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網絡購物節即將到來,本文擬對網絡購物涉及的法律問題作相應梳理,以便幫助大家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定金具有擔保合同履行之意,一般不得超過合同標的額的20%。對于給付定金方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方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則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定金合同自實際交付定金時成立。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超過部分不產生定金的效力。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于或者少于約定數額的,視為變更約定的定金數額。
第五百八十七條: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因此,“預付款、訂金、意向金”均不屬于定金,訂金能退,定金不退。
有的商家利用限時做噱頭,在宣傳時會強調“一年僅此一天”,然而幾天之后特價仍在繼續,綜合下來各種商品價格并未變化。商家虛構原價、悄悄提價的行為涉嫌價格欺詐,一旦構成欺詐的,買家可以要求“退一賠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對于目前網購中存在的虛假宣傳問題,一方面行政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另一方面也需從法律規定層面進行更新,將新形態的虛假宣傳納入規制范圍。
快遞簽收前,貨物損壞或損毀的責任由商家負責,買家可以申請延遲收貨,同時要求賣家重新發貨,如果賣家未能及時重新發貨,可以要求一定賠償。如果不想繼續購買該商品,也可以向賣家申請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零四條: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對于貴重物品的運輸,最好進行保價,避免快件丟失維權困難;簽收方在簽收物品時,確認無誤后再簽收。
2014年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買方反悔權,網購商品在到貨之日起7日內可無理由退貨。但并非所有的商品均可主張7天無理由退貨。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定制類;鮮活易腐類食品;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
需注意的是,預售商品適用無理由退貨,如果是賣家自行設置的“預售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款”等規定,違反法律規定可視為無效。
《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網絡集中促銷組織者不得采用格式條款設置訂金不退、預售商品不適用7日無理由退貨、自行解釋商品完好、增加限退條件等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
《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有償服務的標價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價格欺詐行為:標價簽、價目表等所標示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質地、計價單位、價格等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內容與實際不符,并以此為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購買的;使用欺騙性或者誤導性的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價,誘導他人與其交易的;標示的市場最低價、出廠價、批發價、特價、極品價等價格表示無依據或者無從比較的。
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如發現商家存在欺詐行為,除了要求退貨外,還可以要求商家賠償損失,損失的標準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根據法律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致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提示——
消費者應全面、充分地了解網絡經營者的主體資質、廠商廠址等經營信息,認真閱讀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添加成分、售后服務等信息,選擇信譽度高、安全性強的商家,妥善保護私人信息,詳細閱讀交易規則。網購時要注意留存交易過程及相關記錄,積極保留各項證據,必要時進行證據保全,降低網絡購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