攻擊竊取的情況,并且在數據泄露之后及時的報警,實現定責[7]。
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要求領導人員可以具有專業數據采集分析能力,這樣一來可以在宏觀上把控數據的整體走向,為高校工作提供建議以及決策。針對目前高效運轉過程中的實際狀態,可以設立專門職位,讓信息管理人員參與到學校決策當中,主要的目的是想要使用大數據進行高效教育管理的創新與改革。那么管理人員,就需要真正了解這一技術的運作方式,從而實現精確廣泛的采集各方面數據,發現數據背后隱藏的問題。因此,除了數據采集與管理人員,數據分析的專業人才引進不可或缺,雖然專業人才在宏觀上可以把控數據的走向為工作提供建議,但是為了讓大數據與高校管理工作實踐更加緊密的貼合。高校需要不定期開展不同部門的數據收集課程教學,讓高校教師以及行政人員都可以掌握基本數據知識,尤其是可以結合自身的工作背景和行業知識來對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問題進行詳細的認知與了解,這樣一來正確的判斷,加上細節的建議,可以讓高校更加安全,準確地做出決策[8]。
優質的數據和信息屬于一種大眾資源,不能夠被少數人所壟斷,未來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信息的透明、可靠、安全將會是高校所追求的主要目標。站在學生角度來說,高校需要不限專業、不限年級地對學生開放所有教育資源,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到一些專業之外的課程知識,從而提升自己在同等人才激烈競爭當中的競爭力。而站在學校角度上來說,不同專業、不同職能部門之間需要使用統一的數據庫或信息發布平臺,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相同的大數據支持,保證工作的公平、公正與公開,實現共同發展與合作進步。而站在地區和國家層面上來說,未來提倡不同省份或不同地區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案以及教育資源,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縮小地區或省份之間教育存在的差異,提高教育公平程度,這對于我國高校、對于我國人民都是具有很大好處的舉措[9]。
首先,需要樹立大數據教育管理意識,對于高校教育工作來說,大數據已經真正融入其中,而為了高校未來更好的發展,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工作人員對于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好處。在電子產品和電子信息被廣泛運用的狀態下,未來需要提升對于大數據的收集速度和收集質量,積極主動收集信息數據之后進行整合,讓數據可以為學校做出發展與貢獻。其次,需要統一數據標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創新,那么就需要將數據標準進行統一化管理,避免在管理過程中出現重復多次收集數據的情況。一方面,可以讓學校各個部門進行溝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數據在不同部門進行流動的過程中,不會由于格式問題而難以使用的情況。最后,需要積極培養專業人才,在大數據時代的幫助與支持下,高校需要培養出一批高質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構建健全可靠的大數據管理團隊,從而有效實現高效數據信息的發展與進步[10]。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意味著教育行業在內,各行各業都將會面臨全新的發展與變革。雖然傳統管理方式的轉變一定會帶來一些弊端和影響,但是相比較于帶來的好處,這種弊端和影響可以得到克服。未來大數據與學校管理工作的融合屬于大勢所趨,也是加快數字化、信息化工作的關鍵方案與重要措施。在使用大數據這一工具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工具與對象之間的差別,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從而解決其中帶有的各種矛盾。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大數據技術成為校園管理助力的要求,讓高校校園管理真正可以與大數據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