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李 丹 孫志文 陳 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手術室 湖北 武漢 430000)
動脈導管(DA)是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一根導管,正常直徑為2-3mm是胎兒體循環的重要通路,出生后,大約15h發生功能性關閉,滿一年,在解剖上完全關閉,若持續開放,并產生病理生理改變,稱為動脈導管未閉(PDA),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0%-21%[1]。隨著圍生醫學的發展,新生兒救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早產兒甚至超早產兒出生并存活,然而,早產兒更容易存在生理缺陷,PDA就是早產兒容易并發的疾病之一[2,3]。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于動脈導管分流,意味著較長時間的肺部充血和全身性低灌注,可導致肺部疾病惡化,并在結扎后期導致營養狀況較差。與晚期結扎手術(生后大于3周手術)相比,早期結扎手術(生后2~3周手術)可能具有更好的呼吸狀況(術后24 h FiO2較低,插管天數更少)和營養狀況(早期口服完全喂養和36周較重的體重)[4,5]不及時采用手術治療,會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咯血等嚴重后果[6]。早產兒體重低,各種功能發育不全,患兒從病房轉運至手術室,因路程遠,不在同一建筑內,增加轉運的風險,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選擇床邊PDA結扎術為患兒預后效果好提供了積極的意義。國外有報道床邊PDA手術成功的病例。我院成功實施了5例早產兒床邊PDA結扎術,手術順利,現將護理配合總結如下:
病史:本組患兒男2例,女3例,出生后平均20+2d,出生體重平均1.68Kg其中一例患兒胎齡26W出生,體重900g,生后面色發紺,無呻呤吐沫,經吸痰給氧,由產科轉至新生兒ICU,喂養3周,體重1.1Kg。B超提示:多普勒血流頻譜,降主動脈與肺動脈分叉之間異常通道處可見連續分流信號,降主動脈起始段收縮期血流頻譜測值:PFV%2.0m/s,PG%17mmHg。主肺動脈收縮期血流頻譜測值:PFV%0.7m/s,PG%2mmHg,提示:降主動脈向肺動脈分流。
患兒手術前應用抗菌素控制肺部炎癥,適當應用止血藥物控制肺出血、顱內出血,給予營養支持及對癥治療,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于7日后行床邊PDA結扎術,結扎后患兒生命體征平穩,震顫消失。手術術前準備30min,手術時間30min,術中未輸血。術后患兒給予抗感染治療、重癥監護,血管活性藥維持循環穩定。
手術在新生兒ICU床邊完成。①患兒取右側臥位,全身麻醉下氣管插管,建立靜脈通道并保持通暢及留置尿管。消毒范圍:上至下頜、頸、肩、上臂肘關節部,兩側至右側腋前線、右側后線,下平肚臍平行線。②手術切口:經左胸第四肋間后外側切口,止血,暴露胸腔。③游離動脈導管:暴露動脈導管,3-0可吸收縫線牽引胸膜四角,蚊氏止血鉗懸吊牽引,確定動脈導管的部位;游離動脈導管,精細剪刀鈍性分離,直角鉗穿過動脈導管后緣,用套兩組雙股1號絲線。③結扎動脈導管:麻醉師將患兒血壓維持在50mmHg,用套好的雙股1號絲線先結扎動脈導管的主動脈端,再結扎動脈導管的肺動脈,待檢查動脈導管震顫完全消失后,麻醉醫師協助逐步恢復患兒血壓。④關閉切口:關閉縱隔胸膜,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用10號硅膠尿管代替胸管,并用1ml注射器連接胸管引流管,放置引流管,三角針0號絲線固定,0號絲線肌層縫合,3-可吸收縫線做皮下縫合,4-0可吸收縫線做皮膚縫合。
患兒手術順利,術后經歷了心衰、低血壓階段,第四天停用呼吸機,未見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生命體征平穩,順利撤離呼吸機。
2.1.1 術前討論:術前一天,安排新生兒ICU的管床醫生、手術醫師、麻醉師、護士長及專科護士參與討論,根據患兒的基本病情及一般情況,確定手術的方式、麻醉方式、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2.1.2 環境的準備:提前熟悉病房的布局,設置單獨的病房,嚴格劃分手術人員進入房間區域、手術人員洗手消毒區域、患兒手術區域(如圖1),手術人員不得隨意進出手術區域,應減少人員的走動和進出的次數。手術過程中保持電動門的關閉。

圖一
2.1.3 手術人員的準備:手術室安排2名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專科護士,1名負責手術巡回工作,另一名負責手術洗手配合工作,新生兒ICU安排一名患兒的責任護士共同參加手術巡回工作;參加手術人員必須先按規定穿戴手術室所備的衣、褲、鞋、帽、口罩等,更換外勤衣、外勤鞋后進入病房,將外勤衣和外勤鞋放至指定位置后進入手術房間,嚴禁將外勤衣穿入手術房間內。嚴格落實著裝管理要求。
