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春
(蒙陰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200)
臨床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為早期胃癌(EGC):病變僅在黏膜層、黏膜下層存在,無淋巴結轉移現象。隨著內鏡技術發展,EGC及癌前病變檢出率逐年增加[1]。目前分析此病的病因無定論,常見因素有[2-3]:遺傳、不良飲食及不良作息等,患病后呈胃灼熱、反酸及上腹部不適等,若疾病持續進展則危及生命,故建議以減緩不適、切除病灶為目標,早期給予對癥治療很重要。部分學者證實[4],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治療此病的常見方法,具侵襲小、術后疼痛輕微等優勢,切除病灶、避免疾病復發,但存有并發癥多、預后不良及應激性強等缺陷,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影響,缺乏研究深度及廣度、臨床應用受限[5]。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EGC及癌前病變患者為主體,分析ESD術用于EGC及癌前病變治療中的價值,匯總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68例EGC及癌前病變患者為對象,科學組(34例):男女例數20:14,年齡60-79歲,均值(68.23±2.41)歲;病灶直徑1.3-2.9cm,均值(2.23±0.38)cm;其中胃體、胃底賁門及胃竇部各16例、14例及4例;EGC有19例,癌前病變15例;BMI值19-26kg/m2,均值(23.34±0.26)kg/m2;參照組(34例):男女例數22:12,年齡61-80歲,平均(68.36±2.52)歲;病灶直徑1.4-3.0cm,均值(2.34±0.41)cm;病變部位:胃體、胃底賁門及胃竇部各15例、15例及4例;其中EGC有18例,癌前病變16例;BMI值18-25kg/m2,均值(23.29±0.23)kg/m2。P>0.05可比較。患者知情、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與《腹腔鏡胃惡性腫瘤手術操作指南(2007年版)》相符[6],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②呈胃灼痛、反酸等癥狀;③淋巴結未轉移、未侵犯固有肌層;④病變范圍≤3cm;⑤年齡60-80歲;⑥完整資料;
【排除標準】①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手術禁忌;③潰瘍性結腸炎;④凝血異常、免疫缺陷;⑤認知異常;⑥中途轉院。
參照組(EMR術):協助完善術前檢查,待全麻后、觀察胃結構美藍染色,明確腫瘤部位及大小,腎上腺素注射于病灶基底,病灶隆起、高頻圈套器將病變黏膜切除。較大病灶則用透明帽切除,透明帽安裝在內鏡頭端,圈套器置入透明帽凹槽內,帽內對病灶吸引,圈套器切除病灶。病灶直徑>2cm,則分片切除,出血創面用氬離子凝固,送檢病變組織。
科學組(ESD術):協助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待全麻后,內鏡探查胃部結構、病變,給予美藍染色,對病變大小、位置明確。透明帽加在內鏡頭端,插管全麻后,以內鏡明確病變實際位置、美藍染色為基點,利用氬氣刀標記距離病灶5mm位置。在標記處的黏膜下,混合靚胭脂5ml、腎上腺素1ml、0.9%濃度氯化鈉注射液100ml后完成多點注射,病灶抬舉0.8cm、沿標記用IT刀切開黏膜邊緣,病變組織剝離,IT刀剝離病灶下方黏膜,剝離時對黏膜下注射反復完成,抬舉病灶,若病灶較大,圈套器切除,剝離時有創面出血、血管裸露,IT刀電凝止血,止血鉗鉗夾血管、電凝止血,創面深,則鈦夾夾閉止血,送檢病變組織待檢。
內鏡操作由經驗較豐富的醫師執行,術后兩組常規給予抗生素。
炎癥反應: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4ml,離心待檢,血液分析儀(深圳晶美有限公司)檢測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血清表皮生長因子(EGF)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謹遵醫囑記錄數值。
胃黏膜萎縮程度: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ml,按3500r/min速率取上層血清,離心待檢,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Ⅰ/PGⅡ,謹遵說明書記錄數值。
手術指標: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除病灶面積及住院時間。
病變切除情況:統計整塊切除(內鏡下整塊切除病灶、獲得單塊標本)、完全切除(達完全切除標準,無淋巴結轉移)及基底病灶殘余(病理檢查示腫瘤病灶在原切除及周圍1cm)的例數。
并發癥:統計出現盆腔感染、術中穿孔及皮下氣腫的例數。
術前比較炎癥反應無差異,P>0.05;術后相較參照組,科學組Livin、EGF及hs-CRP指標更低(P<0.05),見表1。

表1 炎癥反應比較
術前比較胃黏膜萎縮程度無差異,P>0.05;術后較參照組,科學組PGⅠ指標、PGⅠ/PGⅡ比值更高,PGⅡ指標更低(P<0.05),見表2。

表2 胃黏膜萎縮程度比較
相較參照組,科學組手術指標更優異(P<0.05),見表3。

表3 手術指標比較
較參照組,科學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基底病灶殘余率低(P<0.05),見表4。

表4 病變切除情況比較[(n),%]
相較參照組,科學組(5.88%)并發癥率(23.53%)更低(x2=4.22,P<0.05)。
早期胃癌(EGC)常在胃部發生,胃竇部及胃體部為好發部位,早期存有隱匿癥狀,難以被發現,可能出現上腹不適,疾病進入進展期,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8]。目前分析導致胃癌患病的風險是胃部慢性疾病、遺傳及不良飲食習慣,上述因素增加疾病患病率,且癌前病變也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引起重視。有文獻報道[9],ESD術用于EGC及癌前病變治療中可行,分析:其為新型手術,IT刀切除病灶,一次性剝離病變黏膜,通常未殘留病灶,切于黏膜下層、確保剝離逐步完成,一次性切除較大組織,延伸切除范圍并提供清晰的切除視野,術中操作便捷、徹底切除病灶,具有微創、并發癥少及預后良好等優勢[10],故被廣泛用于臨床。
本研究示:①科學組Livin、EGF及hs-CRP值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患病后機體釋放炎癥因子、加重病情,故ESD術切除病灶組織、保留正常組織功能,減緩炎癥程度;②科學組PGⅠ、PGⅠ/PGⅡ比值高于參照組,PGⅡ值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上述指標對胃黏膜萎縮程度可直觀反映,ESD術可盡快恢復胃部細胞、腺體細胞,糾正胃蛋白酶原異常;③科學組手術指標優于參照組(P<0.05),分析:ESD術雖能提高病變切除率,但病灶切除廣、操作難度高等,延長手術時間,但術中出血量少、縮短療程;④科學組較參照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基底病灶殘余率低(P<0.05),分析:ESD術可提高病灶切除率,避免疾病殘余及復發、改善預后;⑤科學組較參照組并發癥率更低(P<0.05),分析:病變位置、深度及大小是引起術中穿孔的誘因,為了避免發生穿孔,ESD術前提供內鏡檢查,明確病灶侵犯深度,切除前在黏膜下充分注射,隆起病灶、促進手術順利操作,降低并發癥風險。但本研究仍有缺陷:如觀察年限短、所選病例不足及設計方案簡單等,通過對比可明確ESD術治療優勢,為縮短療程提供可靠保證,但仍無法忽視研究的偏畸性,后續建議考慮上述不足、進一步展開研究,保證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可靠性,為患者疾病康復提供可靠保障。
綜上所述,ESD術治療EGC及癌前病變患者能改善炎癥反應、減輕胃黏膜萎縮程度,將病變徹底切除、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優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