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1100)
顱內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病發病較為隱匿且發病較急,臨床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因該病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的傷害較大,因此患者較易出現種種不良情緒,甚至可能會有患者出現抵觸治療的情況,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因此對患者在圍術期強化心理干預十分重要[1-2]。本研究就分析心理護理在顱內腫瘤患者圍術期中的效果,具體如下:
選擇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間到我院進行顱內腫瘤手術的病患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錄入病患1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14歲,平均年齡43.42±2.32歲。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錄入病患6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8歲,平均年齡48.42±1.72歲。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基本資料錄入我院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由醫務人員作出記錄并按照要求進行統計學處理,判斷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具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后續的對照實驗(P>0.05)。
1.2.1 對照組在圍手術期間使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即術前病患進行健康教育;進行術前準備工作,觀察病患生命體征;為病患做術前常規檢查;告知手術時間以及告知病患手術相關事宜;做好術前家屬的溝通工作。
1.2.2 實驗組在圍手術期間在采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2.1 手術前心理護理:在術前對病患進行健康知識水平的調查,針對健康知識知曉率較低的病患進行健康知識普及;醫護可采用張貼畫報,印刷小冊子等方法進行疾病的宣傳;為病患講解手術中可能遇到的并發癥,告知病患及家屬顱內腫瘤手術處理是最有效的疾病治療方式,消除病患和家屬對手術的恐懼心理,使病患放平心態,接受手術治療;術前可安排病友之間的交流,即將手術病患可以向成功手術患者討教手術心得;術前還可以組織主刀醫師與病患和家屬進行溝通,介紹醫師的資歷以及成功手術案例,增強病患手術成功的信心。
1.2.2.2 手術中心理護理:病患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可為病患介紹手術室環境,使病患在陌生的環境中有安全感;在交流過程中緩慢地為病患進行麻醉;手術完成麻醉清醒后及時告知病患手術很成功,鼓勵病患進行下一步的康復治療;與病患家屬進行溝通,囑咐其密切關注病患有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如發生并發癥,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關注病患術后心理狀態,給予病患親情關愛,使病患對接下來的治療充滿信心。
1.2.2.3 手術后心理護理:顱內腫瘤術后可能出現一系列并發癥,會嚴重影響病患的心理狀態,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地對病患的并發癥進行科學處理;科室內開展腫瘤病患心理講座,定時為腫瘤病患進行心理疏導和撫慰;醫護人員采用輕柔的語言對病患進行心理干預,增強病患疾病治療的依從性;病患在經歷手術后,可能由于較大的手術花費,覺得自己為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拖累,此時,家屬需盡最大可能為病患實施關愛。
兩組患者在圍手術期間進行護理后,均有一定程度效果。主要對比病患的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態不良情緒和并發癥。將治療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四個等級,治療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心理狀態不良情緒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價;并發癥為顱內壓升高、腦血管痙攣和股動脈血栓。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在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實驗組SDS抑郁評分、SAS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SDS抑郁評分、SAS焦慮評分對比
顱內腫瘤多發于20~50歲,是指生長于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患者臨床表現以頭痛、乏力、癱瘓等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5]。近年來,臨床對顱內腫瘤一直主張手術治療,由于腦部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利于手術治療,影響患者預后[6]。
因此,在顱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對于提高患者治療及依從性,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常規護理對于顱內腫瘤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預不夠重視,往往影響患者預后效果[7~8]。基于此,本研究對30例顱內腫瘤患者分組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通過實對比得知,研究中的實驗組在圍手術期間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方式進行手術干預,護理完成后病患的護理滿意度得到驗提升,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病患的心理狀態不良情緒都得到極大地改善。
綜上所述,在顱內腫瘤病患圍手術期間,對病患實施心理護理,能夠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