2.1.4 器械與物品的準備:手術室護士提前熟悉手術方式及相關的步驟,列出器械、物品清單并與手術醫生核對并確認;提前一天檢查電刀、移動式手術燈、LED頭燈等儀器設備的安全性能良好,并帶至病房的手術房間內,使其處于備用狀態;確認手術房間中心供氧、低壓吸引裝置、心電監護等設備安全性能良好。落實手術所用常規器械、特殊器械及搶救用品等滅菌狀態,包括:新生兒手術器械、除顫板、一次性用物及特殊止血材料等,手術當日轉運到新生兒監護室手術病房;
2.2.1 環境的布局:手術室巡回護士提前1d進入手術區域,熟知布局,同時將電刀凝膠回路墊安置在輻射臺上備用,手術器械放在輻射臺的左側,因我們的人員站位是站在患兒的左側,與主刀醫生同側,因此,手術器械的擺放位置符合人員站位的需要,便于方便操作,使手術銜接流暢,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2.2 通路的建立:新生兒ICU專科護士負責建立4條通路,一般選擇在肘正中靜脈和右側頸外靜脈建立2條靜脈通路,在左橈動脈、左足背動脈或股動脈建立2條動脈通路進行動脈測壓監測,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負責檢查并維持患兒的各種管路的通暢。
2.2.3 溫度的管理:患兒進入手術房間前30min調節室溫24℃-25℃,相對濕度40%-60%,將輻射臺采取綜合性保暖措施,設置37℃,整個手術過程中,將患兒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
2.2.4 體位的安置:術前均需持續機械通氣并準備,患兒取右側臥位,在安置體位過程中,麻醉師、手術醫生共同將患兒擺向右側90°,就地取材,選擇用尿不濕折成大小合適的腋墊置于患兒腋下,上肢外展呈環抱式,避免與金屬直接接觸,兩膝之間用軟枕,髖部前后用尿不濕折成圓柱形放于兩側,保持患兒身體穩定,頭部尿不濕墊起,避免受壓,同時注意保持各種管道的通暢。
2.2.5 藥物的使用:根據手術不同的階段、時間節點,合理配置藥物,術中盡量少輸液體,注意控制輸液的速度,防止輸液速度過快、液體進入過多而導致患兒引起肺水腫或心力衰竭,血管活性藥用微量泵輸入,同時控制輸入的速度。
2.2.6 皮膚護理:患兒的管道特別多,每一條管道都是維持患兒生命的通道,因此在保護患兒皮膚的同時,合理安排各種管道的走向并保持通暢。
2.2.7 病情觀察:加強巡視,重點關注患兒在結扎前與結扎后的尿量及血壓的變化,維持手術過程中循環的穩定;手術結束后完善多項護理記錄,認真核對耗材,貴重耗材條碼貼于手術護理記錄單和手術費單上,防止漏項,便于術后的查對及登記,整理用物及儀器設備,將用物轉運返回手術室,并于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2.2.2 器械護士配合:器械護士術前準備手術器械及一次性敷料,準備新生兒心臟手術的常規器械及用物,并將備用器械按序排列,確保手術器械性能完好,熟悉手術部位的解剖、手術步驟、熟知教授的習慣和特殊要求;在結扎動脈導管前,器械護士必須提前將雙股1號絲線用鹽水浸潤充分,減少絲線對動脈導管的切割作用,避免動脈導管破裂。整個手術過程必須銜接流暢,確保患兒手術安全。
臨床的診斷、治療、護理正在由過去的單一專科模式向MDT模式轉變,疾病相關專業醫護人員共同參與有利于醫護工作的系統化和規范化,降低醫療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低體重早產兒,由于自身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從病房到手術室路程遠,在轉運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缺氧、窒息而導致心跳驟停。隨著手術者的經驗豐富,我院越來越多的早產患兒選擇在床邊手術,床邊手術的優勢在于,床邊手術可以大大降低患兒在轉運途中面臨的最大風險。新生兒ICU的醫生的全程管理,可能給患兒帶來更多的益處,因為他們更了解患兒的原發病情,能安排更為合理的用藥及圍手術期管理。同時,床邊PDA手術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病房的設施條件有限,仍不具備在處理突發狀況下尤其是大出血時,進行手術的有利條件,如體外循環機、水毯箱等設備。在醫療廢物的處理上,病房未能及時全面的處理醫療廢物,而手術室對處理醫療廢物的各個環節有著嚴格的管理流程,能對醫療廢物進行科學、有效的嚴格管理。
患兒病情兇險,合并多種疾病,出生體重過低,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風險。手術過程,手術室護士與新生兒ICU護士分工合作,各行其責,使手術銜接流暢。手術室巡回護士應當高度關注手術過程,特別是結扎前與結扎后的血壓變化,及時調整移動式手術燈的位置。器械護士要正確預估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準確、快速地傳遞手術器械,只有考慮的周全、所有用物準備齊全,才能確保患兒及手術安全,然而這些都離不開專業知識的支持。掌握扎實的專科理論知識,將更好地結合臨床手術操作中,提高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