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婕 徐 雙 韓小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06)
心臟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各種類型心臟疾病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心臟手術也是外科手術中危險系數較高的手術之一[1]。為了保障手術的順利實施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圍手術期不安全事件的發(fā)生,需要手術室護理人員與醫(yī)生、麻醉師等進行通力合作與相互配合,但是,目前臨床關于心臟手術中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配合的研究報道較少[2]。基于此,本文對我院在心臟手術中開展的手術室護理與麻醉配合工作進行了總結,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0:15,年齡分布:24-75歲,平均年齡(52.19±2.14)歲,手術類型:心臟移植術12例、心臟射頻消融術14例、心臟搭橋手術9例,ASA分級:3級10例、4級13例、5級12例;觀察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2:13,年齡分布:26-74歲,平均年齡(52.21±2.13)歲,手術類型:心臟移植術11例、心臟射頻消融術14例、心臟搭橋手術10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3級11例、4級12例、5級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ASA分級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心臟病相關標準者,(2)符合心臟手術適應癥者,(3)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肺功能損害者,(2)合并存在嚴重高血壓、癲癇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疾病者,(3)存在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術前,給患者提供常規(guī)檢查、健康宣教,并做好手術器械及相關物品準備護理。術中,配合麻醉師給患者提供麻醉操作,并協助醫(yī)生完成相關器械及物品傳遞。術后,等待患者麻醉蘇醒,蘇醒后,采用推車將其安全轉運至病房,并做好交接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與麻醉配合護理,(1)術前護理配合,①術前訪視護理,術前1d,手術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訪視,訪視過程中,需通過與患者或家屬溝通的方式全面了解其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心態(tài)、麻醉經驗、有無合并癥等,由于不少患者缺乏心臟手術的經驗,再加上自身的病情較重,常常會在術前出現緊張、焦慮、悲觀等負性情緒,對此,護理人員還需給患者提供合理的心理疏導,如告知患者負性情緒不僅會加重其身心痛苦,還易引發(fā)其機體出現一系列不良應激反應,從而會影響手術治療療效和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使其合理調整自身心態(tài),并且,護理人員還可對其宣講既往心臟手術治療成功的案例,以增強其手術治療信心。②手術準備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需認真查對患者各類檢查項目和化驗結果,根據這些結果判定患者的實際情況,然后,根據其實際情況做好手術準備護理,如患者血色素低,需提前備好所需血制品 , 以便患者在術中發(fā)生血容量下降時能快速給予其輸注血漿或全血。③麻醉風險度評估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還需根據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制定的ASA麻醉分級標準評估患者麻醉風險度,若評估結果顯示患者為麻醉風險高危人群,需密切配合麻醉師給其提供精細化的麻醉護理,以保證手術能順利實施。(2)術中護理配合,①環(huán)境護理,良好的手術環(huán)境不僅能提高患者手術的舒適度,還能提升其手術的安全,尤其對重癥患者而言,良好的手術室環(huán)境可降低其心室顫動發(fā)生概率,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手術前15min,需預先將手術室內溫濕度調節(jié)成適宜狀態(tài),溫度一般調節(jié)為22-24℃,濕度一般調節(jié)為50-60%。②體位護理,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心臟功能給其提供合適的體位護理,如對重癥、心功能不全或較差的患者,不宜給其取平臥位,不僅會降低其期其體位舒適度,還會加重其心臟負擔,對此,護理人員可將其床調成高位(高度避免影響麻醉監(jiān)測),以促進患者更好地進行呼吸。③麻醉插管護理,麻醉插管前,護理人員需協助麻醉師對患者四肢進行固定,然后,采用吸引器將其呼吸道、氣道中的分泌物吸取干凈,最后,進行氣管插管,以便麻醉師通過氣管插管給患者提供麻醉鎮(zhèn)痛,在麻醉師用藥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給麻醉師和協助其進行處理。④靜脈通道護理,部分麻醉藥物需通過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故護理人員還需配合麻醉師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至少建立2條以上,除麻醉藥物外,還需靜脈滴注其他藥物,在靜脈滴注其他藥物前,需咨詢麻醉師,滴注的藥物是否會影響麻醉鎮(zhèn)痛效果或手術治療療效,若影響,需直接停止使用或暫緩使用。(3)術后護理配合,①麻醉監(jiān)測護理,患者麻醉蘇醒前,護理人員需配合麻醉師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以免其蘇醒時因躁動而發(fā)生意外事件。并且,還需對胸腔引流管連接進行確認,若無誤,可夾管對患者進行移動,移動時需保持動作輕柔、緩慢,以免因劇烈震動導致患者脈搏發(fā)生驟停。②轉運護理,待患者麻醉蘇醒后,采用專用轉運車將患者安全轉運至病房,并與病房責任護理人員做好護理交接,告知患者的一般情況、手術情況等,并交代一些必要的術后護理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限值50分,高于50分表明存在焦慮、抑郁情緒,且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越顯著。
(2)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
(3)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4)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評分量表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分為十分滿意(評分≥90分)、滿意(60分≤評分<90分)、不滿意(評分<60分)三個評價標準,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n/(%)]
心臟手術對操作醫(yī)生、麻醉師及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相比于其他的手術要求更高,心臟手術中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的合理配合不僅是保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關鍵,同時對其手術安全性也具有深遠的意義[3-4]。既往的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多是給患者提供常規(guī)護理,也即給遵醫(yī)囑給患者提供基礎護理干預,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整體療效欠佳。我院對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與麻醉配合護理,從術前、術中及術后三方面進行護理,術前做好心理護理緩解負性情緒[5]。術中護理配合包含環(huán)境護理、體位護理、麻醉插管護理、靜脈通道等,環(huán)境護理提高其手術的舒適度,體位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心臟功能指導其取合適的體位,一方面能提高其生理上的舒適度,另一方面還能避免不當體位對其手術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保障手術的安全性[6]。麻醉插管護理主要做好氣道分泌物清理以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護理,這三項護理配合是保障麻醉插管順利和安全實施的關鍵[7]。
從手術室護理與麻醉配合護理內容來看,其比常規(guī)護理更加詳細和健全,考慮到患者病情、心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確保護理人員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其提供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的護理干預,從而能保障其整個手術過程中的安全[8]。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心臟手術中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的配合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心臟手術中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的配合效果顯著,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前的負性情緒,還能縮短其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